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觀後記

2015年觀影短評(2)


2015/3/19《親愛媽咪》Mommy (2014)

長春12廳畫質實在不好。電影看到近兩個小時之前我一直處在不耐煩的狀態,幸好最後兩位女主角的分別戲很動人,有種多元成家終成空的悲哀。

電影1:1的畫面比例想想還是有作用的,這比一般的比例局限感更明顯,同樣鏡頭距離硬是切掉兩邊的空間,按導演說法是可以讓觀眾更專注在人物上。就我個人感覺是減低包圍感某種程度取消了框外的空間,每個畫面都像是在手機上(如Instagram)看圖。一個關鍵因素是比起其他比例,1:1在一般銀幕上看來黑色的面積會更接近電影畫面本身。這種強調當然有其劇情上的意義,只是我個人有點懷疑是否有其必要。

然後有兩段比例撐開至1.85:1的段落,第一個當然是角色生活變寛闊了,第二個則全然是幻想,像是腦內幻想比現實還巨大的意味,不過可能早有預期加上畫質不佳,所以比例變換時沒有太強烈的感覺。


2015/3/19《暗黑冠軍路》Foxcatcher (2014)

初看完的感覺,一些可想而知的情節符號悶燒了兩個小時多,把劇中角色放在封閉的脈絡裏一、二、三地演完了,史提夫卡爾的演出用力過頭沒什麼說服力,那鼻子那聲音真是讓人受不了。導演對於影像的sense不錯,鏡頭下摔角選手的肉體與姿態,競技比賽一些鏡頭都有種莊嚴沉重的力道,整部片看下來很投入,但看完後只覺得和《魔球》一樣慢動作搞氣氛但不知所以然。

一個大命題應該是「美國」,希望可以看到有人可以深談。裏面關於愛國、父權、競爭、保守價值,或是角色急欲成為男人或是尋找父兄形像的心結,甚至是幾段同性戀的暗示都再清楚不過。杜邦的母子衝突、控制慾、對完美形像的偏執都像是照表操課地一一承現,但拍出來的成果我覺得有點缺乏挑逗性。看《華爾街之狼》讓我覺得好刺激,但這部就是感覺無聊無法看進去,到我漏看了什麼?


2015/4/1《我們家》ぼくたちの家族 (2014)

導演前作《宅男的戀愛字典》我有點無感覺,這次處理了一個更普通平凡的故事,雖稱不上真有什麼微言大義,但平穩的手法真是細膩節制且有效,而且也沒有放過背後的社會側寫。電影一開頭花了不少力氣在表現角色來往市區與住家的交通,一方面是表現了角色的社經狀況,也是社會情況的反應,之後整個住宅社區的遠景鏡頭就明顯一再強調這平凡家庭的某種代表性。種種細節都很成功地建構了劇中這一家的情境。

三位男性家庭成員中,一家之主的父親卻是最沒有行動力和戲份的,大哥必需負起大部份的責任但他內心又有電影沒明說的脆弱陰影,小弟原本像是廢柴大學生反而卻是最樂觀帶給所有人勇氣的人。中間家庭財務困境被攤開後,小弟擔心哥哥是否又躲回房裏不肯出來,結果劇情也從此反轉,那個躲在房裏的動作從來沒有出現,卻在這一段成為某種隱喻。這三人的描寫像是種世代觀察,最後三人齊心走出困境則更像是世代翻轉的召喚。故事唯二的女性角色其實有點弱掉了,這也反應出這故事的男性思維,雖然講的是男性的自我反省。不過本來作者也沒有一把抓的企圖,甚至也正就是三位男性角色間的關係與張力才構成了故事的核心。

雖然說女性角色有點弱掉,也是有可玩味之處。母親因為患病,無法成為劇情中的行動者,但她成為家中的精神鼓舞的力量,比如說「困難的時候就要笑」這句話,或是不斷地訴說她對家人的愛甚至是維繫家庭的焦慮,一整個充滿女性光輝的受難者,也讓這個家庭還是走在一種幸福的表像之上。相比之下哥哥的妻子就現實許多,一副懷孕的女人最大必需主導一切的思維,這也是有趣的性別與世代刻劃,只是最後她因為男人的帥氣而態度反轉就有點草率,但也可以說是之前男人太窩囊。歷位主治醫生性別和年紀的翻轉也是很細緻像是意有所指的刻劃。


2015/4/22 《青春倒退嚕》While We're Young (2014)

班史提勒演個搞紀錄片的文藝中年實在沒說服力,娜歐蜜華玆不斷讓我注意到她臉上的皺紋,幸好導演諾亞包姆巴赫提出的世代命題有吸引我,片中四十代的男女主角沉溺在手機、臉書、網路的紛雜快速,二十代的年輕人代表卻嚴然一副新世代嬉皮般地享受黑膠、手作、藥物、樂活,真是不同光景的世代側寫。

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生孩子的中年夫妻,在四周朋友的育兒經攻擊下逐漸疏離原本的人際關係(這情境對我來說是提早十年)。班史提勒的角色年輕時拍出紀錄片代表作,新作卻陷入瓶頸拍了八年還看不到影片收尾的一天。養兒育女和發展自我事業夢想到底如何抉擇?許多人將生命的創造力放在下一代身上,或許是放在自己身上也不一定能有多好的回收。這樣的中年危機導演也無法給出什麼答案或方向。

男主角夾在上一代已然是成功紀錄片大師的岳父,和下一世代的拍片新星之間,不上不下的成就是永遠無法超越的焦慮,對同代觀眾來說應當能博得不少共鳴。影片前段是中年人試著和年輕人混在一起鬧了點笑話,後段劇本則安排了俗套的拆穿假面具戲碼,卻在高潮處自我消解。年輕並不總是如想像中美好,每個世代都有各自時代的限制和面對世界的態度,但也都同樣地隨時間老去,你可以努力保有年輕的心情,但終究屬於自己的青春和時代無法重來一遍

這部看來像是導演(《親情難捨》《愛上草食男》《紐約哈哈哈》)最通俗但也最力不從心的一部作品,而且我看不太懂結尾的處理到底是什麼意思?


2015/4/23 《郵差的白色夜晚》The Postman's White Nights (2014)

一開頭就用文字強調了劇中演員都是居住在當地的非職業演員,而影片用大量類監視器偷拍鏡頭還真有點紀錄片的味道,但同時也有角色的觀點鏡頭穿插其中,加上大量數位風格又美極的自然景觀與湖光山色遠鏡,形成一種像紀錄片又像戲劇電影的影像風格。視覺上的經營和其角色敘事等量齊觀。

故事地點在俄羅斯北部偏遠的島上,從島上景觀和居民作息的紀錄開始,逐漸聚焦在主角郵差身上。郵差四處送信之外也幫島上的老人購物送食物,像是透過這個角色來紀錄這人口流失的偏鄉地區,乍看有如日本一系列下鄉風潮的電影戲劇作品。但鄉居的人們有的不是什麼人生智慧或人情味,更多的是苦澀的現實被遺忘的歷史甚至是人性的黑暗面。與其說是描寫島上實況,我認為故事的中心更多是在郵差這個角色的存在處境上。

片頭即透過一連串的照片回顧來交待主角的過去,而他的工作、居住的房間與每日不斷重覆的起床儀式則是他的現在,劇情中發生居民的衝突,他最後的逃亡又回歸則表明他對未來感到的失望與焦慮。他對同住在村子中的小學女同學的追求未果,又和她的兒子形成類似父子的關係,都是很常見男性成長的戲劇元素。

幾場戲主角走出村落來和都市現代景觀甚至是與軍隊高科技軍備的魔幻對照都拉開了故事中政治社會與文明的批判觀點,但同時許多獨自駕船與在田野間沉思的時刻,又直指向自然與日常中深遂的人心私密與不可言說之感觸。透過角色從個人的存在一直到不只是一時一地的破落村莊,甚至是國家與全球皆然的存在困境。雖然在觀賞時我老想到上個世紀影展常見被歷史遺忘的小人物的題材,卻也滲入新世紀全球化的觀點,既懷舊又當下,溫暖且滄涼。

原來導演Andrey Konchalovskiy 就是之前導過《滅》《探戈與金錢》《愛在瘋煙四起時》的老導演,對他實在不熟。


2015/5/4 《騷莎大塊呆》Cuban Fury (2014)

如果是Nick Frost的影迷的話勉強可以找來殺時間,而且還有Simon Pegg兩秒鐘的客串。從預告片大概就知道電影在玩什麼了,要說有什麼驚喜的話,大概是編導沒在故事上放太多力氣,而是把音樂、舞蹈、角色、身體和背後的一點和性連結和男人對維持陽剛形像的焦慮的政治命題順口地調和在一起。Nick Frost的龐大身軀跳起舞來是笑點,但電影並不取笑這個角色,而是演員的魅力撐起了這部電影。

其實這種人畜無害的商業類型片要拍得剛剛好大概也是不容易,賣肉搞笑不落入歧視或不太過將其悲劇化但又可以照顧到效果之餘同時又能安撫人心。講自我與社會眼光的衝突也沒有變為無解的兩敗俱傷,反而一方面肯定主角工作上的專業一方面又讚許他追尋本我的勇氣。一堆政治正確的文化族群元素混在一起製造衝突又不真的冒犯任何人,但也許會有人覺得這樣好無聊。

(本文整理發表於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