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噶瑪蘭國際短片節二日雜記(上)

上個週末(8/20~21)參加了噶瑪蘭國際短片節開幕頭兩天的活動。平常我是不會去新竹和台北以外縣市看影展的,這次剛好短片節策展人MIKE是我相識的朋友,也有幸能參與手冊與特刊撰稿,在此機緣下促成了這次在宜蘭兩天一夜的小旅行。不過影展開幕剛好碰到宜蘭國際童玩節的最後一個週末,交通之擁塞稍微出乎意料,原本應該可以比較快的客運因為旅客大排長龍,反而比繞行北迴的台鐵自強號還要花上不少時間。

雖然這篇不是遊記,但搭車進入宜蘭市時藍天綠地的田園風景美好印象還是值得記一下,不知怎麼讓我想起了去日本北海道旅遊的印象,還有岩井俊二的《青春電幻物語》。宜蘭火車站週邊也滿開闊清閑純樸,和一般火車站塞滿商家人潮車潮的印像大異其趣,充滿著綠樹和公園的景觀實在讓人覺得是可愛的地方,體驗不同地方的風情也算是這次噶瑪蘭短片節的體驗之一。不過觀光旅遊和影展趕片基本上是難以兼顧的事,尤其是只有兩天一夜和一堆看不完的片子,幸好炙熱的陽光和放映廳超強的冷氣讓我沒有掙扎太久。

這次放映場地宜蘭演藝廳也是個小巧精緻的場地,似乎原本缺乏電影放映設備影展特地架設了電影布幕和35mm與數位(藍光)放映機,除了一些影片原本的素材不佳之外,放映效果算相當不錯,雖然35mm放映機架在影廳內會聽到運轉的聲音,換個角度來說也別有復古的風味。印像較深刻的是第一次看到許多影片以藍光(Bluray)的格式來放映,有別於以往常見的DigiBeta或DVD,在解析度和顏色表現都好上許多,很樂見技術進步為影展放映品質帶來正面的影響;但反過來說,似乎在影展放映時以藍光來取代膠捲也可能開始是個可接受的選項,電影放映不斷數位化的今日,也許傳統的16mm甚至35mm都將逐漸地消失。

柯金源的《退潮》(因時間不及錯過了同場的《擺盪》)的畫面以DigiBeta格式而言就很好,大畫面展現出彰化芳宛沿海灘地的寛闊與強風,蚵農堅韌與純樸的生活樣貌,影片透過畫面逐漸累積出令人感動的力量。這部片是針對先前國光石化的爭議,而策略性拍出來的紀錄片,花了三年的拍攝時間,從影片中可感受出導演的投入與熱誠。

日本人偶動畫大師川本喜八郎的專題,原本不知道該如何期待卻意外地精彩,這天看的《火宅》《不射之射》《睡美人或野玫瑰公主》都展現了人偶動畫非常精細的效果。和山村浩二同樣是大量改編自傳統故事或童話,比起山村浩二在表現手法上的著力,川本喜八郎更專注在敘事與情節,但同樣的是兩者對於故事中屬於成人式的人性刻劃都有各自的偏好與執著,尤這其這三部片共通的對於愛和慾念的刻劃都相當深刻。

開幕當天晚上在宜蘭演藝廳有個簡短的開幕式,到場的觀眾數和台北大型影展相比不多,希望閉幕式時能爆滿。典禮上許多長官來賓都上台說了幾句話,蔡明亮也有個簡短但動人的致詞,最後儀式結束前旋轉桌燈的動畫也極富巧思。短片雖然平常沒有如長片受到觀眾矚目,卻是每個年輕導演在開始創作長片前的必經之路,即使長度和預算有著許多限制,同時也能更沒有包袱地實驗許多創意,從許多方面來看短片都可以是更有生命力和可能性的。但很慚愧地我近年來對短片接觸很少,即使前幾年有參與金穗獎的部落格達人活動,大概是忙於工作與雜務,對電影的新鮮感與熱情都逐漸消磨掉了,幸好觀影的當下的感觸與感動還在。

開幕場連同大衛林區專題共放映了五部短片,蔡明亮的《洞2011》仍然還是有著廢棄的建築、扮裝的女人與身體以及最後那一大片水與倒影。提姆波頓的《文森》(Vincent - 1982)是他1982年的動畫短片,在童真和黑色幽默狂想之間來回擺盪的瘋狂節奏非常的有趣。大衛森區的《兔子》(Rabbits - 2002) 以詭異與低限的風格重新把玩了電視情境喜劇的格式,演員們都裝扮成兔子,說著嚴肅但缺乏連結與意義的對白,配上毫無關聯的罐頭笑聲和掌聲,沈重壓迫的配樂讓影片充滿了陰森神秘的氣息;此等前衛的實驗風格把戲劇和電影符號都拆解重組,大概也只有大衛林區才拍得出來,我當然是完全看不懂,但印象卻非常深刻。相比而言另一部《上海小姐的藍色憂鬱》(Lady Blue Shanghai - 2010)就華麗與通俗許多,但仍然充滿了導演那股夢境般神秘迷離的氛圍,雖然說到底比較像是個廣告片。

(待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