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2012台北電影節小記(上)


《我11》(11 Flowers - 2011)

中國導演王小帥充滿自傳性質的作品,描寫文革時期「大三線」工廠中一位少年的成長故事。電影刻劃男主角的童年日常生活之餘,也透過他遇上的殺人犯逃亡事件來重現當年時代的悲劇和人心的壓抑與躁動。雖然劇情稍嫌平淡單調,童年記趣和殺人事件的串接也顯得生硬,但整部片鏡頭下傳達的童年氣息和生活溫度相當動人,還有重建七零年代工廠景觀和生活場景的努力,懷舊氣味使得本片很值得一看。

我特別喜歡這種成長啟蒙電影,讓我聯想到《爸爸出差時》,《狗臉的歲月》等童年電影的畫面,當然這部片在人性描寫或政治批判上比不上這些經典,但一個導演能認真拍出這樣回顧時代與記憶的電影還是頗動人的。小男主角長得滿像賈樟柯,按導演說法應該不是故意的。




《百戰將軍》(The Life and Death of Colonel Blimp - 1943)

這是我看Michael Powell和Emeric Pressburger這對英國導演搭擋的第三部作品,初看其實因為風格有點老氣讓我有點不耐,但三小時看下來還是頗感動。做為二次大戰時英國的主旋律片,大英國情懷下內容卻非常自省,寫人的同時其實是在描繪某種國家精神的典型,正直而不免天真的紳士性格難以面對時代的挑戰而逐漸老去,既緬懷又批判,同時也充滿了角色私密的動人情感。

Roger Livesey飾演主角Clive Candy將軍,從年輕演到老年,老妝扮相很有說服力。Anton Walbrook之前在《紅菱艷》看過他演出,這部片他演出和男主角成為至交的德國軍官,後段一場自白戲演出極為動人。此次台北電影節放映數位修復版,呈現出本片當年非常漂亮的攝影畫面。



《再見了,拉扎老師》(Monsieur Lazhar - 2011)

加拿大入圍今年奧斯卡外語片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是說法語的關係,覺得頗有法國片的簡約風格與文藝氣息。描繪學校教育現場的同時觀照了社會多元種族的現況,男主角身為阿爾吉利亞難民的設定又讓視野變得更全球化。本以為主題會是外來的教師帶來不同文化的教育觀念衝突,但隨著男主角的真實身份的曝光,角色動機和故事背景開始有些模糊或可說不盡合理。也許說到底這部片在談的是身在不完美的世界,我們要如何教導孩子甚至是成人去面對死亡與傷害,此等療傷的渴望串起了所有角色的動機。電影有其動人的時刻,但也讓人有未盡之感。



《冬春的日子》(The Days - 1993)

王小帥初執導筒的第一部電影,充滿大膽尺度和藝術氣息的黑白攝影,果然是充滿了地下獨立電影的氣息。透過描寫一對情侶/夫妻閉封抑鬱的生活,傳達或許是六四後壓抑的政治與社會氣氛,分手、離鄉回鄉、無以為繼的空虛、無止盡的性愛及至最後的瘋狂。題材直接想到類似背景的《動詞變位》。男主角畫家劉小東是去年的紀錄片《金城小子》的紀錄題材,主角回鄉的東北小鎮金城在相隔近二十年的兩部片都出現於鏡頭之中,或可互相延伸參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