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觀後記

金馬奈派克獎亞洲觀察團觀後記(1)

《白蟻》《極惡刑事》《八月》《一念無明》



紀錄片導演朱賢哲的首部劇情長片《白蟻》(White Ant - 2016)才剛在釜山影展拿下費比西獎(針對亞洲新導演),故事始於有著偷女性內衣癖好的青年收到紀錄他犯行過程的光碟,因而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影片使用大量的窺視鏡位和鏡子的映照,赤祼紀錄青年掙扎於異裝性慾的痛苦,是十足心理學的設計,開場一個男主角祼身自慰的背影長鏡頭即已呈現了導演處理這所謂邊緣題材的凝視態度。

意外拍下青年偷竊的女學生源於一時氣憤將影片寄給犯行當事人,同時又透過社群網站窺看青年的反應,影片也運用了手機即時通訊的形式將她和好友的對話文字疊印在畫面上,似是導演意圖呈現網路時代的人際樣貌,隨興的義憤或惡意經由網路散播,但換來的道德負擔卻仍然十分古典老式。

這種科技、現代社會、慾望的解剖似乎有一點麥克漢內克的味道,但角色龐大的負罪感,尤其電影後段青年母親的出場的母子情結又頗像阿莫多瓦的主題,幾場自殘的戲又導向了金基德的路數,甚至要說角色的孤寂疏離也可以聯想到蔡明亮,最後青年母親和女學生的「對決」也讓我聯想到達頓兄弟的《兒子》。當然《白蟻》並沒有真正向這些導演看齊的野心,情節撐起95分鐘的片長略嫌勉強,劇本調動時序的處理也很難說為故事增添多少血肉。

做為「觀注社會邊緣人」的電影,故事處理異裝癖和性扭曲的態度多少還是陷入某種單一敘事,暗示單親母親甚至是身為女性的情慾原罪是兒子性變態心理的成因,兒子的心理愧疚繼承自母親的內疚心理,結尾又點到某種對父權家族結構的批判(但仍然只有暗示)。導演在訪談所說的「包容」似是以讓觀眾凝視「邊緣人」的眼淚與痛苦來達成,而較接近一般觀眾視角的女大學生也是陷入類似的道德愧疚迴圈,最後以意味不明的潛水影像做為角色情緒曖昧的出口。

男主角吳慷仁賣力的演出,導演對影像細節和敘事的掌控,讓這部嚴肅寫實帶著影展風格的作品有著還不差的製作成色,國際影展獎項的肯定對金馬影展觀眾群來說或許是引人好奇的賣點,但要推到院線面對影迷可能得費一番功夫。



《極惡刑事》(日本で一番悪い奴ら/ Twisted Justice - 2016)綾野剛出場時像一片白紙,到片尾時已經被警界扭曲折磨了一生,角色身世背景一片空白讓他每一階段的掙扎或墮落缺乏了辯證及心理動機,但結尾時他道出他的同伙就像是家人一般,才驚覺也許留白是其來有自,他原本就一無所有,到頭來還是一無所有,扭曲的價值觀早已內化在他腦海中,更顯得荒謬與悲涼。

導演白石和彌改編自真實刑事犯罪事件,以戲虐的筆調描寫警界體制的腐敗荒謬,編年記事隨著角色年紀一步步地推進,綾野剛從不懂世事的菜島,到意氣風發到最後窮困潦倒,他在警界體制的默許與壓迫下,幹盡走私販毒的非法勾當只為了達成上級交付的業績,沒有最誇張只有更誇張。綾野剛粗俗頹廢的模樣演出賣力,但橫跨二三十年的時間跨度角色外形變化看來有些勉強。事件繁複角色眾多,但熱鬧有餘卻缺乏力道與深度,變成瑣碎冗長的類型操演。

東映和日活聯合出品,故事一路從七零年代展開到新世紀初,暴力、毒品、情色、犯罪種種元素的呈現或許可以追溯到日本黑幫電影的脈絡,這部份我就不熟悉了。



《八月》(The Summer Is Gone - 2016)是內蒙古出身的導演張大磊第一部長片作品,之前耳聞有台灣新電影的影響,手冊說時現《童年往事》的神采,實際看過了反而想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下導演簡介說是在俄羅斯學電影畢業的,突然很心理作用地覺得那黑白影像確實也有股俄羅斯電影的厚重感。

這是一部關於童年記憶的電影,如同許多導演處女作在題材上的選擇,片名八月明白指出了電影試圖記錄九零年代的一段暑假時光,男孩曉雷等待上初中的晃蕩,母親擔心著兒子能否考上重點學校,父親則面對國營片廠改制後工作不知著落的不安。導演選擇用黑白攝影呈現上個世紀緩慢安靜的生活節奏,老舊住宅區的每一幕鏡頭都像是一張老照片,但高清的數位畫質反而透露出一股現代感。我總認為回憶應該是充滿矇矓的色彩,但彩色片對這樣的製作來說可能不好處理。細膩的攝影之外,那充滿了整部電影的環境音效讓我更印像深刻,真正貫徹了透過電影留住時光的想望。

相比於侯孝賢式的長鏡頭,本片主要以中景鏡頭突顯演員的表演,並藏入更多的人際脈絡與調度,男孩看似是電影的主要視角,反而大人的眼光佔據了不少篇幅,讓男孩的成長動機不如預期的那般明確。父母性格的對比到親族人際脈絡的展現,男孩和失業父親親近但又仰慕鄰居混混威風氣概的情感矛盾,幾場夢境又暗藏著青春期性的啟蒙。搖晃的燈泡、無所事事的混混、升學壓力與和老師的緊張關係、雨夜的追拿場面,等等元素都像是向《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鬆散引用致敬,只是政治批判改換成對社會變化的感懷,青春的不滿與躁動則是年紀未到。

做為不顧一切的首部作,導演十分理解大銀幕電影該有的細節質感,以及生活節奏中的靜懿與抒緩。不過缺乏明確的情感脈絡讓結尾時說不上凝結住了什麼,故事中有點陌生的文化背景在簡省的敘事線索下我個人感應不深,男孩父親身為電影片廠剪接師的失落電影夢,透過四處擺放的老電影引用又讓本片像是個影迷的告白(不過我只認得《計程車司機》和《絕命追殺令》)。

《八月》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等多項提名,值得一看。



《一念無明》(Mad World - 2016)是香港導演黃進的首部劇情長片,低成本的預算下仍然邀得明星卡司情義相助,曾志偉飾演住在狹小「劏房」(香港的出租公寓隔間)的司機,將患躁鬱症兒子余文樂接出醫院同住,父子兩人於窄小空間的侷促突顯了兩人之間的衝突與心結,也反應香港居住空間的現實。父親離家獨居多年,上班族兒子獨自照顧失智重病的母親卻在衝突中意外造成母親死亡,另一個兒子早已離開香港赴美不願回來,父子從家庭、人際關係到居住空間再再反應了香港的歷史情境與社會困境。

也是一部關注底層人物的電影,但角色的家庭失和與從社會階級滑落的處境很能搏得觀眾的認同,尤其曾志偉和余文樂的演出,電影把兩人明星魅力和角色平凡討喜的氣質做了很好的運用,曾志偉從一開始的無奈掙扎到後段的清明,余文樂在楚楚可憐和易怒暴躁之間的拿捏都可圈可點,雖然實在太安全了點。這本該可以大灑狗血的題材,導演在戲劇結構上仍然是走通俗煽情的套路,但每場戲的情緒都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不走偏鋒,以香港電影來說是少見的清爽。唯一比較大的問題是,影片大量穿插母子間回憶場景以營造某種戲劇懸念,就我的口味來說實屬多餘,結尾高潮的情緒操弄也是俗套,但以片型而言尚可接受。

英文片名Mad World是劇本不斷把玩的題目,余文樂在重重壓力下情緒失控,眾人視他為瘋子,他卻不斷反駁四周的正常人其實也正活在瘋狂的世界,從喜宴、職場、診間到劏房,電影最亮點可能是他被前未婚妻帶到教會見證眾人狂呼的驚人場景,和後段曾志偉參加精神病患家屬互助會的情境相互呼應,其實算是有意思的社會側寫與反省。一部份很像是肯洛區會處理的社會寫實題材,也接近許鞍華之前的《桃姐》或《天水圍的日與夜》所描寫的香港日常,只是更青澀、小品、通俗,不乏動人之處,我覺得是面向大眾很有誠意的電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