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2020年六月觀影心得


好萊塢大片缺席,六月台灣院線充滿了經典重映,送上觀影心得三部:《北非諜影》《阿基拉》《慾望街車》。 (7/17 另補上《金都》)

2020/6/13
《北非諜影》Casablanca (1942)
導演:Michael Curtiz
[8/10]

很久以前就看過《北非諜影》,很喜歡。從某個角度來看《北非諜影》還是拍得很好,尤其連珠砲的台詞一串接一串,寫得精妙又娛樂,劇本結構推進幾近是完美的好萊塢範本。這次大銀幕重看沒想到還是有一幕讓我瞬間飆淚,就是眾人齊唱馬賽曲的場面,明明是非常煽情的戲。

這場戲之前拉路斯找瑞克要過境文件,瑞克妒火中燒擺明不給。一個是要拯救世界的英雄,一個是曾經的英雄因為情傷而放棄了世界,之後就接到眾人齊唱馬賽曲的那場,幾乎是瞬間給瑞克打臉,而且也加強了整部片的命題懸念:在Casablanca到底是人人為己,還是有可能反應出一個世界變得更好的可能?

歌聲中的眾生相,正呼應了片首街頭汲汲營營的眾生相。這正反命題正落在了主角瑞克身上,發展了一整部片。細想這還是很戲劇的寫作方式,而不真的那麼地電影,但正因為故事場景大多發生在瑞克的酒館,正好多了點電影式空間的聯想。

英格麗褒曼的明星打光一而再再而三地展示她那楚楚動人的臉孔,這在男女主角對峙的那幾場戲實在很有效果,英格麗褒曼同時混合了迷人又正氣的形像,難怪鮑嘉一邊愛得昏頭轉向一邊開始又考慮國家大事,換個女主角就沒說服力了。

當然片中三角的性別關係其實很保守,女主角要不是為了大我留在丈夫身邊,就是得為了小我跟隨真愛,怎麼選都是要跟著男人來決定她的未來,最後索性男主角幫她決定了。但伊莎和拉斯路這對夫婦為了不同的原因都「不識大體」地選擇讓對方先逃走,多少也讓男女處在同一個水平,更不用說瑞克整部片一直在鬧脾氣。

他從巴黎逃到卡薩布蘭卡看來沒幾年生意就有聲有色,還和各方勢力混得很熟,實在也沒太有說服力,但瑞克的酒館如果當成角色的心理困境,這故事就是主角清算過往走出情傷的小小寓言,世界因愛情而轉動,但愛情得要為世界而犧牲,真是世故又天真的浪漫。但最後瑞克和警長一起走向遠方也算是有個好歸宿?


2020/6/25
《阿基拉》アキラ / Akira (1988) 
導演:大友克洋
[9/10]

這部動畫神作多年前應該看過錄影帶,原聲CD倒是買過盜版聽了幾遍,老實說這才是第二次看,巨城威秀的IMAX巨型銀幕和配樂的音響效果相當震撼。

大友克洋在處理科幻宅元素、動作場景的分鏡剪接節奏、角色中二的憤怒與衝動到背後後的社會、政治歷史背景,感覺處理的頗有分寸。可以大作文章的複雜背景和概念,卻用相對直線單純的故事來陳述,應該是受限於電影的時長限制,於是索性以單一的情緒來驅動,故事核心關於兩個男孩的競爭與連結就變得十分令人玩味。

日本在經過二戰與安保抗爭的挫敗之後,當世代的年輕人對前世代的大人的反抗無力到經歷革命的自我幻滅,電影裏的平行時空不再是處在泡沬經濟的榮景,而是末日後的混亂失序。成人經由科學之名著迷於青少年甚至是兒童的「力量」,但這股力量又充滿了毀滅性。大友克洋將這樣矛盾的日本情結連結到青春期少年對世界的憤怒與反叛,一種肉體性啟蒙下的成長燥動。

這種青春燥動和社會混亂之間的對比,整部片一直拿捏的很好,讓形式展演有了支撐的情感骨幹。雖然八零年代的手繪動畫可能沒法做到現今電腦動畫技術的精細,但分鏡和人物動作的表現力目前看來仍然非常的驚人。好萊塢真的不用重拍這部片,直接原片修復上映就行了。

這部片在豆瓣友鄰的評價不是太好,可能其中的男性中二宅元素不一定讓人可以接受,而且我覺得金田某種的英雄化和他和惠之間的連結都嫌薄弱了點,片型在通俗商業考量下沒法把情節發展的更極致。不過在大銀幕放映可以充份感受到創作者灌注的熱情,實在沒什麼好挑剔的。


2020/6/26
《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
導演:Elia Kazan
[8/10]

乍看之下是靠劇作和表演做為中心的電影,但打光、鏡頭和場景調度感覺也花了很多很多心力。一部1951年的好萊塢片如此大方地意淫馬龍白蘭度的身體,看來有不少脈絡和片單待補。

有趣的是劇本情境和性別形像的對立所產生出來的張力,除了馬龍白蘭度的身體,其他角色都無法提供對等的性張力,甚至費雯麗的角色都走向另一種女性形像的極端。於是到結尾一切都顯得清晰,費雯麗展演一種其實不討人喜愛但最後被以各種女性負面形像所妖魔化的角色,馬龍白蘭度的身體、臉和他自以為的正義,成為一種坐擁男性權力被所有人包容的對象。

本來以為兩人之間會有什麼不倫的激情,但顯然這並不是故事的方向,回想其中男女權力對抗和赤祼的對比,實在是充滿張力又令人心碎。

而女主角的妹妹(同時也是馬龍白蘭度的妻子)和一度和費雯麗論及婚嫁的男友(也是馬龍白蘭度的同事),他們成為普通男女的代表,在故事不同的階段成為情節的推動者與觀眾的代入者,也在男女主角的對抗下,陷入傳統的性別價值中無法為困境找到出路。主要和次要角色的對照排比回想起來很有效果,演員們也都有適切的演出。

我一直說「回想起來」,其實是觀看過程中多少有點觀點轉換上的不適應與困惑,因為整部片沒法簡單地找到帶領故事觀點的正面角色,觀眾和角色間產生的認同困惑,在這個挑戰與迷惑性別形像的劇作中應該可以說是成功的設計。

總之,總算是看過了這部經典文本,這種陷入自我幻境的女性形像大概影史也有各式各樣的衍生作品。


2020/6/5
《金都》My Prince Edward (2019)
導演:黃綺琳
[6/10]

有人欣喜於本片於香港日常中折射出的政治性,也有人嫌棄無論是政治性還是關於婚姻與自由的批判都不夠清楚不夠深刻。片中來自中國的男配角夢想著移民美國,他對女主角說「妳沒去過美國,所以你不懂自由。」,似乎刻意想引起部份觀眾的笑聲(其實我看的那場觀眾非常少,沒聽到有人笑。),一個中國人教香港人什麼是自由,這不是政治嘲諷還會是什麼?可據說導演黃綺琳表示她並沒有刻意要談政治,一種說法是挖入當代香港的生活情境只要夠深刻,自然就會反射出其中的政治折射,這些不少評論都己經有提過了。

那麼可不可能《金都》可以去政治來解讀?裏面各種想當然爾的天真與表面,會不會真的就只是我們看到的樣子?導演無意於刻意的政治性展演,或是切入男女婚姻中的權力拉鋸,甚至是「金都」從文字到空間所暗示的資本社會結構,會不會都只是模糊的社會背景?女主角不斷想追求的自由,具體來說又是什麼?

其實女主角給我最明確的印像,就是她似乎什麼都不想要,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她年輕時因為沒錢之下只好賣身份和中國人假結婚,後來交了男友也就懶得分手,對方求婚了也不知該不該拒絕,她一邊處理假結婚離不掉的問題,一邊又想著結婚的事也許拖久了就會解決。電影演了一齣男友驚喜求婚的戲碼,可女主角的表情連試著假裝高興都沒有。這可生硬地有點讓人煩了。

片頭片尾安排了一隻翻不了身的寵物烏龜成為女主角的自我投射,對我來說這就好像是她把自我借放在某個象徵之中,覺得只要好好地照顧好這隻烏龜,然後想辦法應付生活拋出來的各種問題,日子或許就可以這麼下去。什麼自我存在或女性自主都先放著再說吧,反正生活中的種種都是無能為力。如此被動的結果就是烏龜最後連翻身的象徵動作都沒有,直接被放水流,然後以新的象徵意義所取代(男友重新買了隻烏龜變成他帶著愛情對女主角的彌補)。

如果片中的一切都如此朦朧,我們看不到什麼答案或說法,也許是導演不想簡單地給出什麼看法,甚至她可能也就真的沒有看法。這也真的像是我們每天的生活,看著別人的局勢都可以指點可以分析批判,看著自己反而一切都是停滯著不想也無法看清,生活不是悲劇也不是喜劇,最多只是有一點平凡和荒謬。所以來自中國的假結婚對像只是個每天瞎忙追求美國夢的男人,而不必然代表著中國人的困境,論及婚嫁的男友也可以只是個宅男與媽寶,而不用真的代表什麼父權或香港意識(反正已經老生常談到不必特別再提),那女主角老想著自由但她不知道什麼是自由似乎也是人之常情地理所當然了。

這個時代談論真實生活的香港電影可以不管政治嗎?《金都》結尾女主角的行動多少讓我想到《熱帶雨》有點類似的設計,透過主角(暫時)的自主與出走去呈現出一種解放的意像。但雖然兩部片大部份的時間主角都被困在各自的生活中,但我感受到的一個差別是,陳哲藝可能更知道自己想在電影中放入怎樣的設計與言外之意,反而讓角色成為作者意圖所構成的大結構下的木偶。黃綺琳則更像是把自我的困惑投射在《金都》的角色之中,想談的或許只是「我不知道該怎麼過生活」的困境。

於是結局女主角只是自己點了一碗麵來吃,看清了這兩位男人都沒有比她更清楚生活該怎麼過,而她終於可以做一件她自己決定要做的事,光是這樣的「小確幸」,好像就更能碰觸到一點電影一直想談的自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