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相見恨晚》(2011台北電影節)

7/10(日) 19:50 《相見恨晚》(Brief Encounter – 1945)(總督)

對這部大衛連的經典作品期待已久,這次有幸能在大銀幕上以數位放映的形式和它首度相見,不過看完並沒有如片名那般相見恨晚的感覺,卻也別有意料之外的趣味。

這部常被列入影史最偉大愛情電影名單之一的作品,初看完後覺得電影在技術上感覺相當的純熟大氣,不管是劇本、演員、鏡頭、空間設計、音樂都非常的到位與飽滿,尤其不斷出現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更是言情激昂到不行。但男女主角的婚外戀情反而有些出乎意料的平凡。當然愛情本來就很難去分析,但與其期望片中兩人愛情的偉大與永恆,我反而覺得其中的平凡與不堪還更有意思。

比如不斷出現酒吧櫃台男女的打情罵俏,還有親友的猜疑眼光和歐巴桑的碎唸,到最後女主角丈夫的溫柔,整個和在一起其實有種說不出的味道。好像男女主角的不倫感情和這些包圍在平凡生活的總總其實都是一樣的微不足道,但身陷其中的人總是禁不住地掙扎在愛情永恆的幻境之中,此等情結似乎也反應在女主角貫穿整部電影的回憶視角和淘淘不絕的旁白,所以她不斷地傍徨出神與腦中自我抽離於日常生活之外,做著和你我沒什麼不同的幻想,而她對永恆與愛情的渴望也正如你我對人生的凝視與疑惑。

換個角度來看,整個電影中的世界就是一個被家庭、婚姻、道德所架構出來的世界(女主角每週行程的固定正體現了此等結構的嚴密),男女主角的逃逸免不了要承受內化在心中的道德掙扎,尤其他們原本的生活都相當幸福,所以這段對他們而言足以留念一輩子的戀情也只能是短暫的交會。因此男女主角對愛情的慾念就在這層層的內外制約中逐漸消磨。片中最揪心的就是女主角那種要還是不要的等待與掙扎,或許可視為是這種漫長緩慢的心理衝撞。片尾最後那個擁抱可說是消融女主角的最後一擊,似乎是向觀眾昭告此等感情的出軌與遺撼本就是人性與結構的一部份,終究會被愛與包容所化解與補償。

扯更遠一點,本片和同一天看的另一部片《甜言蜜語》相比似有些許相通之處,只不過《甜言蜜語》是女主角對身處情境的積極反叛,《相見恨晚》則反而是一則對愛情與人生的綿長情訴,當然更像是後來的《麥迪遜之橋》,而這麼古典的愛情觀與糾結的人生觀如果電影背景放到現代的話大概也是拍不出來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