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煙硝的愛》(Cold War, 2019)是構圖極為精準,視覺意像濃厚的電影,前陣子在寫本片時上Youtube找了一些片段來看,隨手記下了一些感想,整理於下。其實在整理並重看之後,變得不那麼喜愛這部片了,有種角色和故事被敘事與鏡頭壓住的窒息感。
開場鏡頭(Youtube影片已下架,用截圖取代),民謠歌者望向鏡頭的臉孔,到一旁小孩子的表情,都滿值得玩味的。歌者表演但沒有欣喜的表情,反而非常疲勞的樣子,鏡頭移到一旁的孩童像是不屑或狐疑錄音者的動機。攝影機/錄音機即現代科技與權力,和農民之間隱約有種對立的關係,不過電影內應該是麥克風而不是攝影機。民謠音樂展開本片的音樂主題。
這影片是配音版,講話聲音不太自然。第一個鏡頭從觀眾搞不清楚是什麼的畫面(泥濘的路面),而後再拉開到遠處的宏偉大房子,很有空間象徵意義,經理講話時在鏡頭中央的構圖,鏡頭一切兩位音樂指導在一旁很小的位置,群眾畫面上方後面有一頭牛,這裏有著方向意涵,從鄉下進入房子中。大房子的樑柱的遠景再一切就到受試者的特寫。其實在電影開頭有很多類似的鏡頭,一種不斷往前(錄取、往上爬)以及往後(失敗、退回鄉下)的方向暗示。影片後段試鏡片段在下一個影片再談。
女主角的試鏡,男主角停住不動且專注(迷上了女主角),一旁同事不斷低頭筆記(心不在焉),最後兩人表情的對比。評審半身中景,女主角胸部以上近景,或許是表示兩個方向不同的視線。導演喜歡上方拉出空白的構圖,女主角身後失焦的空間,也是延續之前的方向暗示。
兩人練唱的段落,兩人服裝一黑一白,背景一暗一亮一個空曠一個繁雜,角色一個仰望一個俯視,正反切之後兩人一起入鏡,開始透過音樂交流,可惜這片段好像沒演完,音樂從古典發聲轉到爵士樂,印象中有看過這是”I Love You Porgy”的樂句?
下車的開鏡滿一般的設計,但從人物走動過街,到吵雜的車聲,直接切到舞台上唱歌的人物背面,聲音和構圖都產生對比,這種對比大概是整部片剪接的邏輯。台上的光亮到台下的陰暗,觀眾和前景的指揮,上下不斷的對視是故事波蘭時期的視覺主題。試鏡時合唱的雙人組此時站在舞台中間,經理從舞台旁的窺探(他也迷上了女主角),也是一靜一動的剪接邏輯。
首次舞台演出後,接到這場令人印象深刻的「鏡子」畫面,兩位角色在人群中又不在人群中,因為人群只出現在倒影裏。女同事提議離開,但男主角不想走,望著鏡頭外的某人,仔細一找,女主角的倒影正出現在男主角後方的鏡象中,是種視覺的遊戲。而後經理加入寒喧,不約而同加入男主角一起看女主角,女同事笑著離開鏡頭。而後經理離鏡,鏡頭切換到女主角回望的神情,此為揭曉鏡頭,如果先前觀眾沒在鏡象中看到她的話。
鏡頭從男女主角身處同一鏡的臉部特寫開始,兩人的臉孔有如穩定的雕像或山丘靜止不動,直到女主角的話語造成擾動,同一個長鏡頭運動下人物越來越小,環境進入畫面,最後兩人走往不同方向,開始剪接。女主角跳入水中歌唱順水飄流,男主角停在遠方回望靜止不動。(影片沒有的)下個鏡頭白天的明亮接到夜晚的黑暗,正反切兩人愁苦地對望。
火車上穿越人群,在密靜的小空間相聚,移動中尋求靜止,紙條掉落再撿起。
分離兩年後的重聚,很明確,不解釋。
踢球的小孩和高大的男人,劇院全景和海報上的特寫,經理若無其事的出現(但是否是他告密舉發男主角的出現?)台詞在講合唱團更新曲目的政治操作。演唱從女孩們的頭部背面特寫開始,停留在經理的視線,沒有台下觀眾的畫面,大概是不想重覆先前的類似場景。舞蹈場面,女主角看到男主角後開始落拍。謝幕時幾乎只剩女主角一個人在鏡頭中(心神不寧)。
男主角為電影指揮配樂的段落,先是「電影」畫面佔滿鏡頭,男主角的陰影再從下方進入,產生兩層影像的疊合。懸疑的音樂響起,「電影」中不明陰影從右上方進入,切到導演的鏡頭,再切回「電影」,只是變成了全景鏡頭,把銀幕和底下的樂隊都納入其中(電影的解構?),「電影」中窗戶突然打開,片中女人受到驚嚇。導演中斷配樂,重新開始,但觀眾已經離開了片中片的情緒,在窗戶還沒打開的時候,錄音室的門先打開了,光線照了進來(對比銀幕中窗戶的黑影),男主角望著門外,臉孔沒入陰影中,女主角笑著打招呼,男人驚訝(不祥的暗示?)。接著畫面切到兩人在室外並行,吵雜環境聲進入,背景顯示下坡, 兩人終於相聚。
女主角在巴黎成為歌手,鏡頭從爵士樂手開始橫移,其實酒吧的畫面電影前面就出現過了。這裏不似波蘭民謠合唱團表演時的台上台下整齊劃一的空間,以及劃分區塊之間的分明,爵士酒吧的鏡頭變成繞著女主角像是包圍著她(再也沒有之前的前進方向),從她的表情轉移到台下觀眾的狀態,是兩地社會、群眾的對比,台上台下的人都不一樣了。這首歌也是第三還是第四個版本,以音樂做出的蒙太奇。有人說酒吧的名字叫「蝕」是致敬安東尼奧尼,沒看過這部,但有點想到《夜》的酒吧戲,都是燈紅酒綠下的人心空洞。總之從影史的連結也可看出兩人的感情大概開始要走下坡了。
接酒吧唱歌段落,這裏兩人很小,中間相隔很遠,小吵架。房間充滿陰影。
派對場景,酒保的姿勢和表情有點逗,這場戲就是看女主角略為逞強地在表演,以表示她的格格不入。她和女詩人的對話其實節節敗退,也反應在兩人各自鏡頭中的大小與前後背景,當然更重要的是表情。我記得在戲院看這場戲時,女詩人是以背部入鏡的,但這影片沒看到,可能是和電影不同的剪接版本?背部入鏡是很有趣的設計,這段戲後面女主角回頭找男主角談到女詩人時,女詩人的「背」正藏在背景人群之中,也是有趣的畫面遊戲。
男主女角被大片上方空間壓到下緣,女主角的姿勢百賴無聊,擋住男主角,搖滾樂一下(這是五零年代)她開始進入舞廳,長鏡頭從靜止開始跟拍直到切到男主角的表情。呼應兩人初識時男主角遠望女主角跟眾人跳舞的記憶。女主角站上桌子,男主角仰望。
電影的收尾(Youtube影片已下架),回到開場不久時曾造訪的教堂,依然很工整地從室外遠景切進室內,同樣的樹木、圓形天頂(繞一圈回來?),同樣壁畫上的眼睛(冷眼看世人)。有趣的是開場時其實是樂團經理進來教堂,男女主角並沒有來過。兩人婚禮的構圖人物更接近畫面下緣,同樣產生一種前後空間的壓迫感,人物更急切地往前靠,看著觀眾看不見的東西。男女主角的表情好像沒對在一起,女主角主導儀式而且十分愁苦,男主角似乎有種自在的笑容?第一次看時沒搞懂桌上那排白色藥丸是什麼。
兩人逃到破棄的教堂像是逃離時間和空間,但教堂本身也是過去失敗的文明,是導演看世界與歷史的眼光。女主角說另一邊風景更好,不確定有無除了隱喻之外的用意,我本以為是要坐到路的另一邊?如果從另一邊看過來其實正是鏡頭的最後空景。兩人離鏡數秒後風就吹動了麥田,不知這是等到的還是人工的效果,覺得鏡頭停久一點再吹風會更好。
開場鏡頭(Youtube影片已下架,用截圖取代),民謠歌者望向鏡頭的臉孔,到一旁小孩子的表情,都滿值得玩味的。歌者表演但沒有欣喜的表情,反而非常疲勞的樣子,鏡頭移到一旁的孩童像是不屑或狐疑錄音者的動機。攝影機/錄音機即現代科技與權力,和農民之間隱約有種對立的關係,不過電影內應該是麥克風而不是攝影機。民謠音樂展開本片的音樂主題。
這影片是配音版,講話聲音不太自然。第一個鏡頭從觀眾搞不清楚是什麼的畫面(泥濘的路面),而後再拉開到遠處的宏偉大房子,很有空間象徵意義,經理講話時在鏡頭中央的構圖,鏡頭一切兩位音樂指導在一旁很小的位置,群眾畫面上方後面有一頭牛,這裏有著方向意涵,從鄉下進入房子中。大房子的樑柱的遠景再一切就到受試者的特寫。其實在電影開頭有很多類似的鏡頭,一種不斷往前(錄取、往上爬)以及往後(失敗、退回鄉下)的方向暗示。影片後段試鏡片段在下一個影片再談。
女主角的試鏡,男主角停住不動且專注(迷上了女主角),一旁同事不斷低頭筆記(心不在焉),最後兩人表情的對比。評審半身中景,女主角胸部以上近景,或許是表示兩個方向不同的視線。導演喜歡上方拉出空白的構圖,女主角身後失焦的空間,也是延續之前的方向暗示。
兩人練唱的段落,兩人服裝一黑一白,背景一暗一亮一個空曠一個繁雜,角色一個仰望一個俯視,正反切之後兩人一起入鏡,開始透過音樂交流,可惜這片段好像沒演完,音樂從古典發聲轉到爵士樂,印象中有看過這是”I Love You Porgy”的樂句?
下車的開鏡滿一般的設計,但從人物走動過街,到吵雜的車聲,直接切到舞台上唱歌的人物背面,聲音和構圖都產生對比,這種對比大概是整部片剪接的邏輯。台上的光亮到台下的陰暗,觀眾和前景的指揮,上下不斷的對視是故事波蘭時期的視覺主題。試鏡時合唱的雙人組此時站在舞台中間,經理從舞台旁的窺探(他也迷上了女主角),也是一靜一動的剪接邏輯。
首次舞台演出後,接到這場令人印象深刻的「鏡子」畫面,兩位角色在人群中又不在人群中,因為人群只出現在倒影裏。女同事提議離開,但男主角不想走,望著鏡頭外的某人,仔細一找,女主角的倒影正出現在男主角後方的鏡象中,是種視覺的遊戲。而後經理加入寒喧,不約而同加入男主角一起看女主角,女同事笑著離開鏡頭。而後經理離鏡,鏡頭切換到女主角回望的神情,此為揭曉鏡頭,如果先前觀眾沒在鏡象中看到她的話。
鏡頭從男女主角身處同一鏡的臉部特寫開始,兩人的臉孔有如穩定的雕像或山丘靜止不動,直到女主角的話語造成擾動,同一個長鏡頭運動下人物越來越小,環境進入畫面,最後兩人走往不同方向,開始剪接。女主角跳入水中歌唱順水飄流,男主角停在遠方回望靜止不動。(影片沒有的)下個鏡頭白天的明亮接到夜晚的黑暗,正反切兩人愁苦地對望。
火車上穿越人群,在密靜的小空間相聚,移動中尋求靜止,紙條掉落再撿起。
分離兩年後的重聚,很明確,不解釋。
踢球的小孩和高大的男人,劇院全景和海報上的特寫,經理若無其事的出現(但是否是他告密舉發男主角的出現?)台詞在講合唱團更新曲目的政治操作。演唱從女孩們的頭部背面特寫開始,停留在經理的視線,沒有台下觀眾的畫面,大概是不想重覆先前的類似場景。舞蹈場面,女主角看到男主角後開始落拍。謝幕時幾乎只剩女主角一個人在鏡頭中(心神不寧)。
男主角為電影指揮配樂的段落,先是「電影」畫面佔滿鏡頭,男主角的陰影再從下方進入,產生兩層影像的疊合。懸疑的音樂響起,「電影」中不明陰影從右上方進入,切到導演的鏡頭,再切回「電影」,只是變成了全景鏡頭,把銀幕和底下的樂隊都納入其中(電影的解構?),「電影」中窗戶突然打開,片中女人受到驚嚇。導演中斷配樂,重新開始,但觀眾已經離開了片中片的情緒,在窗戶還沒打開的時候,錄音室的門先打開了,光線照了進來(對比銀幕中窗戶的黑影),男主角望著門外,臉孔沒入陰影中,女主角笑著打招呼,男人驚訝(不祥的暗示?)。接著畫面切到兩人在室外並行,吵雜環境聲進入,背景顯示下坡, 兩人終於相聚。
女主角在巴黎成為歌手,鏡頭從爵士樂手開始橫移,其實酒吧的畫面電影前面就出現過了。這裏不似波蘭民謠合唱團表演時的台上台下整齊劃一的空間,以及劃分區塊之間的分明,爵士酒吧的鏡頭變成繞著女主角像是包圍著她(再也沒有之前的前進方向),從她的表情轉移到台下觀眾的狀態,是兩地社會、群眾的對比,台上台下的人都不一樣了。這首歌也是第三還是第四個版本,以音樂做出的蒙太奇。有人說酒吧的名字叫「蝕」是致敬安東尼奧尼,沒看過這部,但有點想到《夜》的酒吧戲,都是燈紅酒綠下的人心空洞。總之從影史的連結也可看出兩人的感情大概開始要走下坡了。
接酒吧唱歌段落,這裏兩人很小,中間相隔很遠,小吵架。房間充滿陰影。
派對場景,酒保的姿勢和表情有點逗,這場戲就是看女主角略為逞強地在表演,以表示她的格格不入。她和女詩人的對話其實節節敗退,也反應在兩人各自鏡頭中的大小與前後背景,當然更重要的是表情。我記得在戲院看這場戲時,女詩人是以背部入鏡的,但這影片沒看到,可能是和電影不同的剪接版本?背部入鏡是很有趣的設計,這段戲後面女主角回頭找男主角談到女詩人時,女詩人的「背」正藏在背景人群之中,也是有趣的畫面遊戲。
男主女角被大片上方空間壓到下緣,女主角的姿勢百賴無聊,擋住男主角,搖滾樂一下(這是五零年代)她開始進入舞廳,長鏡頭從靜止開始跟拍直到切到男主角的表情。呼應兩人初識時男主角遠望女主角跟眾人跳舞的記憶。女主角站上桌子,男主角仰望。
電影的收尾(Youtube影片已下架),回到開場不久時曾造訪的教堂,依然很工整地從室外遠景切進室內,同樣的樹木、圓形天頂(繞一圈回來?),同樣壁畫上的眼睛(冷眼看世人)。有趣的是開場時其實是樂團經理進來教堂,男女主角並沒有來過。兩人婚禮的構圖人物更接近畫面下緣,同樣產生一種前後空間的壓迫感,人物更急切地往前靠,看著觀眾看不見的東西。男女主角的表情好像沒對在一起,女主角主導儀式而且十分愁苦,男主角似乎有種自在的笑容?第一次看時沒搞懂桌上那排白色藥丸是什麼。
兩人逃到破棄的教堂像是逃離時間和空間,但教堂本身也是過去失敗的文明,是導演看世界與歷史的眼光。女主角說另一邊風景更好,不確定有無除了隱喻之外的用意,我本以為是要坐到路的另一邊?如果從另一邊看過來其實正是鏡頭的最後空景。兩人離鏡數秒後風就吹動了麥田,不知這是等到的還是人工的效果,覺得鏡頭停久一點再吹風會更好。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