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觀後記

漫威電影短評

2018/4/5
《黑豹》Black Panther (2018)
導演:Ryan Coogler

看《黑豹》的感覺有點像在看印度電影,漫威模式的超級英雄敘事,加上王子必需奪回王位以證明自己成為國王的資格實在是非常傳統的原型故事,有人說是《獅子王》或《哈姆雷特》,影評人Ryan說是另一種版本的《賓漢》,放到不熟悉的文化想像中頓時就顯得充滿了復古的新鮮感。加上非洲本位和非裔美國人處境的辯證對照,讓這部片滿溢著政治能量,橫掃美國票房其來有自。

不過電影挑起了期待後,自然有讓人不滿之處,瓦甘達的超群國力和可疑的政治制度好像沒太多設定上的說服力,血淚反派沒先想著安定王位基礎,就急著向世界輸出高科技軍火也真是兩小時演不完的趕進度,最後決戰也略顯草草收尾。總之基本的娛樂效果是有了,故事和議題的設定有其誠意,片中眾多角色安排的豐富適切,漫威電影沒太多神采是在預料之中,但見證一部影史留名的話題商業大片也算是值回票價。


2018/10/14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 (2015)

為了看《復仇者聯盟3》,遲了三年後才終於繼續把漫威宇宙第二階段補完。在這部續集中Joss Whedon試著放入更複雜的角色刻劃與更嚴肅的主題,結果少了首集的暢快,瘋狂電腦欲毀滅世界的情節像是各種似曾相識的元素拼貼,很難投入片中的世界去相信角色們真的在爭論與面對什麼重大的議題與危機。開頭充滿電玩CG味的英雄亂鬥再度重申了延續自前集的視覺風格,這麼多的英雄擠在一起結果就是所有的超級能力都失去了份量,成了街頭幹架。

電影後段隨著劇情發展,不斷升級的動作和特效場景,加上角色心境轉折的鋪陳,多少把前半段不斷下沉的節奏拉了一點回來。我還滿喜歡故事為其實最沒用處的鷹眼加了不少戲來呈現他的隱性作用,幻視的誕生也是少數有效果的場面,其他角色只能說馬馬虎虎,尤其該是靈魂人物的奧創感覺只是科幻小說看太多的中二。幻視和奧創最後的簡短對話則是滿好的收尾,關於面對生命的不同選擇,但其中寓意並沒有真正地體現在之前電影的故事中。

不知道該說是拍壞了,還是說導演在漫威的干預下已經盡力了,接下來羅素兄弟的時代就是不同的氣象。


2018/10/16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 (2016)

故事接續復仇者2的事件,直接切入前作的縫隙將風格翻轉,復仇者不再忙著拯救災難中的民眾,而是得面對那些他們沒救到的受害者,或是間接死亡的無辜者,以及衍生出超級英雄得面對的政治難題。想想這群超級英雄忙著解決各種超級災難,大眾不斷地怪罪他們,聯合國還想著用政治控制他們,而這是一個外星戰艦會攻擊地球的世界,這種嚴肅的跨類型整合大概本來就經不起細想。但這或許就是現代觀眾要的東西,一種貼合時代與文化意識的超級英雄肥皂劇。

羅素兄弟看來是相當有技巧的商業導演,完全一洗復仇者2的卡通感,一方面維持了美國隊長系列從第二集開始建立的諜報動作類型,幾場動作場面都偏向快節奏寫實感的風格,中段比較誇張的機場大戰也是處理的有模有樣,重點在於,電影處理的不是超級英雄和一堆無名雜兵的亂鬥,而是各組一對一頗有效果的衝突與追逐。

或許另一個功臣是編劇搭檔Christopher Markus和Stephen McFeely,他們從美國隊長1開始一直寫到最新的無限之戰,《英雄內戰》大概是他們和羅素兄弟共四人組接掌復仇者系列之前的預習考試。光看他們如何安排每個角色的故事線相較前集就成功許多,前半段的政治價值對立到最後高潮的私人恩怨衝突都是花了力氣的角色戲劇。

但不知道是否算問題的問題,看漫威電影開始有點像在追劇了,精準計算的角色衝突下情節不斷向前推進,電影的核心主題並沒有真正的發展,矛盾永遠留待續集解決,在此同時電影放入幾個新角色做為新片預告。整個巴奇的故事線只是拉址眾角色的情節裝置,反派的計謀和真相大白其實和超級英雄的監管法案沒什麼關係。電影需要有內戰,所以編導努力給出一個理由。

未解決的懸念是留住觀眾的好方法,但我不確定最後對觀眾來說是否值得。

2018/10/17
《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 (2016)

近日出清幾部先前看漫威電影的短評,後來也反省了一下自己並不算認真進入漫威電影宇宙,大概也因此看不出趣味點所在。確實鋼鐵人和美國隊長是目前系列的中心人物,大抵上代表了對世界秩序的不同想像,是戰友價值觀卻也分歧,史塔克自由不羈形象的背後其實是靠資本主義和戰爭利益支撐,史帝芬看似服膺美國政府和國族主義,卻深刻體會政治機器的表裏虛實,反而以個人的道德責任為標準,所以兩人立場的變化都反應了編劇對角色的挖掘,是漫威宇宙目前隱含的主題之一。

相較之下《奇異博士》像是另起爐灶,以神秘法術與地下歷史構成的網路,建構出世界的另一層平行結構,同樣以守護地球為目的另類現實。奇異博士不像黑豹從邊陲翻轉為中心,隨著元祖復仇者的逐漸退位,這角色和主線政治權力中心的關係會如何處理目前還看不出來。

而首集電影看來只盡到交待超級英雄出身的任務。男主角史傳奇如何從救人的醫生變成救世的大師,其間心境轉折中規中矩。一個問題是劇本沒處理好為何至尊法師需要史傳奇,而史傳奇又如何能成為大師,除了主角威能之外沒什麼鋪陳與戲劇動力。最後結尾略嫌草率,莫度和史傳奇的同門反目也缺乏張力。不過後來看到有人說本片可以用武俠類型來看,確實這種拜師學武,而後為師報仇成為一代大俠的套路,靠得也就是主角千年一遇的練武資質,這樣想好像也就通了。

可能是在Google Play Movie觀看,用電腦觀賞的版本畫質沒很好,片中空間折來疊去的炫目效果(全面啟動),和迷幻的異空間特效(2001太空漫遊)看不出威力,只覺得似曾相識地缺乏想像力,若在大銀幕上看應該可以加不少分數。


2018/12/13
《星際異攻隊2》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2 (2017)

我對星際異攻隊第一集印像不深,第二集明顯感覺身兼編劇導演的James Gunn想要說一個更工整更有主題的故事,所以每一個角色的故事線最後都繞成一個共通的題目,關於何謂家人與家庭。

這滿老套的主題結果是滿有效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在奇幻廣大的宇宙世界中,每個角色都是渺小的孤鳥,各種原因被原生家庭所遺棄,卻在同伴之中尋得了家人般的感情,星爵尋找父親的旅程,最後收尾在原來他早就有了個父親但不自知。

星爵的生父伊果不是他所尋找的父親形像,反應了科幻故事常有的題目,關於人與非人物種的對立,永恆如神的生命和人性的塵世牽絆誰輕誰重,其中大與小的對應有點《MIB星際戰警》玩過的趣味。最後毀滅者的葬禮也確實是星際的浪漫,說到底第二集是一個比較成功的Star War或是Star Trek式的太空歌劇(Space Opera)故事,只是更喜趣更世俗更具人味。

當然也會有人比較不喜歡這集的濫情與老套,更愛首集的新鮮與自在(如果這是他們覺得的話)。這部片可能比其他大多數的漫威電影更讓我喜歡,大概是因為風格和主題和其他漫威作品幾乎完全無關吧。

隨著James Gunn的離去,系列可能不得善終其實滿可惜的。(註:後來導演又回歸了)


2018/12/16
《蜘蛛人:返校日》Spider-Man: Homecoming (2017)

如何讓蜘蛛人的第三個電影版本登上大銀幕?

一方面這次的蜘蛛人和復仇者聯盟的世界有了更緊密的結合,不但鋼鐵人東尼史塔克擔任重要配角,蜘蛛人是否能加入復仇者成為重要劇情元素。新版的蜘蛛裝塞入了各種鋼鐵人的黑科技也是頗為熱鬧有趣,雖然好像科技多到可以隨便開外掛的地步。

另一方面則是讓彼得派克回歸高中青少年的身份,變成YA和超級英雄的結合,很多評論都說過John Hughs電影的影響,這部份我不熟悉,但裏面《蹺課天才》的致敬算是很明顯了。本片不只是表面風格和元素的引用,劇情上更深入地把青少年面對成長的疑惑與躁動和主題連結起來,彼德帕克一直想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足以加入其他超級英雄的行列,但真要打擊犯罪他明顯還搞不清狀況,笑料百出還惹了不少麻煩。故事不斷來回在高中生活和打擊犯罪之間,主角一度決意放棄高中,但在見識過打擊犯罪的艱難後,他認份地重新擁抱學生身份,卻在返校日舞會前面臨困難的抉擇。

本片最動人的地方在於主角純真的正義感,他無力評斷與面對大人世界複雜的政治和道德灰色地帶,但面對生死威脅時仍然有勇氣去選擇做正確的事,超級英雄這件事對他來說並不只是好玩或只是成為大人的證明。雖然電影裏省去了蜘蛛能力的起源與班叔之死,讓角色的心理動機不太完整,但觀眾其實也已經很熟悉彼德帕克的故事而無需多言。

最後的結局也頗令人玩味,史塔克先前指責彼德不成熟無法負起責任,但其實他多少也是個不負責任的大人。當彼德證明了他有成為復仇者的資格,他卻因想多留住高中青春一會兒而拒絕加入,史塔克成了被教訓的大人,被放養的孩子反而自己長大。

電影一票學生配角放入了大量多元種族角色,確實有很明顯的政治正確考量,不過劇情本身還是走很公式的套路,論動作場面、影像和節奏上都不算特出。漫威第三階段幾部片整體是比前一階段來得精彩,卻也沒有真的說服我。但從鋼鐵人、美國隊長、復仇者這三個或可合在一起看的主線系列中,不斷以後911的美國政治風貌為背景,蜘蛛人或可當成這故事線新加入的一員(蟻人大概也勉強可以算一個?),這些線索不知道後續會不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2018/12/18
《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Thor: Ragnarok (2017)

我並沒有看過雷神系列第二集,但從第三集的預告看來,雷神索爾過往的神話與宮庭家族情仇的莎劇風格大概是走到了市場的盡頭,本集幾乎是徹底的「星際異攻隊」化,明亮多彩的視覺風格,搞笑橋段配上搖滾音樂,還請出浩克助陣合作,看來像是病急投醫沒想到也絕處逢生,票房硬是比前作多了一個億。

成功因素之一或許是請來了因《吸血鬼家庭詩篇》堀起的紐西蘭導演Taika Watiti掌鏡,本片也是把奇幻神話、星際冒險的題材和具現代感的喜劇元素結合,相比於《星際異攻隊》系列甚至還更加地電視化綜藝化。索爾談著諸神黃昏的末日預言,死神海拉攻進阿斯嘉大開殺戒,這些陰沈血腥的情節反而都成了冷笑話的背景。

談笑間故事解構了角色的家族恩怨,阿斯嘉灰飛煙滅反而充滿了重新開機的喜悅,更不用說電影有一半的時間忙著讓主角在未來迪斯可電子風的競技場上演《神鬼戰士》《萬夫莫敵》,浩克出場看來只是忙著賣萌,比較無聊的班納就暫且在旁歇著。

或許這些冷笑話橋段真的是有效的,它們取代了原本情節的主線,然後冷不防冷地我們也就買帳了,開始相信索爾的力量來自自身而不是鎚子,相信阿斯嘉只是一個謊言而角色必需打造新的敘事,相信洛基和索爾兩兄弟終能合解合作,相信末日或革命這些大敘事化解成娛樂與輕巧才是漫威電影所需要的。

當然如果看到片尾彩蛋,發現這整部片不過是復仇者3的前情提要也就不意外了,至少這部片的光鮮與效率還算令人開心。

(整理於201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