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NO

 

《NO》(No - 2012)

1988年智利透過一場公投結束了軍事強人的獨裁統治,這故事和台灣現今的政治議題之間有不少讓人聯結之處,看這個二十多年前地球半圈之遙的國家如何面對政治改變的契機,以及如何以現代的眼光定位這個歷史時刻確實是頗有趣的。當然時空不同局勢和狀況也不太一樣,但獨裁、白色恐怖、政治改革這些世界上許多國家共通的歷史記憶與進程中,在媒體這個領域如何反應了的民心的趨向或是自我審查也有很多和台灣可互相應照之處。只是在強人統治已成為歷史的現在,媒體人要面對的箝制和挑戰我想並不能說是消失了,可能是要面對新的或是已轉化成不同的形式的敵人,當然這已經離題了。

1988年智利這場國際壓力下所產生的公投,投票前的一個月正反陣營可以每天推出15分鐘的宣傳廣告,而主張反對獨裁者連任的NO 陣營所推出的節目則是十多年來第一次有反對政府的聲音在電視上播出,這是長久以來反對陣營在電子媒體的突破口,這自然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電影呈現的兩方陣營的廣告攻防說複雜也不複雜,說簡單也不簡單,男主角身為年輕廣告人投入No陣營的宣傳活動,他認為廣告的重點是要反對恐懼仇恨,傳達出幸福的感覺。電影開頭和結尾透過男主角用了一樣的台詞來強調智利這個國家已經到了改變的時刻,人民已經準備好面對新的議題與挑戰,畢竟智利是個向前看的國家。但不只是Yes陣營用各種恐赫式的宣傳,No陣營也有政黨大老認為要清算對方過去的罪行還原歷史真相才是重點,唯獨主角一開始就認為光是這樣不足以贏得勝利,這也定調了這部片的衝突點,要正面還是負面?這大概是所有選戰宣傳主軸的兩難。

為了配合八零年代電視畫面的質感,電影用了大量珍貴歷史影片,以及用Video拍攝特別做出粗糙模糊變色的畫質,同時也使用了4:3的電視比例,這些是都用影像風格來營造復古效果的手法,只是我個人的偏見總覺得對影像玩弄粗糙效果是一種對真實的刻意扭曲,用歷史電視影像的幻覺來重製對時代的記憶更像是種過濾與簡化,就如同電影中一個國家的傷痛與期望只能化成每天半小時的電視廣告節目,這部電影在做的也是類似的事情。

所以這部片最大的主題可能在於紀念與確認這段歷史的價值,想像這一個月每天15分鐘的宣傳節目是是如何珍貴的歷史記憶,而電影從這些八零年代的廣告影片重建出了這些影片背後的故事則是一種情感與記憶的召喚,重新肯定這群廣告創意人的勇氣與才華,以及當時智利人民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廣告影片的重現成為了電影的重心,反而影片背後電影作者對歷史的詮釋以及角色內心的描寫並不算特別,對廣告創意的發想也沒有太多精彩的描寫。

當然電影整體水準是還不錯的,導演處理起來有一定的質感,情感營造不慍不火,尤其最後結尾所有人歡欣鼓舞的慶祝場面,男主角只是抱著他的兒子安靜地穿越人群回家,這種鬧與靜以及歷史的巨大與微小的對照頗有味道。然後主角和他屬於Yes陣營的上司在電影前後關係的緊張與變化也是頗有意思的,雖然這部份好像處理得還不太夠,但有這麼政治立場上強烈衝突但面對工作還是公事公辦的上司也真是難得了。

(觀賞於2013年三月九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