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隨筆《世界上最爛的人》

 《世界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2021)
導演:Joachim Trier

本片分為12個章節以及序和跋,講述一位從20到30歲女性的人生歷程,她游移在不同的人生志業,以及不同的男人之間。然而在一切章節甚至是序開始之前,鏡頭就落在她人生的某一個時刻,她站在派對旁的陽台上,被環境人群的聲音圍繞,背景則是整個城市。而後在某一章節電影又重回同一個畫面時,觀眾馬上就接受到了暗示,這是一個敘事上的重要轉折點,她將逃離她的生活,投入城市的懷抱。

如果看過預告,就知道在這個時間點,女主角茱莉已經和年長許多的中年漫畫家男友同居多年,而她將會遇見另一位讓她心動的陌生男人。在一夜「不算偷情」的調情之後,兩人約定不再見面,但觀眾知道他們終會再偶遇,為了加強緣份的戲劇性,電影設計一個奇幻的場景,某天早晨城市的時間突然暫停(幾乎是《消失的情人節》的翻版,但兩者的性別態度與敘事意義並不相同),從時間逃脫的茱莉馬上離開男友飛奔到男人工作的咖啡廳,在四周靜止的世界裡兩人度過了一天一夜,直到時間回到原點,茱莉站在前一天離開的地方,世界再度運轉,她向男友提出分手。

茱莉背叛拋棄男友看似坐實了「世界上最爛的人」的指控,但她又以「活的像自己生活的旁觀者」為由想要逃離她的生活,尋找能讓她「做自己」的人。尤沃金提爾巧妙地利用了愛情喜劇與女性成長的公式,讓角色不斷地逃離和尋找都顯得理直氣壯,直到她終於找到了理想中的愛情和生活的方向。但此時觀眾可能發現電影還有一大段要演,才開始感覺事有蹊蹺,因為她當時遇見的新男人,或是之後展開的新戀情其實並不是她人生問題的答案,敘事的回溯或是奇幻場景的設計,重點原來在於呈現出「逃離」和「毀滅」的關鍵時刻,茱莉急欲掙脫那無以名狀的存在焦慮,電影因而在形式上呼應這情感上的動力。

當電影第三幕又回到漫畫家男友的身上,我才驚覺這部電影並不真的關於那位「逃脫限制她的生活的30歲女性」,而是關於那位「年近50被女友和時間拋下的中年男性」。Anders Danielsen Lie主演了奧斯陸三部曲的前兩部《愛重奏》《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嚴然是導演不同年紀作品的代言人,多年後他演出這位更入世的漫畫家,仍然在感嘆時代的變化,以及被時間所遺落的自我存在,「世界上最爛的人」直接在台詞裡成了他的自嘲。他從主角變成配角,讓位給更年輕的女性,尤沃金提爾從他的眼光創造出茱莉這位新世代的女性角色,她的聰明才智讓她自命不凡,她的躁動不安卻又讓她體認到自己的平凡,然而她的「真愛」其實是她拋棄的舊世代男人她卻混然不知,直到一切已經太遲。

電影前段一場不起眼的戲,茱莉巧妙地回應一位正在mansplain的中年男人,但看到後來,可以說整部片在定義上無可避免地就是導演尤沃金提爾的mansplain(我相信他對此十分有自覺),只是他以男性的退縮、自憐,用對女性的肯定來包裝,但這個肯定並不在於茱莉是完美的女人,而在於她是有缺陷的平凡人,她的困惑與躁動和所有其他人(包括男性)沒太多的不同。我甚至有點不懷好意地認為,尤沃金提爾認為茱莉的美好,正在於她愛上了這位不合時宜的中年男子,他們理解並享有共同的價值。

電影前段如果是向年輕女性的輸誠,後段的放大絕可以說根本是拍給導演同一世代的中年男人看的,感懷正在消逝的時代,那戀物的、政治不太正確的、活在美好自由幻像的時代。整部片可以視為一種時間的寓言,兩個相遇在人生不同階段的男女,他們或想逃脫或想留住時間,或想往前走或想回頭看。茱莉是夾在兩個時代之間的人,她的焦慮彷彿也包含了一部份導演的焦慮,在電影結束時她仍然在尋找,或者說尤沃金提爾透過一個角色的死亡,讓茱莉繼承了同樣的焦慮繼續活下去。

(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