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單 短評

2014年觀影回顧

2014的年度片單又回到之前一年選不到十部的狀態, 一如過往重點不是有哪十部新片是過去一年最好的作品,而是哪些電影帶給我最深刻的記憶和感動。



《東京小屋的回憶》小さいおうち / The Little House (2014)

這是去年最讓我感動的一部片,但似乎在年終回顧被多數人忽略。之後找了中島京子的原著小說來讀,同樣是平實的文字風格卻在種種細節傳達出作者的人性關懷,可說和山田洋次的風格一拍即合。一如之前所談這是山田洋次架構一個在大時代背景下的私故事,輕柔地對戰爭、軍國主義、社會規範和婚姻、性別、家庭做出反叛與反思,同時注入了女性、同志、兒童的隱晦觀點,其中談限制與自由也談時間與生命,而這一切都可以呈現在如百貨公司大拍賣、美麗的服飾、繪畫音樂藝術美食等等消費主義的小確幸上,也因此不只讓人想到過去的歷史,同樣的眼光更可以延伸到現今我們生存的時代。

延伸閱讀:Blog on Cinema: 《東京小屋的回憶》




《依達的抉擇》Ida (2013)

黑白片加上宗教、命運與猶太人苦難的主題似乎並不特別吸引台灣的觀眾,這部在七月上檔的電影票房並不佳,沒有名導和大獎的加持下,若不是這是片商朋友力推的創業首部作品,我可能根本不會特別去關注這部片。但隨著北美各大年終榜和奧斯卡外語片入圍名單的揭露,這部片很可能會在今年的奧斯卡有所展獲,到時或許在台灣會有大銀幕重映的機會(其實目前也可以租到DVD或是在MOD上租看高畫質版本)。這有點像是上片太早的悲劇,在台灣藝術院線被眾片商擠爆檔期的情況下一部好片可能就此被忽略,台灣觀眾面對眾多的選擇其實是很幸福,但一部影片如何與觀眾產生連結實在考驗片商的智慧。

回到影片本身,導演Pawel Pawlikowski選擇用黑白攝影和復古的1.37:1的畫面比例,並在鏡頭、燈光、構圖上大玩各種設計,對影迷而言帶來很多觀影的愉悅,但其主題提出的大哉問卻也是一種面對歷史與時代的拆解,主角依達從全心俸獻給上帝的生命選擇被迫要面對她之前並不知情的猶太倖存者身份,電影的語法一再提示我們依達的旅程如何地面對人類的苦難與未來的命運,當她和情人躺在床上計劃著未來結婚生子的幸福人生時,對於這樣的生活我們無法再用尋常的眼光來看待,一如《東京小屋的回憶》。

延伸閱讀:Blog on Cinema: 雜想《依達的抉擇》與《冰毒》 



《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 (2013)

馬丁史柯西斯充滿挑釁意味的熱門話題作某種程度像是在挑戰觀眾的偽善界線,它拆解美國夢也拆解人們對財富階級的夢想,其中對藥物和享樂的關注超越甚至表面上取代了背後的美國社會批判與歷史建構的議題。這種看似去道德化教訓的角度其實也正是要觀眾去反思這一整體價值體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電影當然沒有意圖給出明確的答案,甚至創作者也無懼於和被拍攝人物喬登貝爾福之間的友好關係。劇本相當程度自覺的黑色喜劇敘事觀點和導演生猛的技法,將一切提升到人與社會結構甚至是命運對抗的命題,這一切實在是太讓人興奮。

延伸閱讀:Blog on Cinema: 另一種美國夢:《華爾街之狼》



《冰毒》Ice Poison(2014)

這是個人初認識趙德胤導演的作品,十分讓我驚喜,而片商和劇組人員努力的宣傳加上導演成長故事的媒體效應與某種明星光環,讓《冰毒》以有限場次長賣了超過一個月,一個程度讓我想起之前蔡明亮和李康生努力巡迴校園推廣《你那邊幾點》的苦行宣傳,這也是一種和觀眾建立連結的方法,當然這是只有本地電影才能做到的程度,而且僅限於藝術片市場的規模。而影片極低成本的預算和拍片背後的種種故事,加上影片本身的成果展現導演精準充滿力道的藝術企圖,這部片的成功多少能為台灣電影帶來一些啓發。

不過也耳聞有人認為這部新作不若導演之前的作品,或是影片也實在是很像標準的影展片風格,低限的技巧,關注第三世界貧窮現況的寫實景像、和有別於西方的文化的觀點。在後海角七號的年代,《冰毒》的成功是代表台灣電影要再重新拉回純藝術與影展取向的方向?這對電影產業尚待復甦的台灣電影有真正的意義嗎?我個人倒覺得商業藝術與否不該是特別關注的議題,就像導演所說的一切以電影見真章,商業片不必然就要缺乏藝術性,一切取決於如何以對電影的熱情與要求來直球對決,另一個例子是魏德聖製作馬志翔導演的《KANO》,即使尚未成熟卻仍然值得敬佩。

延伸閱讀:Blog on Cinema: 《冰毒》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

據說也是不如導演上一部作品,《月昇冒險王國》因種種原因並沒有在台上映發行,這部新片卻意外在台灣相當賣座,導演Wes Anderson對台灣觀眾不像有如此的品牌效應,不知道可不可以說是歐洲異國的片名加上大飯店的奢華意像和足夠的宣傳與正好的檔期,產生了某種對大眾的吸引力?當然其溫暖幽默的風格也可能口碑效應。也正是拜大規模上映所賜,得以在連鎖影城較大的影廳觀賞這部片,成為2014年新片中個人難忘的美好觀影體驗。

Wes Anderson一直以特殊的構圖風格所著名,近來國外網上常流行Wes Anderson風格的諧仿短片,可見其風格是如何地容易辨識。《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依然維持了導演平面對稱構圖的鏡頭設計,更加入了畫面顯示比例改變的手法,讓不同比例的畫面對應到故事中不同年代的敘事線,一方面對應了畫框比例在影史的轉變歷程,為影片的平面風格添加了層趣味,另一方面故事對古老歐洲精神的懷念透過多層的時間倒敘配上比例的變化,讓畫框比例的選擇也成為構圖的一部份。除了《依達的抉擇》採用復古的1.37:1之外,去年看的《湯姆在農莊》也有玩了點比例變化的遊戲,這些影片一再向現代觀眾提示電影畫框的存在,並積極地展示電影空間的變化。在《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中正是以電影構圖的幻境開展其虛構的歷史回望之旅。

影片對文學和藝術的參考指涉已經超出了我能掌握的範圍,但隱約這部片的題材也像可以和上述其他年度影片連成一氣,皆以獨特角度切入回望拆解人類近代的歷史,以藝術提煉出對人類存在困境的大哉問。雖然觀賞這部片之後已隔了大半年,對本片的印像多少有些淡化甚至一度有所懷疑,但做為年度回顧回想起來還是十分美好。



《西遊》Journey To The West (2014)

蔡明亮的作品我沒選長片《郊遊》進入年度回顧,反而最後一刻選了這部一小時的短片《西遊》。蔡明亮每次新作總有新的話題和行銷手法,《郊遊》從金馬獎拿到最佳男主角,到原本不上院線而後短暫上映,下半年又以展覽的形式在美術館搭配裝置藝術展出。我個人並沒有參與展覽和相關活動,但這也是一種藝術電影和觀眾與市場的連結之道。

《西遊》是蔡明亮和李康生的行走系列在國際各方補助下所進行的藝術電影創作之一,場景拉到法國馬賽,並和法國性格演員Denis Lavant合作。對這樣的實驗電影我沒法多做什麼分析,只是在影展的場合透過大銀幕看到蔡明亮創造的電影空間、光影、時間的變化,仍然覺得是迷人且難忘的電影體驗,尤其一路看著蔡明亮和李康生的電影到現在,就個人情感來說值得在年終回顧時記上一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