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時代啟示錄(2010)

 


《時代啟示錄》(También la lluvia - 2010)

這是一部關於拍電影的電影,故事講述西班牙的電影劇組來到玻利維雅拍攝五百年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歷史故事,導演懷抱著人道主義的理想意圖呈現當年西班牙人如何屠殺印第安人的血淚歷史,但拍攝當下玻利維雅也因抗議跨國水公司剝奪了人民飲水的權利正上演著慘烈的街頭抗爭。拍攝現場的歷史重現和現實街頭戰場的相互對照,辯證著電影中的歷史與現實。原本看劇情簡介以為是殘酷的歷史寓言,沒想到電影比想像的還入世許多。

影片三位主角的功能很明確;電影製片看上當地的廉價臨時演員,凡事用錢搞定,一整個資本社會剝削者的嘴臉;片中的電影導演則是抱著人道主義和電影理想,他不忍看到當地住民被欺壓的慘況,但當抗爭情勢危及電影拍攝時卻還是決定以電影為重;片中片的原住民主角素人演員同時也是街頭抗爭的領導人,演戲時他象徵了印第安人歷史的苦難與反抗形像,在現實中也還是延續著同樣的角色,相對於其他兩位主角他認為有些事比金錢和電影重要多了。

電影插入許多片中片的段落重現五百年前的歷史,或是透過演員的排演來傳達歷史角色的衝突轉折,甚至在下戲後演員們也會為角色的理念而爭論。本以為是某種歷史情境重現的設計,但顯然導演 Icíar Bollaín 更在意的是去反思電影與人道主義的精神與侷限:電影可以重現過去,但如何應對當代的困境似乎是更重要也是更大的難題。不過劇情雖然點出了電影工作者的無力與盲點,終究也點出了其中的浪漫,片中的製片與導演也都經歷了道德良心上的掙扎與轉變。

這部電影除了重現了五百年前的歷史片段,也是2000年玻利維雅水危機的重現,相較於片中片那般直接切入歷史的迷霧中,電影描寫當代的部份則是有自覺的以電影工作者的身份來呈現旁觀的視角,雖然難免帶點西方人道主義觀點的老套。其中一段片中片導演企圖拍攝五百年前印地安婦女在逃亡中不得不淹死自己懷中嬰孩的戲,但原住民演員們因為無法理解這恐怖的行為而拒絕演出,這其中的矛盾在於藝術創作與歷史詮釋的霸道,以及原住民對於過去歷史的遺忘與被剝奪。

於是當下讓我想到《賽德克巴萊》,不論電影的好壞,這兩部片是面對殖民歷史下不同的創作策略和角度,代表作者對自身能力與身份各自不同的自覺。當年我個人有點質疑魏德聖導演對電影形式與類型的執迷,現今觀來《時代啟示錄》好像是另一種方向的回應,當然兩者的定位與發想本來就不太一樣。

(觀賞於2013年九月五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