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2
《沈默》Silence (2016)
導演:Martin Scorsese
改編自遠藤周作原著小說,本片描述十七世紀西方教士來到東洋國度的信仰試煉。被迫剝除一切外在教義形式,甚至囚禁身體和語言,面對上帝的沈默還能保有多少的信仰?以一位非教徒觀眾的眼光來看這更像是種文化衝突,宗教聖像是無比巨大卻又不存在的結界,踏繪只是個形式卻有著摧毀肉體與心靈的力量。
史柯西斯以平鋪直敘的寫實形式來呈現有形無形的空間展演與壓迫,一般常論溝口健二與黑澤明,我個人想到的反而是今村昌平的日本,尤其有如螻蟻同受迫害的日本農民基督徒也以不同的方式展露了表像下的真實,他們是上帝的虔誠信徒,還是專制社會的被壓迫者,或只是同屬於教士眼中巨大吵雜的自然?終究這是史柯西斯在難以穿透的結界下對心靈內在秩序的肯定。
2017/4/1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 (2017)
導演:Rupert Sanders
關於攻殼機動隊好萊塢版,以下有雷。
大概是對原作並不那麼熟悉,雖然押井守兩部以前都看過了(而且看不懂),但算算也都是十多年前將近二十年前的事,加上對好萊塢改編的期待非常的低,實際上在看的時候其實覺得還算滿享受的。
好看的點主要在好萊塢美術特效的場景與概念重建上,今天若不是原作在影史上有其地位,大概也不太可能花這麼多功夫下重本去做這些場面,甚至我有點覺得原作關於自我存在、真實與虛假的辯證一部份也就體現在這些目不暇己的影像形式裏。
很多場面取自兩部動畫劇場版,比如香港風的未來城市場景,比如從高樓一躍而下接著隱形,或是著隱形衣在水上打鬥,或是女主角誕生的畫面,或是巴特餵狗,素子潛水,結尾戰鬥場面和「九世」和主角的臉並置的柏格曼符號。以重建押井守的影像氣味來看,實在是一場非常華麗而享受的嘉年華。
公安九課的各角色尤其素子和巴特的關係,都是取自日本動畫原作,其實我想到我比較熟悉的機動警察系列,擔任公職的刑警們如何透過人與人之間相處後形成的「家庭」「伙伴」關係去面對非常複雜的未來社會,基本上這些元素的引用花了不少力氣。加上人造人記憶、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在許多原著橋段的引用下,大體上也建構出引人想像的世界觀與複雜的可能性,去思考人性的連結如何在充滿異化的世界裏存在。
我想日美兩版關鍵的差異點在於骨幹情節走向的南轅北轍,美版加入了女主角Mira的身世,讓故事變成解開少校的誕生之謎,她必需找到她的人類身份才能認同自我存在,而這個存在又簡化成「維護正義」來對抗社會,基本上是《機器戰警》的好萊塢套路。日版沒有這些設計,所以最後女主角的意識離開了身體,進入了廣大的資訊之海,原作的「傀儡師」換成了「九世」大概也反應了日美兩版完全相反的解讀。
以類型套路來承載科幻概念並不是那麼的不可取,問題是「維護正義」不太像是有趣的解答,原作紛雜的想像透過影像塞滿了整部電影,但好萊塢式的情節並沒有找到出口。另外也說不上令人滿意的是情節在細節建構上也是問題重重,如果觀眾沒法沉浸在影像的慶典裏,而是決定要從寫實與合理層面開始挑故事的毛病,這劇本實在留下太多缺失可以攻擊。裏面未來社會的描寫也實在模模糊糊,個人-政府-公司之間的關係沒法提供合理的想像,也讓最後的正義之說顯得更加可笑。
因為沒期待,我個人並不太在意這些毛病,但也不打算為它辯護。做為版本比較或是爽快過兩小時,這IMAX3D的電影票錢還算值得(自我揭露:我拿免費團票補130元),至於要重現原作經典,或是展開新的電影系列的期待來說,實在不用想太多。
2017/4/26
《私人採購》Personal Shopper (2016)
導演:Olivier Assayas
手機沉溺與通靈連成一氣,時尚與驚悚混搭現代女子生活焦慮與生死告白,法式藝術片勾搭希區考克,美國與法國的跨文化敘事,各個元素分開來看平淡無奇,但大鍋炒在一起超展開讓人興味盎然,一大部份靠的是克莉絲汀史都華特異的銀幕張力,是阿薩亞斯令人驚訝的成功或者是華麗的失敗?
2017/6/5
《失落之城》The Lost City of Z (2016)
本片是導演James Gray的新作,從《萬惡夜總會》開始認識他,《紐約愛情故事》到《浮世傷痕》,他的作品總讓我感到一股不屬於當代的復古風味,而《失落之城》在北美的評論也都定位成復興偉大美國電影傳統的野心之作,關於二十世紀初英國探險家Percy Fawcett的真實故事,他多次前往南美亞馬遜叢林尋找遺落在歷史的古城。殖民與探險的題材直讓人聯想到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或荷索的《天譴》,甚至史詩般的故事規模讓人想像到大衛連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當然《失落之城》不及上述經典的壯闊或奇險,但卻也有自己的筆觸與步調,或許這也是本片可能遭人誤解之所在。
來自白人殖民帝國的英雄深入南美叢林,當然會遭遇政治正確觀點的挑戰。執迷於探險的主角拋妻棄子自然也有很多心理分析的角度可以切入。失落古城之謎,九死一生的冒險,角色的英雄旅程,總有數不盡的戲劇高潮可供人期待。但導演的敘事為觀眾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卻可能讓所有這些期待落空,成為所謂的流水帳,沒有觀點沒有激情沒有高潮,空有美景卻雲淡風輕。當然對此我不完全同意。
我很著迷於導演理解這故事的雙重性,代號為「Z」的失落之城對於情節從來就只是象徵,而不是真正待解的謎題,角色的追尋與心路歷程才是電影關注的角度。Fawcett從原本急欲在戰場上立功以獲取勛章的軍人,到為帝國探勘與繪製地圖以穩定經濟利益,為了找尋新發現以扭轉西方文明觀點的探險家,他曾經歷慘烈的一次大戰,到最後父子和解共同踏上最後的冒險旅程。每次在叢林中面臨生死關頭他腦中都會閃過和家人在一起的記憶,而在戰場上他卻心繫著叢林的召喚。家族血脈的平反,帝國文明的衰亡,戰爭、探險、家庭、生命與死亡最後逐漸合成一個共通的意像,像是在捕捉古老歐洲最後的榮光,關於時間如何奪走了一個人的生命、一個殖民時代的消逝,和最後留下一個淹沒在叢林中的神秘古城。
當然這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這麼老氣像是來自另一個時代的作品可能也引不起當代觀眾的關心,但膠片拍攝的美麗畫面和沉穩細膩的步調,音效和配樂和縈繞在腦中揮之不去的結尾意像,是我今年看過最令人難忘的觀影經驗,值得趕緊找一個大銀幕戲院觀賞。
2017/7/19
《猩球崛起:終極決戰》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2017)
導演:Matt Reeves
我終於放下想看「猩猩如何進化成新的文明」的科幻揣想,猩猩最終也只能是人類的另一種寓言版本。
本集看似是類似「出埃及記」的宗教原型故事,我卻聯想到《瘋狂麥斯:憤怒道》,在象徵性的直線路程中,前進還是後退關乎情節也關乎主角的選擇。猿猴踏上尋訪人類黑暗之心的旅程也像是《現代啟示錄》的致敬引用,伍迪哈里遜飾演的上校可說是馬龍白蘭度角色的輕量級翻版。但本片十分古典的視覺和敘事更接近大衛連式的史詩電影,攝影、場景、剪接和音樂的運用比《失落之城》更具復古風情。
標題所暗示的戰爭其實出乎意料,更多是關於人類種族的衰亡,以及個人與文明、自然間的對立拉扯,導演完全理解情節的寓言性,你可以說凱撒最後什麼都沒做, 但辯證歷史當前個人的巨大與渺小正是這故事的美妙之處。
2017/8/6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2016)
導演:片渕須直
這片是日常vs戰爭,主題某些部份很像《東京小屋的回憶》,但這部以女人的生命史為主軸,用翻日曆的方式去強調日常,情節上的總總累積和壓縮可能來自於原著漫畫的材料太多所至,看到一半時反而覺得情節有點瑣碎。可能因為不清楚故事走向,看到一半就一直在等著原子彈什麼時候會丟下來,結果等的有點分心。
部份片段在動畫繪圖手法上的反身性是本片最值得一看之處,可惜最終情感上沒很打動我,這位女主角一直都是很被動的角色,被動到影片在處理女孩成為女人的部份都輕忽到幾乎無關痛癢。但電影也透過角色對白指出這角色就是很平凡的,為著理所當然的事生氣與傷心的角色,她所遭受的苦難像是企圖惹人憐愛的設計,電影再以她為中心幅射到所有四周為戰爭而受苦甚至死亡的人物,成為受難的集體意識。當然情節也不只是關於戰爭或轟炸下的恐懼與痛苦,裏面也透過日常幽默去反思了戰時的軍國主義和思想審查。
不管是《東京小屋》還是《風起》,主角都有一種自外於世道的魂魄或說是生命的動力,一直從各種縫隙洩露出來,《世界的角落》沒感受到類似的東西,影像和敘事層層疊疊不就是要逼近生命中那不可言說的慾望?中文片名倒是更加強調出對小確幸的執念。
(本文整理發表於2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