影評

《分手的決心》Decision To Leave

 《分手的決心》헤어질 결심 / Decision To Leave (2022)

在朴贊郁的新作《分手的決心》裏,朴海日和湯唯分別飾演韓國警探海俊和來自中國的移民女子瑞萊,一位是睡眠失調的中年已婚男子,一位是韓國丈夫意外墜崖過世的未亡人與殺夫嫌犯。兩人一般用簡單的韓語交談,但有時候女子會說起中文,警探則會用智慧手錶或手機翻譯,兩人的交談中間常隔著手機、網路構成的界面,不管是文字簡訊、語音留言或是人工語音。各種「觀看」與「界面」成為這部片的視覺母題,比如兩人在審訊室時,房間總會有單向的窗讓窗外的視線窺視進來,或是透過螢幕上的監視畫面在象徵層面上切割著兩人的空間。

警探工作所需,會在住處牆上貼滿案發現場的搜證照片,一種電影類型的視覺元素,他注視著一張張懸案的線索,成為他不眠生活的寄託。而女子則熱愛觀賞電視劇,她從肥皂劇學習韓語,似乎也成了她理解韓國文化的樣板。而她丈夫死亡前正在進行登山直播,電影特別拍下屍體臉上爬滿螞蟻的眼球,甚至讓鏡頭鑽到了眼球底下,「死者的視線」正看著在山頂上查案的警探。更詭奇的還有「物」的視線,除了死者眼球外,甚至還有骨灰罈的視角,像是人變成了死物,就有了視線,直到後來我們知道罈中藏著影響劇情的關鍵物品。

各種現代科技的視線之外,電影也引進了更為傳統的觀看形式,如警探跟監時的望遠鏡偷窺,各種鏡像的轉場,或是更直接的凝視。熟悉影史的影迷,至少可以聯想到本片明顯取經自希區考克的《迷魂計》和《後窗》並進行了變形與倒反,前者如女主角做為男性凝視下的致命女郎,相隔多時兩度出現在警探面前,卻是凝視的主客易位,後者最明顯的橋段是警探透過望遠鏡頭看見女方在家中的身影,他不只觀看,甚至經由想像來到了對方的身旁,直到女人的視線突然回望向他,他才猛然從「夢中」驚醒。

初看完《分手的決心》時,我戲稱它就像是一齣「週日推理劇場」總集篇,警探愛上了殺夫嫌犯,甚至兩人還會共同辦案。同時也會覺得這像是一場語意錯置的敘事遊戲,「我想成為你未解的懸案」這句話是經由對類型情節的陳述,來比喻女對男的愛情告白,也是整部片把懸疑驚悚和浪漫喜劇拼貼並置的謎語。所有的殺人或追捕都在加強兩人愛情的暗示,各種語言不通或食物的小細節,都提供了引人會心一笑的伏筆。連故事前後兩段分別發生在釜山和梨浦兩個地點,主角的兩位跟班都有著十分工整的對照。

但這些精妙的劇作與敘事,和令人眼花撩亂的運鏡轉場,在第二次觀賞時又讓我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當情節來到最後高潮,兩個人兩台車一前一後,透過手機通話與錄音的重播,電影跟著聲音閃回了兩人先前的對話戲,隨著焦急的警探在手機上暫停快轉,閃回畫面竟也跟著暫停與前進,這不正是漢內克在《大快人心》中玩過的手法?當最後警探站在漲潮後的海岸上尋找失蹤的女主角時,鏡頭突然往下一沉成為「死者的視線」,警探在這個鏡頭中再次成為被凝視的對像,又一個極為工整的設計。

該如何解釋《分手的決心》?在鋤頭山上的那場戲,女主角透過手機翻譯和警探進行對話,其實每當湯唯台詞切換成中文時,我總感到有種不自然感。先不論對片中操作兩種語言是否精準,或我對兩種語言的熟悉與陌生,這場戲湯唯唸白的不自然一部份呼應了兩人的對話形式,他們無法真正的進行深刻的對話,兩人的關係必需寄託與產生自兩人間的界面,不論是實體的手機,或是抽象的類型角色間的關係。湯唯就像是在唸著手機上打好的訊息,一種被網路和媒體形式所塑造的溝通模式,這模式似在象徵著兩人關係的不真實。有趣的是,這部片就是在談人們無法對真實生活投注情感,而必需將感情放到各種虛構的形式上,「殺人」「懸案」不再只有字面上的意義,而是兩人為情感創造的界面形式。

在我這略嫌腦補的詮釋下,這故事幾乎像是只能存在於這些材質之上,連帶地電影也後設地成為組裝物質的技術,包括大量電腦特效的運用,和影像在後製加上的視覺霧氣。角色必需依附在介面上,透過電影的敘事框架來推動。而兩人的愛情總是錯位有如數位界面的延遲,片中有一幕警探對著手錶講話打算錄音,才發現他已經換成傳統手錶,或是警探的難以入睡(無法做夢的隱喻),到不時點眼藥水以求能「看見」的焦慮,都似乎有意在言外的心思,但最終警探只能迷途在人工的特效海灘上。

如果濱口龍介為了寫出《偶然與想像》的第三段故事,必需直接把情節設置在網路失效的世界,暗示在手機和網路的年代電影似已逐漸失去立足之地,朴贊郁反而積極地讓網路和手機文化和電影形式對話,從而創造出莫名的張力。各種超載的符號、媒體、音樂的混合,這到底是導演對這時代電影的玩心和信心,還是可能也是一種悲觀的想像?《駭客任務:重生》裏,虛擬世界的男女解決其存在焦慮的出口是為虛擬的天空畫上彩虹,《分手的決心》中則像是相反的概念,「未解懸案」做為角色動力必需停止在電影結束的那一刻,英文片名直翻「離開的決定」,倒像是代表了登出虛構現實的行動。

(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