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2016年5-6月觀影短評


《深海光年》(El botón de nácar / The Pearl Button, 2015)

紀錄片,去年柏林影展最佳劇本獎,從地球與水的起源談到南美原住民和水的關係,之後是殖民歷史和獨裁時期的種種屠殺事蹟,台灣片名指出影片海的意像,原文片名則是以一個鈕扣串起印地安人和白色恐怖受害者的經歷,談的是智利也是文明的黑暗,和宇宙源起與歸處。畫面很美,情感真誠,但不確定敘事大跨度的跳躍與連結是否有效。

我最喜歡裏面那段「單詞翻譯」和相關的訪談段落,訪者說一個西班牙文單詞,被訪的原住民要以原住民語翻譯,這其實是從語言上進行時間和文明的跨越,你可以感受到兩個文明的某種連結與斷裂,甚至是時空穿越的奇異沉重感。這些印地安人出生時是一種文明,年老時卻活在完全不同的時間裏,而語言的留存更是超越了數百年的時間。想到我父親阿公那一輩也是經歷了好幾次改朝換代和語言變遷,不禁會想自己的未來又會走到哪裏去。(2016/5/27)


《吾愛吾詩》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2014)

一位出口成詩的天才兒童,和一位愛詩成痴的幼稚園教師,在一個痛恨詩的社會裏相遇。

看片時感覺到的一個問題是,就現實的角度來看,一個兒童再怎麼天才,但是要出口成詩實在很難想像,文字創作這件事感覺不該是長這樣的。當然也許可以用超現實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詩有如神喻透過孩童之口吐露出來。(不過片中所用的詩句真是導演童年的創作)

電影必定有政治批判(庸俗的媒體、物質取向的社會、軍隊、婚姻與家庭),或許有宗教的隱喻(女主角在遊戲中指派小詩人扮演猶太神話英雄),還有語言的思考(詩句vs粗俗用語vs國族建構的語言)。女老師把男孩當成天才與先知,而認為以色列是個不適合詩的國度,每一首男孩作出的詩,似乎都呼應了情節,成為一種暗示。於是她不斷地索求甚至利用或說是保護男孩的詩句,用以逃離她身處的世界。

片中有兩場性愛戲,一場和丈夫做愛剛要開始,就被男孩的詩句打斷,另一場則是和詩詞老師因男孩的詩而激起了情慾,甚至女主角在做愛前也如男孩被附身似的唸出一首新的詩,這是靈光還是表演呢?是詩的理想主義還是物質主義?

另一個問題是,這部片的鏡頭觀點有點讓人描不著頭緒,有時鏡頭如此貼近角色甚至不只一次讓角色撞到鏡頭,似是主觀鏡頭卻又讓觀者入鏡,大量設計過的長拍跟拍運鏡極美,像模擬視線的游移凝視,鏡頭不再透明而是成為不明的角色觀點,成為電影形式的核心(連同也頗有意識的聲音設計),這是詩的眼光或是電影的眼光?

以色列導演Nadav Lapid前作也是處女作《鐵男特警》(Policemen - 2011)即頗受好評,兩部長片都在台北電影節放映過,《吾愛吾詩》還拿下北影國際新導演竸賽首獎,但都沒有進到台灣院線。(2016/6/5)


《苦役列車》(The Drudgery Train, 2012)的故事比預告來的苦澀多了,西村賢太獲得芥川賞的私小說,一位因家庭困素獨自生活的中輟青年,在底層打滾過著自暴自棄的生活,只有閱讀是唯一的興趣。他結交了一起打工的大學生好友,並向在舊書店工作的女孩告白,但他的下流人生終究難以掌握這微小的幸福。

森山未來的演出很有說服力,把這位自卑猥瑣好色倔強又寂寞的魯蛇角色演的入木三分,他結交的好友和心儀的女孩,三人之間的情誼或許是一時真心,但彼此階級與價值觀的斷裂終究讓友情無法長久。一幕他在酒店被迫扮演動物的戲,就像今村昌平電影中人像動物般活著的底層景況,他無法想像夢想或爬上社會階級過著「正常」的生活,也造成他不斷滑坡的人生。

不過電影沒處理的是他喜歡閱讀這件事,電影只提及他喜歡推理作家橫溝正史的作品,尾段也有出現土屋隆夫的著作,但在電影裏看不出文學對他有何影響,也不知他何以有寫作的想法(全片角色幾乎沒寫過任何東西)。讀書這件事看來並沒有為他的生活帶來任何慰藉或打開任何視野,所以才一直以最直接最本能的方式來處理他的人際交往。

據說本片是以super 16mm攝製,畫面有著陳舊的質感,卻也很適合故事發生的八零年代。(2016/6/12)


《禁戀》(Tabu - 2012)

實在頗令人驚艷,看完後一查才發現原來去年我就在北影看過導演Miguel Gomes前作《金色八月天》。

電影分成前後兩半部,一開始看後半時反而覺得前半段像是為了拍成長片而發展出來的段落。電影展開於現代里斯本一位獨居婦和住隔壁的老女人和黑人女傭間的關係,女主角關心老鄰居陷入的偏執幻想與孤獨,也像是隱約反映了她自身未言明的孤寂與被遺棄。

故事重心放在後半段,1.33比例和黑白攝影的意義至此才揭示了出來,此時甚至風格一變,以無對白的默片形式變體,透過非洲景觀意像的照片式構圖,詩般記憶的觀點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殖民非洲時期的不倫之戀,表面情節似是隠喻著更深層的歐洲殖民激情與原罪。畫面極美,氣氛逼人,如果在大銀幕看應該是非常享受,可惜了MOD高畫質的流量承受不了非洲的景色。

如此看來如果後段是殖民歐洲的激情與罪孽,前段不就是現代歐洲的蒼老與孤寂? 老女人和非裔女傭間的關係部份像是殖民的微縮,古今對照除了蒼海桑田的淒涼,也許還有歷史政治的觀照,這部份我就沒法評論了。

原片名「禁忌」和鱷魚的意像都頗值得玩味,影像、旁白、環境聲響為著其實簡單或許顯得蒼白的故事添加了神秘的魅力,前後段的切分也許過於工整,而非洲羅曼史裏的戀人男帥女美,但缺少了故事需要的古典角色魅力,或是多少讓人覺得有種不屬於故事的現代感,這是導演試著凝聚詩般的時代氛圍所力有未逮之處。(2016/6/30)

(本文整理發表於201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