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觀後記

2015年觀影短評(4)


2015/7/27《回不去的時光》(Phoenix, 2014)

劇情邏輯不太通還是我沒看懂?大概猶太人二戰題材西方影評都會自動加分。以下有劇情。

其實想想劇情不是很懂,劇本並沒有花什麼時間幫觀眾解釋來龍去脈,說好聽一點是信任觀眾,並且創造出曖昧的空間,但一不小心也可能會讓人困惑。當然這樣的一個故事:二戰後毀容的女歌手換了一張臉回到德國,遇見已然不認識她的丈夫,他卻要求她假扮成他以為過世的妻子以詐取財產。電影在向迷魂計致敬之餘,也明顯可以有政治上的聯想。

劇情的一個懸念是丈夫到底有沒有背叛妻子,當初妻子被送入集中營是否是因為丈夫的洩密?女主角不相信深愛她的丈夫會做出這種事,但戰後照顧她的女性友人卻堅決不信任這位丈夫,這裏幾乎是女同暗示的三角關係了。

原以為會是某種大時代電影,但情節幾乎都是發生在幾個不同的密室中兩位角色之間的對戲,主軸放在女主角從創傷後怎麼找回她自己的身份與自信(所謂鳳凰的隱喻),並且找到她和丈夫之間的真相,大量的細節放在男女主角的對戲上面,她要如何地在丈夫面前假冒自己?這其中有不小的張力但也讓故事規模比預期的小品。

最令人不解的是,如果真的換了一張臉丈夫就認不出來,那女主角假冒自己的身份又要如何騙過她那些戰後倖存的親友?男主角堅持在髮型和衣著這些符號上重新創造他過去的妻子出來,卻沒交待其他不知情的人如何去認一張新的臉?因為整型這件事完全是個秘密。一直想不通這其間的邏輯,這讓劇情顯得非常怪異。

最後結尾當然是重頭戲,關於身份的揭露,雖然按常理來說早就有太多可以認出身份的線索,不過這段戲劇性和美感都處理的很好,強烈讓人感覺編導就是為了這一場戲才搞出整部劇本,而最後沒有交待清楚的開放結尾(兩人之後怎麼了?),不知道會不會讓觀眾搞不懂狀況?其實中文片名就已經道盡了一切。


2015/7/27《追拿吉普賽》(Aferim!, 2015)

奇片,大推。

一邊看一邊覺得這仿古的黑白片在影像上好像沒有以前黑白片那般的風格強烈,甚至覺得有點今不如舊的無謂模仿,故事也算平鋪直述地把十九世紀一對警官父子追捕逃亡奴隸的過程給交待過去。只是越看越覺得好多好多的歷史細節非常有意思,很明顯導演就是想以劇戲做一種歷史重建,大量的場景和生活細節包括角色的塑造,明顯地做出有別與商業類型包裝的寫實感,你明知是虛擬的寫實卻還是願意去相信這錯覺。

劇本有意地平衡現代的政治正確的視角,用一種黑色的戲謔卻也寫實殘酷的觀點來呈現羅馬尼亞十九世紀的蓄奴景況,裏面沒有英雄沒有美人,就是平凡人的醜惡與良善,一個沒有救贖沒有奇蹟的古老世界,完全不像這個世紀的電影,但其實也反應了這世界一直以來的真實。(尤其看最後處刑的場面是什麼人幫忙把那可憐的奴隸給抓起來的。)

不過導演Rade Jude在訪談中不斷強調他使用黑白攝影為的是創造出類型的不寫實與距離感,甚至有西部片的指涉,他要觀眾清楚知道談到歷史談的永遠是現代觀點對過去的詮釋。這種對於詮釋的自覺本來也是種常識,但卻和我對這部片感覺有點相反。我以為是導演有意和現代觀點的割裂,但他又強調他是在探討現代和過去之間的連結。

想想這其實也不矛盾,導演以歷史批判的觀點來呈現這多少被掩蓋的黑暗歷史,但又不忘以人性的觀點來爬疏其中社會運作的幽微,包括父子、階級、種族歧視、性、道德,這些都是現代的角度,只是他並不以討好觀眾的二元商業包裝來講述這個故事,反而以一種寓言的形式呈現出人類亙古不移的善惡兩難。這部片或許缺少了點大氣魄或深邃的文明與哲學省思,一部以現代口味不怎麼挑逗人的電影,但也是其難能可貴獨樹一格之所在。

2015/8/1


《妮可睡不著》(Tu dors Nicole, 2014)好看,少女青春的煩悶與無聊,有季節空間與時間的味道,親情友情愛情的錯落,迷人的獨立搖滾風,雖然我還是不知道看這部片可以幹嘛。


《實習男的生存法則》(10 Minutes, 2013)其實也可以叫做實習風暴才對,從劇本到手法到演員都非常整齊,主題通俗平凡引人又有精準的人性社會批判,這是畢業製作太令人驚奇,台灣拍不出這種小品傑作只能說是文化危機。

2015/8/2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2015)

頗奇妙的設計,在人腦中展開的冒險故事,每一個情緒都具像為角色,每一種意識與價值都成為具體的迷宮,也就是幾乎所有的行動轉折都可以有隱喩的力量。失控的正向情緒需要悲傷的組量去調和,生命的延續也代表了選擇與遺忘(死亡)。某種程度也是種戲劇的操作,接受悲傷代表了接受悲劇的淨化,最後才能讓所有的情緒升華,這想來也頗為後設,但有時候覺得這設定實在不能想太多,最後就是看來複雜卻又只能說得簡單的成長故事。《玩具總動員》的又一變奏延伸,重覆且動人依然。


《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Mission: Impossible - Rouge Nation, 2015)

是個很紮實的娛樂片,導演在故事中加入了複雜的諜中諜情節讓角色的懸疑性成為劇情的動力,並以又一次間諜悲歌的辯證來調味。女主角魅力十足,阿湯哥用力依然,高科技高難度的動作場景是系列的招牌,這次又多了不少老派生火的飛車追逐,最後倫敦夜晚的追殺戲讓我聯想到一點黑獄亡魂的意像。可惜膠捲轉製的數位影像不怎麼細膩,整部片看完也覺得好像該找時間來復習一下第四集,因為我又想起我為什麼之前不太想看暑期大片。

2015/8/8


原來《廢物》(The Losers, 2013)原本就是拍給電視台的電視電影,難怪總有一股電視味。從片名到海報的設計也有種很現代的詭奇風格,和實際電影的內容大異奇趣,雖然讀了訪談也知道片名的用意,但何不直接就叫《秀仔歸來》或許更可以和交工樂隊的音樂與故事內容搭配?

鏡頭大多拍中景固定景框其實就是很公視劇展的呆板,故事節奏一直到中段才有些起伏,幸好攝影算是滿漂亮的。整體來說我還滿喜歡這部電影,主要是劇本和角色對社會和農村的刻劃很值得一看,而且有一大半的台詞是客家話反而聽不太出來口條的問題。潘親御演出少年阿泮仔不是主角卻可能是氣場最好的角色。



《迴光奏鳴曲》(Exit, 2014)的表演和影像甚至是聲音都滿強的,帶給我有別於《廢物》的滿足。雖然好像情節有點單薄,但故事之外的東西,比如怎樣去凝視女主角身處的陋室,她如何在病床間出軌探試,或是縫衣工作跳舞電影等等符號的運用,這些都很豐富。好像有人說是很蔡明亮,我覺得除了陳湘琪難免讓人聯想之外,鏡頭語言還是很不同的。而最後的撞門有點太過儀式性,因為門撞開了,其實門外也什麼都沒有,如果是蔡明亮說不定會有些魔幻的東西出來。

女主角拿衛生棉擦桌子的戲還滿驚心的,人生也就這樣了吧。一邊看也在想如果這不是一個人獨居,而是兩個人可以是怎樣的光景。


《失控》(Locke, 2013)一個男人在車上和電話演戲,不無聊但也不算多有意思,甚至我覺得這部戲問錯了問題,主角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他對道德的堅持不也是一種傲慢?不過到頭來所謂婚姻、工作似乎都失去了意義,唯一有意義是和家人的相處、混凝土灌漿工程的確認計算、和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要如何找出對自己最真切的價值並做出取捨,這是每個人都在面對的奮戰,而且根本沒有答案。


2015/8/9《醉.生夢死》(Thanatos, Drunk, 2015)

這次張作驥的鏡頭動得厲害,敘事也動得厲害,鏡頭下的畫面明顯用了大量的濾鏡及後製,昏黃陰暗粗糙,和過去很不一樣,可能也是為了反應劇中的情境。他戲中的演員仍然是一流的表現,直接讓其他台片看不到車尾燈。

相較於舊作線性的鋪陳和角色塑造,這次有點沒頭沒尾有點讓我無所適從,這也好像如片名所說的,生命就是醉後的一場夢,夢總是沒有開頭或結尾,好像從來就是在那也會突然地消失,只有死亡是唯一的真實。

這次張導作足了氣氛,甚至我懷疑他根本偷學王家衛,主角老鼠在前段沒事用旁白入戲,很像王家衛用來拼貼的把戲。春光乍洩的海報配上兩位男角共舞的畫面,連當年抹口水這一招都用上了,真是春光到斷背再接到生夢死。

老鼠這位小混混言語粗鄙性格爆戾的一副痞樣,但他看物看人的內心獨白和把妹示愛的招術又活像不知哪冒出來的詩人般,他和母親及兄長之間的矛盾情結也顯得曖昧不清,也許過去發生了什麼不是那麼重要,反正故事和角色也沒怎麼前進。

另外一邊是牛郎碩哥和老鼠的同志哥哥上禾在那邊慾望流轉大玩曖昧,反正就是同志充滿壓抑又肉慾,異性戀女人都貪婪地想佔有碩哥不惜見血,一種愛到卡慘死的悲情,也不需追問來由反正如夢一場就是這回事。反觀老鼠和援交女的純純暴力戀情又是不同的光景,兩邊要怎麼對照也說不上。所謂「認真愛一個人」好像只是虛晃一招。

其實拍成這樣是可以出國比賽了,想像如果這風格不是台片而是我在金馬影展看的某某歐洲同志片之類好像也成 ,但很可能沒幾天就忘了在演什麼。但就因為是台片,場景、語言似遠又近的熟悉感讓觀感變得更複雜,張作驥一直都在拍台灣底層的生命風景,但又常拍得魔幻迷離,分不清多少真實多少虛構,每看一次他的片都會覺得自己真是不認識台灣不認識生命。

(本文整理發表於201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