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2011金馬影展觀後記(2)


《都靈之馬》(A Torinói ló – 2011)
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Béla Tarr)的新片(據說是封鏡之作),也是貝拉塔爾式超長鏡頭的作品,為此我還特別算了一下兩個半小時的片長到底用了多少個鏡頭。不只鏡頭時間長,而且台詞稀少,內容還不斷重覆,很考驗觀眾耐心。不過看到後來還是覺得此等長鏡頭對這部片的美學風格來說確實有必要,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這麼拍,這部片就失去了意義。
這些長鏡頭其實大都在拍生活瑣事,一對父女遺居在偏遠小屋中的每日生活,起床穿衣吃飯。隨著每一日的進展,這些元素還不斷重覆(只是鏡頭角度和移動不同),但每天都有一些不同的變化。也是靠這些長鏡頭把觀眾拉進電影中那遺世荒涼狂風不止的末日世界。片名那匹馬也讓人聯想到布烈松那部《驢子巴達薩》。
片中的黑白攝影很美,鏡頭的流轉也相當迷人,雖然漫長與重覆的意像可能會拉低一些力道,但這電影就是要觀眾去感受裏面的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這些生活中的重覆,到電影的後段透過打破以及堅持這些儀式,呈現出人類透過自我存在對抗絕望世界的意像。若沒有這麼漫長的鏡頭刻劃,就沒法如此深入此等的絕望與堅持,可說是用形式來建構抽像的意念,不管觀眾是否接受,此等形式即決定了這部電影。
當然有時也不免會想是否同樣的主題可以有更有效率的拍法.....



《艾蓮娜》(Elena – 2011)
《歸鄉》俄羅斯導演Andrei Zvyagintsev的新作, 兩片中間隔一部片《將愛放逐》也在金馬演過,不過我沒看過。
相較與《歸鄉》中那陰冷的水氣與森林湖泊的意像,新作故事完全是放在都市之中,大部份都是室內景,雖然攝影也是很美但味道就不太一樣了,缺少了塔可夫斯基美學的感覺。但這依然是靠影像撐起一切的電影,雖然在攝影和運鏡上顯得稍微低調,但光線、景框、人物臉上的細節,在數位放映的效果下還是優美無比。配樂是菲利普葛拉斯,其低限的風格,加上在環境音效上的著力,讓聲音部份也是效果十足。若一般人進戲院希望看到好萊塢般的場面特效才覺得有大銀幕的價值,對藝術片的觀眾來說,這部片也算是有著對等的感官享受。
不過相對而言劇情稍嫌簡單,讓這部新作份量輕了些。電影透過一對老夫妻之間的衝突反應出俄羅斯社會階級的矛盾,前後對照出衰老與新生,以及貧富兩方對親情的執著和下一代的差異。中段的意外轉折難免讓人覺得有點廉價,不過角色的細節和演員的表現還是有相當水準,整體瑕不掩瑜。

《不能說的再見》(Bé omid é didar – 2011)
伊朗導演Mohammad Rasoulof的新片,他和Jafar Panahi一起被伊朗政府判刑並禁止拍片二十年,這部片似乎是入監之前偷偷拍攝而成。之前在伊朗影展看過他的《收集眼淚的男人》相當喜歡,這次算是補足對這位導演的好奇。
可能因為拍攝條件所致,所以本片和前作那種超現實寓言場景和光影大為不同,大部份都是室內場景,鏡頭和影像風格十分簡略且抑鬱,畫面色調上也做了調整,顯得一片藍灰。
電影在讓人搞不清楚的狀況下展開,看似跟著女主角的日常生活,但隨著情節的推展,才讓觀眾慢慢了解女主角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甚至一直到劇情很後段都還一直在揭露新的線索。
簡單說這部片就是在講女主角試著找尋假簽證要逃離伊朗所做的努力與犧牲,包括身體與心理上的改變。後來我才知道其中的情節也反應了導演本身試圖逃離伊朗的經歷。女主角和丈夫都是人權異議份子,在電影沒明說的事件發生後,丈夫避走他鄉但還是試著留下繼續奮鬥,女主角則是不惜一切代價想要離開伊朗。這本來是可以形成某種對立辯証,但電影還是較專注在女方的角度。
而女主角為了離開不惜讓自已懷孕,希望在國外生下孩子取得居留權,但又因某個電影後段才揭曉的原因讓她猶豫著是否該留下孩子。在此同時政府還派人來審問並搜查她的住處。內外煎熬的情況讓她一直處在極度壓抑的情緒中,這也反應在整個電影的氛圍上。在這種有苦不能對人說的絕望情境下,觀眾一步步地看著主角如何放棄原本的生活,走向不可知的未來。片中的一些秘密和結尾暫不爆雷,只能說表面上冷調的情節,看完卻令人覺得心酸。
也許有時候會覺得這部片太拖太悶了點,但這也不能算缺點,因為這就是電影要呈現的氣氛,甚至也或許直接反應了導演的心境。看完這部還滿好奇Jafar Panahi去年拍的那部This is Not a Film是會是什麼樣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