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 影展

《八月》與它的對手們 - 記金馬奈派克獎亞洲觀察團

圖片引用自金馬影展官網
《八月》拿下53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是個令人意外卻又理所當然的驚喜,當然也有各式其他意見質疑這部年輕導演的首部作是否有足以拿下大獎的成熟與份量,我想說的是,金馬獎入圍影片透過報名與不同階段評審的篩選到最後我們看到的入圍片單,一方面反應了一整年華語電影的成績,另一方面也反應了為數眾多的評審不同的偏好與限制。平心而論最終的五部作品頂多就是中上水平,放到世界影壇的尺度大概很難擠入年度頂尖之林,而競賽就是必需在現有的作品中評選出一部最終階段評審最欣賞最願意肯定的作品,它是一個比較之下的結果,絕對也同樣充滿了偏見與妥協,就像各式不同質疑的聲音也都來自各自的偏見,你支持哪一部作品反應了你看電影的角度與價值取捨,玩味其間的異同也是談論電影有趣的地方。

除了最佳影片的入圍競爭外,《八月》其實也進入了金馬兩個會外獎的評選範圍,一個是在各國際影展常見的費比西獎,這是國際影評人組織針對不同影展屬性提出的評選推薦獎,在金馬影展這邊據我理解是聚焦在華語新導演的首部作,《八月》正是本屆金馬費比西獎的得主,反應了國際專業影評人對導演張大磊第一部作品的肯定。另一個會外獎則是奈派克推薦獎,奈派克(NETPAC)是「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的縮寫,和金馬影展合作的奈派克獎聚焦在亞洲與新銳導演這兩個關鍵字,十部入圍作品據稱是由影展單位提出,不限於華語也不限首部作,最後經由三位專業評審選出新加坡導演巫俊峰的《徒刑》,打敗了《八月》與其他作品獲得最終推薦。

本屆金馬影展我個人第一手的經驗,是參加了影展特地規劃的「亞洲電影觀察團」(今年是第二屆),這可以說是奈派克獎的「會外賽」,透過報名經由影展單位評選邀集了近二十位各路影迷(其中不乏寫手與電影相關從業人士),在密集的時間內共同觀賞了奈派克十部入圍作品,最後評選出一部亞洲觀察團的推薦作品。這活動類似於約十年前同樣由聞天祥主導的金穗獎部落格達人推薦獎,我當年也參加過第三十屆金穗獎的活動。除了強調多元與年輕的觀點外,其實這也是網路時代的另一種媒體宣傳,借助網路部落客為這些缺乏傳統媒體關注的亞洲新銳導演作品帶來更多一點的曝光機會。因此我們這群觀察團成員是台灣第一批看到《八月》的觀眾,最後也意外地搶先在費比西獎和金馬獎之前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把獎頒給《八月》的評選團體。


綜觀十部奈派克入圍片又是和金馬獎入圍影片是不同的光景,其中有五部華語片,台灣的《白蟻》《接線員》,中國的《八月》《不成問題的問題》和香港的《一念無明》,以及五部非華語片,《極惡刑事》(日本)《尼泊爾燦爛陽光》(尼泊爾)《徒刑》(新加坡)《生命宛如幽暗長河》(泰國)和《追兇倒數十五日》(南韓)。

這十部片在風格題材上更多元,水準品質也更參差不齊,只有少數幾部片進入亞洲觀察團決選的討論,最終《八月》幾乎獲得全體共識通過成為推薦作品,緊接在後的則是奈派克獎得主《徒刑》,各個作品的支持分佈從金馬亞洲觀察團的網頁上各個成員的推薦作品即可窺之一二。必需提出的是五部非華語片觀察團觀賞的格式是畫質較差只有英文字幕的試看片,和其他華語片標準DCP放映相較之下有所落差,奈派克獎三位正式評審則是觀賞影展正式放映場次。

論《八月》何以能在十部片中脫穎而出,其細緻優美情感豐富的藝術手法應是主因,其他入圍電影中,部份關注社會邊緣題材的作品各自走向了通俗或偏鋒的路線卻不免顯得粗糙與生澀(《白蟻》《接線員》《一念無明》),也有作品充滿了作者風格的藝術實驗引發了兩極的評價(《不成問題的問題》《生命宛如幽暗長河》),再有些原本就是偏向商業與通俗類型的作品,其拍攝成果並不理想(《極惡刑事》《追兇倒數十五日》),相較之下《八月》的出線顯得理所當然。

《八月》當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其領先的地位也是在數天觀片的歷程中逐步確立的,初看時多少還是有些疑問,例如其生活化的敘事略顯鬆散一時讓人抓不到主軸,尤其小主人翁小雷的觀點到影片後段逐漸被父親的角色所取代,多人讓人覺得視角不明;又或是不少台灣新電影的影子,其手法是否真適合其戲劇主題,還是瑣碎的致敬引用?懷舊主題似乎更適合拍成彩色電影,黑白攝影會不會顯得過於廉價與裝模作樣?最重要的,其非常私密卻又某種程度抺去地域特色的時代懷舊,除了流於抒情的時代剪影與感傷外,故事背後國家體制轉型所造成的衝擊,導演張大磊無意提出明確的觀點,這多少是個缺撼。這些疑問並不影響本片獲得觀察團的推薦,但在討論時我還是提出了部份的質疑。

另一部也獲得超過三分之二成員支持的《徒刑》則是和《八月》完全不同典型的作品,其傳統的角色塑造和戲劇衝突,在初看時多少讓人覺得落入俗套,但本片成功的地方在於導演巫俊峰在既有的戲劇框架下,在劇本處理、角色研究和場面調度上都做到相當的節制精確,它並不是大張旗鼓的死刑議題辯證,而是透過角色情境拉出了關於國家體制的質疑、男性與父親認同的情結、家庭與國家認同的矛盾等幽微潛題,劇本不依賴大量台詞而是運用表演與氣氛來推動更足見劇作處理上的熟練。本片不敵《八月》應該是敗在電影實在太過嚴肅、工整,少了些刺入入心的張力,也少了點帶藝術靈光的神采與魅力。雖然難免會想如果有機會在大銀幕看本片有中文字幕的放映,會不會轉而認同奈派克評審選擇《徒刑》而不是《八月》的決定?很可惜在影展之外,本片要在台灣市場發行的機會應該不高。

剩下其他進入最終討論的作品更不可能撼動《八月》的領先地位,一部是本屆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黃進所執導的《一念無明》,有趣的是同樣來自香港,也是新進導演執導的《樹大招風》入圍了金馬最佳影片,卻沒有進入奈派克的名單中(大概是已經上過院線的關係)。我個人認為《一念無明》有不少缺失與問題,但其貴在觀注香港社會的情感與誠意,是一部非常貼近觀眾頗為動人的家庭劇,其意境刻劃雖不特別出彩卻也不流俗煽情,尤其在導演執導下片中主要明星演員都交出了很漂亮的成績。《一念無明》和《樹大招風》代表了香港「鮮浪潮」所積蓄的創作能量開始開花結果,是非常值得關注新勢力。

梅峰的《不成問題的問題》雖然也獲得了約三分之一成員的選票,但其復古疏離的風格步調,以及脫離老舍原作氛圍的改編劇本,似乎引起了兩極化的好惡。本片雖然在我的最愛三部票選名單中,但我最終還是選擇提出另一部同樣票數的《生命宛如幽暗長河》進入最終討論。

泰國導演阿諾查.蘇維查康彭的《生命宛如幽暗長河》在十部片中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其非線性的敘事、緩慢的節奏和超現實意像的運用,很快讓人聯想到同為泰國出身導演阿比查邦的作品,或許在創意上有待商確。電影呈現追問歷史與記憶的不可能,而這不可能讓電影循著影史經典的畫面遁入了形式的迷宮,讓結構一分為二的斷裂成為兩個時代的疊合,也讓角色像是穿梭在平行時空與銀幕前後。它讓人困惑難以理解也確實催眠,卻以自己的方式令人難以忘懷。在其風格脈絡下,它可以說不輸給《八月》還猶有過之,本片代表了電影的另外一種可能,只是一時難以評價也難以投入(缺乏中文字幕與效果不佳的放映也有影響),現在回想起來最後該投它一票的,雖然差這一票無關大局。影展之外本片在台灣發行的機會看來也是極為渺茫。

其他沒進入最終討論會議的作品就不贅述,請參閱下方連結的個人心得筆記。最終我個人的一票還是投給了《八月》,相較於金馬獎最佳影片的競爭,它獲得亞洲觀察團的推薦事後看來其實是幾無懸念的。

金馬奈派克獎亞洲觀察團觀後記(1)
金馬奈派克獎亞洲觀察團觀後記(2)
金馬奈派克獎亞洲觀察團觀後記(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