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尋人啟弒》《嬰兒轉運站》

抱怨一下之前看過兩部覺得失望的作品。

 《尋人啟弒》さがす/Missing (2022)

《尋人啟弒》導演是片山慎三,他前一部處女作《海角上的兄妹》頗受到矚目,我沒看過無法評論,第二部作品則看來更向主流類型靠攏,《尋人啟弒》很像是日本常見的社會驚悚片:單親少女、失業父親、連續殺人犯、教唆自殺、安樂死、真實案件改編。它同時也是一部「拼圖電影」,少女、父親、殺人犯三位角色視角以顛倒時序的方式重組,每換一次觀點就是一次轉折,觀眾對事件的認知不斷地翻轉,難以預期故事發展。

要說有什麼問題,就是這三段情節在意義上組不起來,你不知道這三個角色的心路歷程到底有什麼相互關係。尤其第一段少女尋父的戲到了高潮,電影就轉到其他角色,三分之二的情節她都無關緊要。你搞不懂父親是因為貧窮所苦,還是無法走出久病亡妻的陰影,這和殺人與否的關鍵又有什麼關係?母親重病的戲女兒又都沒出場,看不到她的觀點。最後父女對峙因而變的很尷尬,女兒是拿什麼東西來拯救她的父親?

殺人犯的部分反倒比較有趣,他口說是協助尋死的人結束生命,事實上他是在無望地尋找並實踐他的性慾(綑綁、窒息、流血...電影並沒有明確地界定),殺人行動電影沒有太多著墨,我們通常只看到事後的屍體和血跡,更多空間放在他的逃亡和死亡,進而呈現出角色孤獨與空虛的存在狀態,因此最後他的下場才多少帶著悲劇色彩(那位真心尋死但又一直死不了的受害者反而有點黑色幽默的筆觸)。

片山慎三在處理經營角色和演員狀態都是好的,電影不乏有趣的角色橋段,只可惜統整起來故事顯得空洞不知所云,情感母題也不統一。聽說片山慎三以前曾做過奉俊昊的助導,要說《尋人啟弒》有韓國驚悚片風味好像也說不上,倒是可以參考朴贊郁新作《分手的決心》,看人家劇本如何地耍特技把角色動機和敘事懸念、風格安排的如此超現實卻又完美地緊密服貼。


《嬰兒轉運站》브로커/Broker (2022)

是枝裕和新作《嬰兒轉運站》倒是真的去了韓國拍攝,有種是枝裕和的人文電影風格和韓國類型片結合的意思。是枝導演在日本也拍過帶著主流類型色彩和明星主演的作品,但那些都是家庭通俗劇,這次「三大兩小五逃犯」的結構明顯就有點捉襟見肘(這描述取自好萊塢拍過類似概念的公路逃亡電影《兩大一小三俘虜》)。

是枝裕和的多元家庭通常靠的是呈現家庭空間裏的生活細節與情感交流,同樣概念放到臨時組裝的車內空間或旅館房間,少了「時間」與「生活」,一切情感營造就顯得勉強,一般此類故事需要安排大量戲劇衝突和邏輯緊密的行事動機,好讓角色關係迅速催化,但是枝的慢節奏與散漫敘事剛好完全反其道而行,這種行不通的感覺一直擴散到各個角色身上,包括兩位尾隨在後的警探都要來點是枝裕和式的生活感觸,不合理又矯情。這家庭組裝的如此勉強,最後角色們的犧牲和付出都顯得莫名其妙缺乏說服力,尷尬感和《尋人啟弒》不惶多讓。

不少評論說是枝這次問題是重炒舊題缺乏新意,但此問題在《小偷家族》就已經出現,我認為更嚴重的在於劇作敘事和導演風格的落差,拍出一個笨重、難以運轉、難以成立的作品。雖然導演寫情寫人仍有其功力,同樣有著動人橋段但整體難以說服人,尤其故事缺乏和社會背景的對話,是枝過往家庭劇的日本社會意識搬到韓國完全無法著力,墮胎、棄嬰、孤兒、收養等議題處理得更普世卻也更空洞。

是枝裕和這次轉向商業類型的水土不服,讓我想到鍾孟宏近年作品轉向人文電影的嘗試,《嬰兒轉運站》倒像是《陽光普照》倒反,兩個家庭,一個多元一個原生,一個光明一個陰暗,最後也都出現殺人為手段的救續,要是哪天喜歡黑色元素的鍾孟宏決定來拍《嬰兒轉運站》台灣版,搞不好會比是枝版本來的好看一點也說不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