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觀後記

2017年觀影短評(1)


2017/1/3《顛父人生》Toni Erdmann (2016)

略嫌呆板的手持鏡頭和剪接節奏,乾冷笑話和以藝術片的寫實緩慢來處理瘋狂喜劇的題材,都讓這部片顯得冗長。但透過演員精彩表演和情節設計,描繪出21世紀全球化職場的性別階級與異化的人性存在困境,非得透過假冒他人甚至是非人動物才能擾動出些許真情。電影最終以時間作結,多少也和阿薩亞斯在《夏日時光》中面對歐洲衰亡的感傷連成一氣。


2017/1/3《保持站立》Rester vertical (2016)

感覺和看過導演的兩部前作處理的題目類似,都是主角內心以同性情慾為核心的心理幻覺,透過寓言式的電影語言與荒野空間展現出來。有異性家庭關係的挫敗與反抗,男人對孩子的佔有慾,創作的困境,老年與死亡的恐懼,還有以狼代表了難以明說的危險。如同《湖畔春光》的殺人事件,如同《逃亡中的愛情》的白日幻夢。


2017/2/20《她的危險遊戲》 Elle (2016)

以性侵開場,一部(反?)希區考克式的女性復仇劇。女主角生活中不同人際權力關係下的男人展演著各式男性慾念或暴力或軟弱。她從拒絕成為受害者開始,一步步對抗、操弄男人,甚至享受以性為武器。

保羅范赫文把《第六感追緝令》的視角與身份扭轉,放到法國熟年職場高層女性的社會情境,驚悚的背景刻劃為中段之後的角色轉折補上了足堪玩味的心理動機,成為又一部女性與男性相互宰制廝殺的寓言。只是這次節奏顯得慢了點,少了些糾住人心的刺激。


2017/2/23《派特森》Paterson (2016)

當主角靈感泉湧時,他拿起筆記本工整地寫下他的詩句,賈木許索性隨著旁白把手寫詩句打在畫面上,這其實不寫實但又何妨。永瀨正敏說讀翻譯的詩像是穿著雨衣淋浴,看到一半決定中文翻譯只當做參考。

我喜歡Paterson這個字不斷在畫面中來回反射(這是人名也是地名),就像雙胞胎的意像一直重覆,或是主角女友執著的黑白圓圈,鬥牛犬、酒吧、公車、瀑布。日常被一天一天地切割,切割成一段段的賈木許短劇,重覆的元素像是被撿選的字詞,所有重現的景色人物都以各自節奏化成了詩。最後一聲聲的Ah-Ha 其實在說無處不詩,塞滿了再清掉,空白正有無限可能。


2017/2/26《異星入境》 Arrival (2016)

透過空間和感官氣氛來呈現第三類接觸,應是避開了原著文字和大量知識陳述的另闢蹊翹,頗值得大銀幕欣賞。部份影像風格和主題類似《永生樹》,導演有意識地以不同時序的插入段落介入線性情節,轉換了感知邏輯以貼合故事主題,也稍微考驗觀眾對電影敘事的解讀能力,科幻影迷看完腦洞會開不少。

對一部商業電影能把硬科幻的題材做到點到為止已是難得,全球危機與角色個人故事的連接則不太有說服力,國際情勢的處理過於簡略,應是類型操作下的必要之惡。


2016/2/25《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 (2016)

也是理解編導對這劇本和角色的挖掘,比如以一個人的三個名字做為電影三段式結構各自的標題,把一個黑人同志男孩的成長史標示出三種階段與樣貌,每一個名字都是他又都不是他。小個對代替父親形像的毒販的仰望,夏隆在同性情慾和男性壓迫的掙扎,到黑仔建構出一個翻版自「父親」甚至更加有男子氣概的身體與形像,那句「你要決定你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成為詛咒。這一切是非常種族、政治、階級、性別卻又非常私密的。

前兩段已經醞釀,看到第三段那宛如王家衛上身的風格爆發,比如黑仔夢見童年好友靠牆拿著煙擺出《春光乍洩》《花樣年華》《阿飛正傳》梁朝偉還是張國榮的姿勢神情(奇怪的是這時他應該沒見過他成年的樣子),又或是多年不見的兩人在小餐館隔著吧台重遇像是《重慶森林》《我的藍莓夜》的致敬重現,兩人隔桌坐下吃飯喝酒欲言又止又深覺滄海桑田又像是《一代宗師》的葉問和宮二。還有做菜、開車等影像色彩音樂的處理不一而足。致敬到這樣地步讓我不禁想笑,覺得這導演也太可愛。(當然明顯功力有差)

前兩段建立了主題結構和大敘事,到了第三段則刻意做小只為了這一段相遇,凝結空氣中的曖昧和人生不知能否重新開始的遺撼漫延開來(「不如我們重新開始?」from 王家衛),他們會告白嗎?他們會親吻嗎?他們會上床嗎?初戀與性的回憶成為層層壓仰下揮之不去的情感,情節逼到一個在多走一步都不對的地步,於是最後在逼出那一句後情節就跳開了,回到導演早就設計好的,那位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我不禁會想也許電影可以直接拿掉前兩段,就從第三段兩個男人的重遇開始,他們是誰?又是什麼關係?兩人過去的歷史是什麼?會面的目的為何?在懸念的推進下一些重要片段再經由閃回倒敘插入,這樣情緒是否會比較連貫,焦點比較集中,結構比較平衡?不過這樣主角的「父親」和母親的戲就不好安排了。

這部片對我而言很多的干擾,比如開頭那位政治很正確的毒販(你可以是同性戀,但不能被稱為娘砲),主角那功能性太強但後頭又自動和兒子和解的母親,我認不出第一段已經出現但在第二段和夏隆在海灘相遇的凱文,兩人這場的台詞實在假掰到很乾(第三段就很不錯)。還有那災難性的校園霸凌故事線(我知道你要搞什麼但可以不要這麼生硬嗎?),這些部份都讓我覺得像是在看學生製作,所以才會有前兩段應該藏拙的想法。

不過這樣挑這部片的毛病好像也沒什麼意思,觀眾可能也不需要管這些,光看這個故事這些角色和影像大概就可以腦洞大開,電影和政治本就分不開,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雖然我並不覺得「好」,但這些毛病都無礙於這是一部重要(就議題和社會對話而言)而且能夠感動人心的電影。

(本文整理發表於2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