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另一種美國夢:《華爾街之狼》


《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 - 2013)

「華爾街之狼」喬登貝爾福在八零年代和同伙成立史崔頓證券交易公司,以詐編行銷讓客戶大量買入低價股票,在八九零年代一度成為全美最大的股票交易公司,喬登與同事在大量的財富之下過著荒淫無度,沉迷酒色藥物的奢華生活。直到九零年代末公司因被控證券詐欺和洗錢的罪名而關閉,公司高層被判刑入獄。出獄後的喬登貝爾福將自身經歷寫成了暢銷自傳,近年並成為成功的激勵講師,據稱他巡迴的收入已超過當年證券交易的詐騙所得,即將還清欠下的債務。

2007年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和華納兄弟公司標下喬登自傳《華爾街之狼》的電影改編權,屬意由馬丁史柯西斯執導,並找來曾參與製作《黑道家族》影集的編劇,同時也曾從事過證券交易工作的Terence Winter撰寫劇本,在1987年美國股市崩盤時Winter上班的公司和喬登貝爾福工作之處甚至相距不到一哩。著迷於喬登自傳中的精彩描寫,Winter以喬登第一人稱畫外音做為劇本的主要敘事觀點,如同推銷股票一般,電影正像是喬登貝爾福對著觀眾推銷他的金錢觀與人生觀,同時也讓這部片在敘事上呼應了馬丁史柯西斯的舊作《四海好傢伙》和《賭國風雲》。

Terence Winter在做題材研究時曾要求喬登貝爾福本人親自重現他當年在公司內部激勵員工的演說,男主角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在拍片前也曾長時間和喬登貝爾福相處,他們皆表示喬登貝爾福本人非常討人喜愛,認為他相當誠實地吐露了許多個人私密供演員和編劇參考,在電影結尾觀眾可以看到喬登貝爾福本人出現在鏡頭前介紹李奧納多飾演的喬登出場,而李奧納多之後也為喬登的激勵課程代言。這種創作者和被描寫對像之間的良好關係,對照到故事中的敗德與犯罪似乎有所矛盾。面對輿論懷疑喬登貝爾福是否真的改過自新的爭議,Winter認為編劇的工作是講一個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對角色加諸太多道德的評價,留給觀眾更多的詮釋空間。李奧納多也表示其實電影並不只是關於喬登的故事,他對華爾街金錢世界中人心如何沉淪更有興趣。

也就是對華爾街物慾橫流的「魅力」的著迷和挖掘,讓劇本肆無忌憚地充斥了大量性愛、藥物、髒話和男性沙文,華納兄弟公司因此遲遲無法對這部片的製作開綠燈放行,直到2012年電影計劃才交到獨立製作公司Red Granite的手上,Red Granite承諾讓馬丁史柯西斯有完全的創作自由,最後成果就是如觀眾所見一部長達三小時的R級作品,這對現今好萊塢片廠而言是越來越不可能的事(之前華納兄弟公司希望由雷利史考特來執導這部片,但李奧納多對此感到猶豫,計劃終究沒有成真)。電影上映後好評不斷,被許多影評譽為是馬丁史柯西斯近年最好的作品,與此同時影片的內容引起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電影對劇中人的荒誕行為有美化之嫌,缺乏了足夠的道德主旨。

這種道德焦慮正是好萊塢1987年電影《華爾街》的主軸,相比於《華爾街》中麥可道格拉斯衣冠楚楚的「貪婪是好事」,《華爾街之狼》中的喬登貝爾福似乎就像是查理辛的角色一般滿懷夢想進入華爾街,最後成為看來比較不稱頭的麥可道格拉斯。他進入證券公司上工第一天和前輩的一頓午餐,正總結了整部片的華爾街樣貌:你必需靠藥物和性來駕馭這數字與金錢的世界,從虛無飄渺的貪婪數字遊戲中詐取你的每一分財富。飾演前輩的馬修麥康諾在這場戲中對著李奧納多搥胸哼唱的動作,在影片後段發展成史崔頓公司的集體儀式,最後成為電影的主題音樂。

這明顯是場美國夢的嘲諷與寓言, 在無限放大的慾望下,在有限時空中進行屬於個人的造史運動。以公司為名的場域中,喬登創造了屬於他的宗教信仰,他的管理方式就是讓員工擁有和他自己一樣的縱慾享樂,包括辦公室中無止盡的狂歡性愛與藥物派對。影片高潮的一場演說中,喬登直接把史崔頓公司類比為美國,所有人都是這場美國夢的信徒,只是這場夢是由金錢所引領,貧窮在此並無任何高貴可言(一張兩萬五千元美金的支票就可以戰勝貧窮)。電影大半部份時間正是主角對著鏡頭邀請觀眾進入這場物慾之旅,直到目睹台下員工們搥胸哼唱的儀式,這場小小的國族隱喻才昭然若揭。史崔頓公司不但是偽裝的百年企業,電影一段公司從空曠的倉庫到塞滿員工的辦公室的縮時攝影,就有如《紐約黑幫》片尾的紐約建城史,誇張地映射出現代社會歷史的虛偽與真實。

在這場狂歡之下,馬丁史柯西斯沒放過的是角色潛藏的階級焦慮,李奧納多的形像也許仍然像是從《大亨小傳》走出來的金童,但他搏命張狂的演出,以及和喬登一起成立公司的兒時玩伴各個都像是出身於街頭的販夫走卒;除了賺錢,他們下一個目標就是重新發明他們的階級。電影第一幕若說是這群人發跡成為暴發戶,第二幕就是透過IPO(首次公開募股)企圖提升他們在華爾街的地位(當然同時透過內線交易賺更多的錢),這是美國夢必然的進程,也是社會與國家力量開始介入干預的時候,包括媒體的攻擊,證管會的調查和FBI的緊追不捨。喬登在遊艇上和FBI探員對談的一場戲,在別人的告誡之下他仍然執意用街頭的邏輯賄賂前來調查的探員,這預示了他日後螳臂擋車的潰敗,但同時也強調出喬登幾乎本能式的貪婪邏輯和FBI探員所堅持的道德良知之間的對立。


吊詭的是這等偏執或許是電影中的喬登貝爾福惹人同情之處,他們執意用自我的邏輯來打下美國這片江山,但畢竟不夠高明與自制甚至醜態百出,總是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的抉擇,在藥物的迷亂和戒癮後的清醒之間他們總是選擇前者,片中喬登不斷地介紹各種藥物的歷史和威力,彷佛足以用來取代美國的歷史。主角的命題正是身體與人性的慾望和整個體制與數字間的拉距對抗,他們企圖創造自己的王國,只是這王國終究被世界所吞沒。

一場瘋狂的戲道盡了一切:喬登在藥力發作之下連滾帶爬地開車回家,試圖阻止同樣因藥效而神智不清的同伙唐尼在電話中洩露他們洗錢的秘密,李奧納多迪卡皮區和喬納希爾這場兩人在廚房的扭打戲可說是近年觀影記憶中最張狂爆笑的演出,更驚人的這也是兩人的美國大夢第一次閃過死亡的陰影。後段遊艇遭遇船難則是死亡的第二次威脅,大難不死的喬登眼看著窗外暴風雨中小飛機在他眼前爆炸,但轉過頭來窗內還是一片歌舞狂歡,他終於認命於上帝給他的警告,這場景揭示了角色正走在生死命懸一線的命運繩索之上,他看似虛擲生命沉淪於慾望,卻也是種荒謬的以命相搏。

一度喬登原本欲辭掉史崔頓總裁的職位以躲避FBI的調查,告別演說時卻在群眾的包圍之下改口不辭,他假託美國夢與美國神話,甚至他自己也信了自已創造出來的神話,他口說不願意屈服只因他不想做偽君子,或許只是放不下這一切的迷醉。到後來FBI強迫他戴竊聽器以套出公司同伙的罪證,他起初不願出賣同伴,但隨著他偷偷警告同事的紙條被FBI拿到,他終究先一步被別人給出賣,終究玩不過FBI的兩面手法。這是喬登貝爾福純真的一面,他或許比別人更貪婪更有說服人的能力,但在縱慾的世界裏,相較於同伴他總還是有自己的江湖道義和行事尺度,雖然不一定能堅持多久。這是電影對主角的手下留情,或許也反應了編導對喬登貝爾福的觀感。

電影開始於史崔頓公司的電視廣告,整部片不時穿插各種電視影片片段,一堆仿八零年代的廣告畫面直接剪接到情節中,成為角色背後的動機暗示,電視上的光鮮形像是種偽裝也是人們真實的渴望。最後當FBI逮捕喬登貝爾福時就是侵入電視廣告影片中,電影中的世界就是廣告背後的一種真實,永遠是表與裏,真與假的對立。喬登深黯這種形像的虛實門道,但自己也深陷於這種虛假的浮像。他在證券業終究是失敗了,但片尾他以講師身份的新形像上台,滿座的學員熱切地想向他學習銷售之道,他的「美國夢」還是以新的方式繼續下去。

就在本片劇本完稿後的2008年美國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喬登貝爾福的故事正是一個小小的預視,更多人爬得比他更高,貧婪之根紮得更深。而片尾前完成任務的FBI探員搭上地下鐵,那是喬登貝爾福曾經對著他嘲笑的那些搭地下鐵上下班的人們,看著日復一日努力工作仍然身陷貧窮的乘客,他將喬登貝爾福成功逮捕到案又真的為這些人奪回了多少的尊嚴,為張牙舞爪的美國夢揭露了多少的真實?如同本片有意而為的道德曖昧性,喬登原本抗拒「華爾街之狼」的稱號,他的惡名卻吸引了更多的人競相加入他的公司,當觀眾看著銀幕上喬登的沉淪失敗與重生,或許心中對「成功」的渴望也正在蠢蠢欲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