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記《單身動物園》


《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 (2015)


台灣片名誤導觀眾以為這故事是關於婚姻霸權與單身之間的辯證對抗,我倒比較傾向這是透過極端的情境來展現文明對人性的控制,城市與森林,購物與獵捕、婚姻與單身或許都沒什麼不同,對抗荒謬制度的不是人類的情感與理性,反而是一種更動物性的衝動。

戲劇上刻意的疏離效果滲透到每一層面,從設定到節奏、情節包括角色言行都像來自平行宇宙般的平板荒謬。電影前段的旁白擔任的是說書的功能,卻是以一種與劇 中世界同樣怪異冷漠的情感表達方式進行覆述,主角、說故事的人和觀眾的反應形成了斷裂與衝突,直到後來我們才發現旁白的身份。

社會不適格者被迫進行改造排除或是推上對抗前線,但不論哪一種意識型態都不屬於觀眾認知的真實。追求伴侶的人認為真愛必定要和自己有著一樣的特質或缺陷, 並在社會化的壓力下強迫自己進入伴侶關係;反對的人在揭穿伴侶制度的虛假後卻也否認了愛情的可能,反而或許人變成動物後才能尋得真正做自己的自由。

主角並不是什麼擁抱真理的革命英雄,他和平凡人一樣盲目地在人類文明與動物血性中掙扎,他首先是憤怒地暴力反抗他原本欲追求的冷血女人,後來進入森林後愛上了另一位女人,又想著要逃離森林回到城市,最有趣的是陷入愛情的兩人仍然執著在尋找兩人共通的特質,也許要在城市活下去必需如此,但結局停在那懸而未決的時刻我想問的是他 到底知不知道愛情未必非得如此?逃離的兩人最後自己決定要做的事,和先前制度所加諸的懲罰改造又有什麼不同?暴力不只是外部的壓迫,甚至己內化到腦中。他因本能而無法下手,卻沒真的去想為什麼。

這大概是為什麼所有的角色都難以讓人同理的原因,故事把文明和人性做了扭曲,所有事看上去都有點不一樣了。感覺很符合這位希臘導演的主題,雖然這是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

(2016/4/10於臉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