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因為噶瑪蘭國際短片節的邀約,有機會觀賞這次日本動畫導演山村浩二專題的作品。諷刺的是,我幾乎不看動畫短片的,以往金馬影展許多人趨之若騖的動畫專題我都是興趣缺缺,沒想到這次一連看了好多部。幸好看完後我覺得確實都很值得一看,在此記錄我個人對山村浩二作品的感想。
山村浩二從事獨立動畫創作多年,《頭山》(2002)是他的國際成名作也是他最有名的作品,查到所有的資料都強調這部短片入圍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也是日本人首度向此獎項叩關。有趣的是日本長久以來一直是對全世界非常有影響力的動畫大國,但日本和西方的動畫風格與傳統各自不同,似乎日本人能被西方動畫獎所肯定仍然是一件非常有重大意義的事。(2009年日本動畫導演加藤久仁生的作品《回憶的積木小屋》才終於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肯定。)
(左:《吉卜林的奇幻之旅》右:《頭山》)
山村浩二在《頭山》之前的動畫短片,從八零年代末一直到整個九零年代,他的風格就和一般日本深受漫畫影響的商業動畫風格截然不同,此時他的作品裏手繪的比例不高,大部份都是各種動畫素材的拼貼,許多作品都在把玩一些抽像的概念,缺少明顯的角色或故事線,專注在動畫技巧的實驗並探索動畫在鏡頭邏輯和物體造型的自由變化。後來才逐漸在作品中放入較明顯的角色和情節,手法上經常使用黏土停格動畫,即使是手繪也運用了不同素材和線條的搭配,題材上偏向充滿童趣幻想的小故事。這些都和印像中西方動畫的傳統風格較為吻合,這次噶瑪蘭短片節選映的《吉卜林的奇幻之旅》(1995)即可一瞥山村浩二此時期的風貌。
而最大的差別在於題材和內涵顯得更加成人式的深沈,並加入了過去少有的日本文化元素。故事改編自日本傳統落語段落,描述一個頭上長出樹苗的吝嗇男人,樹苖長成了櫻花樹,引來賞櫻人潮的喧鬧、髒亂讓男人忍無可忍。這種充滿奇特超現實意像與文學式自由的敘事方式,正和其動畫風格有著奇妙的化學作用,而他將故事改編成以日本現代社會為背景,更滲入了一些對日本現代文明的諷刺與觀察。同時請來浪曲師國本武春為本片配上三弦演奏與唱詞,讓《頭山》不管在畫面、聲音、敘事上都充滿了獨特的表現力,在西方藝術風格和日本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很有趣的結合。
(左:《老鱷魚》右:《鄉村醫生卡夫卡》)
自此山村浩二的創作方向就難以回頭。《老鱷魚》(2005)同樣是改編作品,有別於前作的細膩繁複,這部色彩近乎黑白的作品,簡潔的手繪線條和構圖,鏡頭語言或聲音上的處理也和前作的張狂大異其趣,有如將繪本直接轉化成動畫,但卻有著更血腥與殘酷的人性批判。透過主角老鱷魚食子、食友與食人的駭人情節傳達出自然、慾望與人性的拉址和文明的省思。
《鄉村醫生卡夫卡》(2007)繼續導演的改編策略,改編自卡夫卡短篇故事,手法上再度回歸繁複的畫面風格,陰冷的雪夜和怪異的聲響,山村浩二對人物變形的執迷正好反應出故事角色內心的扭曲和存在的孤寂,邀請日本狂言大師茂山千作為主角配音,更是為作品再度注入傳統日本文化元素。這兩部片看下來,雖然這些作品的藝術成就都極為精彩,但我不免覺得其中有些創作手法上的策略設計和自我重覆。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觀眾可自行判斷。
(左:《校長與鯨》右:《孩子的形而上學》)
另外影展放映了兩部較小品的作品《校長與鯨》和《孩子的形而上學》,《校長與鯨》(2007)是山村浩二和綠色和平組織合作的電視廣告,以一則兩分鐘的動畫訴諸感性地宣導停止日本的捕鯨業,仍然有著導演後期的獨特筆觸,但也有著豐富的色彩和溫馨可愛的情節與人物,是比較通俗與平易近人的。《孩子的形而上學》(2007)則是回歸到早期動畫實驗的題材,以簡單的手繪線條和充滿想像力的人物變形,描繪出每個小孩子不同的心靈樣貌,可看出導演日益精鍊的人性觀察和哲學省思。
如同作品中對變形與幻境等主題的執著,觀賞山村浩二的創作軌跡也正如觀看一場變形的歷程,他的自我蛻變將作品帶入更純熟與深沉的境界,也帶領觀眾更深入動畫的藝術殿堂。但同時也許會有人感覺山村浩二作品風格越來越艱澀高深,越來越遠離觀眾,甚至近年的新片直接和加拿大的動畫片廠合作。身處在動畫工業十分發達的日本,這種東方與西方、藝術與通俗路線之間的矛盾拉扯或許更形激烈。但就動畫藝術創作形式的可能性來說,也許觀眾應該重新思考並調整對一部動畫的手法內容與創作者風格的期待。只是這次影展把山村浩二列為童樂園專題焦點導演,不知道是否又會引發這些作品是否適合給兒童觀賞的爭議?
山村浩二從事獨立動畫創作多年,《頭山》(2002)是他的國際成名作也是他最有名的作品,查到所有的資料都強調這部短片入圍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也是日本人首度向此獎項叩關。有趣的是日本長久以來一直是對全世界非常有影響力的動畫大國,但日本和西方的動畫風格與傳統各自不同,似乎日本人能被西方動畫獎所肯定仍然是一件非常有重大意義的事。(2009年日本動畫導演加藤久仁生的作品《回憶的積木小屋》才終於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肯定。)
(左:《吉卜林的奇幻之旅》右:《頭山》)
山村浩二在《頭山》之前的動畫短片,從八零年代末一直到整個九零年代,他的風格就和一般日本深受漫畫影響的商業動畫風格截然不同,此時他的作品裏手繪的比例不高,大部份都是各種動畫素材的拼貼,許多作品都在把玩一些抽像的概念,缺少明顯的角色或故事線,專注在動畫技巧的實驗並探索動畫在鏡頭邏輯和物體造型的自由變化。後來才逐漸在作品中放入較明顯的角色和情節,手法上經常使用黏土停格動畫,即使是手繪也運用了不同素材和線條的搭配,題材上偏向充滿童趣幻想的小故事。這些都和印像中西方動畫的傳統風格較為吻合,這次噶瑪蘭短片節選映的《吉卜林的奇幻之旅》(1995)即可一瞥山村浩二此時期的風貌。
但2002年發表的《頭山》則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據說導演花了六年的時間手繪而成,看來是窮盡畢生功力之作,和之前的作品相比幾乎從各方面都改頭換面。手法上轉為大量的手繪,漫畫式造型和繁複細致的素描筆觸,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處理非常精細,也運用不同層次的色彩和筆觸搭配攝影手法,在平面的動畫中營造出獨特的空間感,而鏡頭的恣意流轉和造形不斷變化更是他拿手的好戲。
而最大的差別在於題材和內涵顯得更加成人式的深沈,並加入了過去少有的日本文化元素。故事改編自日本傳統落語段落,描述一個頭上長出樹苗的吝嗇男人,樹苖長成了櫻花樹,引來賞櫻人潮的喧鬧、髒亂讓男人忍無可忍。這種充滿奇特超現實意像與文學式自由的敘事方式,正和其動畫風格有著奇妙的化學作用,而他將故事改編成以日本現代社會為背景,更滲入了一些對日本現代文明的諷刺與觀察。同時請來浪曲師國本武春為本片配上三弦演奏與唱詞,讓《頭山》不管在畫面、聲音、敘事上都充滿了獨特的表現力,在西方藝術風格和日本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很有趣的結合。
(左:《老鱷魚》右:《鄉村醫生卡夫卡》)
自此山村浩二的創作方向就難以回頭。《老鱷魚》(2005)同樣是改編作品,有別於前作的細膩繁複,這部色彩近乎黑白的作品,簡潔的手繪線條和構圖,鏡頭語言或聲音上的處理也和前作的張狂大異其趣,有如將繪本直接轉化成動畫,但卻有著更血腥與殘酷的人性批判。透過主角老鱷魚食子、食友與食人的駭人情節傳達出自然、慾望與人性的拉址和文明的省思。
《鄉村醫生卡夫卡》(2007)繼續導演的改編策略,改編自卡夫卡短篇故事,手法上再度回歸繁複的畫面風格,陰冷的雪夜和怪異的聲響,山村浩二對人物變形的執迷正好反應出故事角色內心的扭曲和存在的孤寂,邀請日本狂言大師茂山千作為主角配音,更是為作品再度注入傳統日本文化元素。這兩部片看下來,雖然這些作品的藝術成就都極為精彩,但我不免覺得其中有些創作手法上的策略設計和自我重覆。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觀眾可自行判斷。
(左:《校長與鯨》右:《孩子的形而上學》)
另外影展放映了兩部較小品的作品《校長與鯨》和《孩子的形而上學》,《校長與鯨》(2007)是山村浩二和綠色和平組織合作的電視廣告,以一則兩分鐘的動畫訴諸感性地宣導停止日本的捕鯨業,仍然有著導演後期的獨特筆觸,但也有著豐富的色彩和溫馨可愛的情節與人物,是比較通俗與平易近人的。《孩子的形而上學》(2007)則是回歸到早期動畫實驗的題材,以簡單的手繪線條和充滿想像力的人物變形,描繪出每個小孩子不同的心靈樣貌,可看出導演日益精鍊的人性觀察和哲學省思。
如同作品中對變形與幻境等主題的執著,觀賞山村浩二的創作軌跡也正如觀看一場變形的歷程,他的自我蛻變將作品帶入更純熟與深沉的境界,也帶領觀眾更深入動畫的藝術殿堂。但同時也許會有人感覺山村浩二作品風格越來越艱澀高深,越來越遠離觀眾,甚至近年的新片直接和加拿大的動畫片廠合作。身處在動畫工業十分發達的日本,這種東方與西方、藝術與通俗路線之間的矛盾拉扯或許更形激烈。但就動畫藝術創作形式的可能性來說,也許觀眾應該重新思考並調整對一部動畫的手法內容與創作者風格的期待。只是這次影展把山村浩二列為童樂園專題焦點導演,不知道是否又會引發這些作品是否適合給兒童觀賞的爭議?
原來你搬家到這裡來了~
回覆刪除對啊 一年多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