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間諜之妻》:愛情、歷史與電影的虛實糾纏

《間諜之妻》スパイの妻 / Wife of a Spy (2020)

節錄:

電影做為真實事物證據的概念,著眼於影像對物質的類比記錄。當然,在數位時代擬真的人工電腦影像讓此邏輯遭受挑戰,但在故事發生的 1940 年代,膠片影像做為指向真實的殘片,仍然有著相當的證據力。然而建構電影的方法卻也本於虛構的幻覺,反映著創作者與觀者的認知和欲望。紀實與虛構的糾纏或可說是始於電影誕生之時,最早期電影如盧米埃兄弟的《火車進站》與《工廠下班》,形式上都是實景拍攝的紀錄短片,但畫面中的乘客和工人卻是受到拍片者的指揮調度,帶著一種重製真實的意圖。

然而電影真實與虛構的雙面性並沒有成為情節糾結的邏輯,而是將虛實的概念擴展至角色動機的營造。妻子看過證據影片後強行介入丈夫的叛國計畫,是因為她理解了丈夫的大義而想從旁協助?還是為了阻止丈夫而密謀破壞他的計畫?或是為了完成她心中的自我戲劇,扮演「間諜之妻」以成全兩人的愛情敘事?二份膠捲所代表的叛國與愛情看似天差地遠,卻又像一體的兩面,妻子欲望所構成的幻覺可以推進實踐到什麼地步,成為電影最大的懸疑所在,最後的高潮正發生在二份膠捲所代表的認知疊合之時。

**

但更屬於影迷的趣味在於,片中妻子對世界與周遭敘事的曖昧認知,和觀眾如何與電影敘事對奕的過程十分類似,如何穿過內在與外在的迷障真正地看見,就像是作者設計的認知遊戲。這讓刻印在影像上的愛情與歷史批判,都像是電影把玩的素材,盤旋在概念的雲端沒有真的落地,電視劇風格的影像調度也多少減低了影片的電影幻覺。但此等虛化或許意外契合了影片從技術、形式到內容的虛實辯證。也像是電影在當今時代的處境與命題,既然一切為假又何必求真?真實正藏在多重認知結構的來回之中。

全文請至 The Affairs 編集者新聞網站閱讀:
《間諜之妻》:愛情、歷史與電影的虛實糾纏 – The Affairs 編集者新聞

(本文完稿於2021/4/28,刊登於《週刊編集》2021年五月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