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記《一屍到底》One Cut of the Dead (2018)


這片好像不太能爆雷,打算去看的就請直接看了,原本沒興趣的其實當做娛樂抒壓片來看也滿推薦,影癡觀眾或許也能找到一些腦補的樂趣,雖然不建議過於期待。(以下不直接但間接地爆雷,就當做各位都看過了)

《一屍到底》
カメラを止めるな!/ One Cut of the Dead (2018)
導演:上田慎一郎

《一屍到底》歡樂感人簡直三谷幸喜。

關鍵字是片名一屍到底,取一鏡到底之意,英文名也是叫One Cut of the Dead,日文原意為「攝影機不能停」。一鏡到底的電影常引人注意其技術上的難度,甚至會分心去思考攝影機的存在,於是如何去處理鏡頭觀點這件事就頗值得玩味。像《維多莉亞》中的一鏡到底就是盡力去讓攝影機觀點是透明的存在,一部份是展現其技術上的高完成度。但《一屍到底》卻是破碇百出,各種不順到出戲其實符合了本片做為低成本B級喪屍片的預期,粗糙的劇本、特效和誇張的演技反倒是觀賞此類影片的樂趣所在。

若只是玩血腥爛片,其實在這時代難以成為邪典,所以說到底爛片只是一種偽裝,何以成就爛片的後設性才是本片的重點。所有的出戲中斷不連貫到引人納悶歡笑的空隙,都不斷提示了鏡頭畫框外的懸念,怪異的鏡頭觀點反倒成了線索。於是當電影後段的視角翻轉真相揭露時,才會引起各種恍然大悟的爆笑快感。甚至兩種類型的跨越、疊合與連結也是解讀電影形式的隱喩,如何翻轉敘事並產生新的意義,一個文本多元詮釋,確實是讓影迷開出腦洞的設計。

我倒覺得更值得玩味的其實是關於戲假情真的辯證。B級恐怖爛片的背後有時會暗藏創作者不顧一切的極限與熱情(如片中死也不願停機的導演),但也可能只是因陋就簡的便宜行事(如片中拍片其實不斷妥協的導演),其中曖昧到極端有如《台北物語》的爛出奇蹟,但《一屍到底》其實仍然充滿各種算計,它不是低限下意外的破格與挑釁,而是回歸到主流的安全娛樂。喪屍類型歷史承載的文化批判意味到這個時代已完全被商業收編,正反應在本片的雙重結構中,不確定這是作者的有意為之還是是種直覺下的言外之意?

但就如同女主角面對心愛男友變成的喪屍,最後讓自己陷入雙手沾滿血腥的瘋狂,貼合到一鏡到底背後所傳達對完成一部電影的愛與執念,電影正是讓所有幕前幕後工作人員,甚至是銀幕前的觀眾捲入其中的瘋狂旋渦,戲越假情越真,彷彿打開攝影機一切就理直氣狀。

然而此片的後設和曖昧一直延續到片尾字幕,讓觀眾看到幕後的幕後中一層又一層的虛構,夢想的完成從來不是什麼爆笑的意外,而是每一步的精心規劃。雖然本片傳說般的低成本(不到百萬台幣),演員也毫不知名,但還是看得出日本電影文化與產業累積出的隱形資本,如演員表演的熟練到位和導演類型語言的掌握與思考,將喪屍類型為我所用的創意與自信也是日本影視百花齊放的結果,這是韓國能日本能台灣能不能背後難以跨越的鴻溝。

(2018/9/22 貼於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