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觀後記

2015年觀影短評(3)

小記女神殿影展@台北光點 (2015/5/8)


《梵谷傳》(Van Gogh , 1991) 

導演:Maurice Pialat

數位修復版畫質沒期待的驚艷,尤其看得出來使用很多自然光的美麗攝影都有點打了折扣。電影充滿時代寫實細節但劇情稍嫌鬆散,畫質沒到達比較好的水準就不容易讓人專心,真是昏睡注意。不過我是滿欣賞導演重建時代感的寫實企圖,同時又將梵谷還原為身陷人生危機的平凡人,電影只捕捉文森梵谷死前最後一小段的時光,並不企圖為畫家蓋棺論定,以傳為名稍嫌太多了點。


《逃亡中的愛情》(Le Roi de l'Evasion, 2009) 

導演:Alain Guiraudie

《湖畔春光》導演前作,可想而知充滿了同志元素,阿芙晳雅艾吉演出十六歲少女多少是被符號化邊緣化了(其實所有的角色都是),放在女神殿影展中感覺不太對題。久沒看35mm,模糊昏暗的畫質令人懷念(誤)。

相較於湖畔春光中充滿青春精壯的男性肉體,本片則是刻意描寫長相身材再路人不過的中老年同志,以身形龐大肥壯主角的中年危機為主軸,他和青春少女的意外熱戀成為他逃脫原本生活的途徑,電影卻一再暗示他四周眾同性的慾望流動。荒謬低限毫不唯美,但兩部片看來都意圖呈現同志的情感困境。

女主角雖然有全裸演出,但男主角後段大部份的時間都著一條內褲奔跑賣肉,不知道該不該說是刻意地反類型反文化印像。這似乎也符合電影中主角在同志和異性的不同人生樣貌之間擺盪 ,許多看似唐突搞怪的元素都有種理直氣壯。對習於賞心悅目的觀眾這多少是刺激與挑釁,也不好判斷故事到底有沒有效。

和湖畔春光一樣片中都有位尾隨在主角身後的警察(不過兩人的結局不同),中間一段幻想段落也是用簡單的元素把玩了黑色犯罪類型,從汽車到單車到奔跑的設計感覺有點意思但抓不太到是在玩什麼,最後老人的慾海真情告白可能是字幕翻不順也看不太懂。


2015/5/10 《都是愛情惹的禍》(Rushmore, 1998)

導演:Wes Anderson

為了補償之前錯過了大銀幕,找了《都是愛情惹的禍》CC版影片配上看來是台版DVD字幕,看了才想到其實一直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之前我都說不上多喜歡魏斯安德森的作品,這部舊作多年前看VCD完全看不懂,沒想到現在重看已經完全過了時效,電影本身說不上有沒有落伍,而是自已的情緒不太進得去導演的青春情懷。

一方面也是字幕似乎沒有翻出台詞的趣味(如果有的話),另一方面大量搖滾歌曲的歌詞和劇情的對位也都被翻譯忽略了。找字幕真是麻煩,但就算是去看院線或影展也不能保證翻譯品質。

裏面兩個男人的戰爭到最後舞台劇上大演越戰轟炸的戲碼不知道是真的意有所指的政治明喻還是純粹把玩文化符號?女教師和大富豪之間的愛情戲碼像是只為了男主角的單戀情懷而存在,看不出比爾莫瑞因這部戲和導演結緣的化學作用。男主角和女老師一再爭吵又和解的反覆多少有點惱人。

還沒看月昇冒險王國,不過對照到布達佩斯大館店和超級狐狸先生,感覺魏斯安德森已經把他更熟練的風格拿去處理更大的題材,不再只有青春、家庭,不過好像也有人比較喜歡他早期的作品。


2015/5/13《瑞典愛情故事》(A Swedish Love Story / En kärlekshistoria, 1970)

導演:Roy Andersson

洛伊安德森1970年的長片處女作,原文名《愛的故事》因為和另一部同年發行的英語片撞名了,所以英語片名加上了「瑞典」後頓時有了國族暗示的錯覺(其實裏面也疑似唱了國歌)。

青春少男少女的純真情事(雖然抽煙和性愛探索在台灣兒童不宜),稚氣未脫的小男生穿上新買的皮衣,騎上看來像重機的電動腳踏車,恣意地馳騁在路上雖然馬上就被一旁的單車給超過去了。鏡頭遊移在男女主角互相窺視的視線,北歐夏日陽光配上復古的英文歌曲和青春造型,現在看來近乎鄉愁式的甜膩,但導演執意放入了灰暗世界中挫敗的父母們,成為往前往後看都可供解讀的人生對照。

看的版本畫質不優,而且是看英文字幕,因為簡中字幕覺得更令人分心。幸好台詞不多,大多是小男生小女生在磨來磨去。其實搞不太懂才十三四歲的戀愛,為什麼會搞到兩方父母見面還互相看不順眼的超現實情境,最後的霧中風景如果洛伊安德森用他現在的廣告風格來重拍會不會也很有意思?


2015/5/17《兩天一夜》(Deux jours, une nuit, 2014)
導演:Je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

故事實在好簡單,但是一邊看一邊就讓我想到好多東西,比如工作是什麼,人的價值何在,衝突的意義,信仰、自由、生活…,這是一個灰心喪志的人如何找回勇氣面對生活的故事,這是人與人之間如何連結或連結不能的故事。這美好的一仗我們已經打過,雖然聽來沒什麼新意,但生活即是戰場,不只是為了生存,還有為了每一天能繼續走下去的意義。

達頓兄弟過去所有形式上的展演,在這部片都變得更簡樸直接,不再那麼刻意的猛烈逼人,卻依然承載了相似的力道。瑪莉詠柯蒂亞演得滿好,就是她對於這個角色來說好像長得太漂亮了點。


2015/5/24 《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 2014)

導演:Wim Wenders

因為先看了批評的文章,所以今天看《薩爾加多的凝視》時是抱著懷疑的眼光的。不過文溫德斯這部和薩爾加多兒子共同掛名導演的紀錄片根本和他以前其他的紀錄片一樣,沉浸在拍攝主題之中,不管是小津、古巴音樂家、畢娜鮑許還是薩爾加多,溫德斯就是以他的方式來歌頌他所感受到的藝術之美,他和薩爾加多父子完全是聯盟關係,就是一部宣傳片。

他們想拍的就是薩爾加多這個人的創作,透過他的照片來傳達其美學和人生觀。到底這個人真實的樣貌是如何,是不是透過衝突、質問、反思來挖掘出另一面,是不是去神格化將之還原為一個人,這些看來都不是導演心中所想的東西,所以更不用說還要去談照片背後的政經議題,這是薩爾加多的命題,不是溫德斯的。

不懂攝影,或許如果是另一個和李威儀一般有著批判觀點,對攝影美學有深刻思考的導演來處理這個人和題材,會更有意思。溫德斯大概就是相信藝術會說話,並沒有想要去辯證什麼東西,或許在他信仰的藝術面前,人道、政治的觀點不一定會站在更高的位置,他寧願抱著謙卑的感性,於是成就了這一部既動人又煽情的電影。

2015/7/20《寒蟬效應》((Sex) Appeal , 2014)
導演:王維明

聽說裏面有床戲但是我沒看到,難道是MOD有剪片?

其實整體上拍得不錯有模有樣,尤其李屏賓的攝影有抓出一些味道,故事推展和剪接上都有努力去營造戲劇張力,演員也都認真。更重要的或許是導演從來不想只講表面的性侵故事,背後的政治與社會隱喻才是電影的核心,這些都值得肯定。

只是徐若瑄的律師角色劇本欲言又止,感覺不那麼具說服力,而且劇情幾次轉折情緒都沒到位,我猜可能是台灣電影操作類型的手法不太熟練。另外賈靜雯飾演的律師妻子竟然幫丈夫的性侵案件辯護,這設計實在很奇怪,一般不是該迴避嗎?

片名寒蟬效應,但電影好像沒真的把這氛圍拍出來,幾個女配角的作用都草草帶過。法庭戲其實也沒真有什麼攻防,主要就是角色互相質問的場所,最後高潮的提問後法庭也沒有做出裁決,電影讓故事停在這裏其實有點反高潮,若要說是種現實隱喻但情緒也沒完全做出來,最後以字幕將故事收尾讓人覺得有點遺撼。

2015/7/20《北京遇上西雅圖》(Finding Mr. Right , 2013)
導演:薛曉路

中國調製這種異國浪漫喜劇也是有模有樣,重點是男女主角(吳秀波、湯唯)氣場頗強大,也抓到很安全很中產很feel good的商業類型的氣氛。相比於台片要操作類型片,中國的優勢就是演員水準和資源很足,也有好的技術與導演拍出這種沒什麼失誤的片。

於是就可以再思考更大的問題,比如中美文化差異的地方就特意不去處理,反思物質文化什麼的也還差那麼一點社會批判,單純看男女情愛也少了點動人,大概就是不夠生猛不夠味,看到後來還覺得有些瑣碎。

當然本片是擺明致敬《西雅圖夜未眠》甚至還安排角色到戲院看這部片,最後結尾也是大玩帝國大廈哏。裏面大量西洋歌曲的穿插也算抓到一點美國味,只是到後來感覺有點過火了,竟然放起What A Wonderful World,真是什麼鬼。

2015/7/25 《香港仔》(Aberdeen, 2014)
導演:彭浩翔

第一次看彭浩翔的片子,這部片嚴格來說其實劇本不太順,主角們被心結糾纏了很久卻又突然又解開得很輕鬆,做為現代生活浮世繪的戲碼感覺沒太多特別的地方,不過若要拿吳孟達的講古和鯨魚擱淺的命運做歷史和政治的聯想,或許還有一些香港情懷可看。這種清淡文藝片類型感覺香港電影不是那麼拿手,攝影和音樂的品味有待加強,眾明星表現中規中矩算是可看之處。

(本文整理發表於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