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影展

2010金馬影展短評

Copie-Conforme.jpghttp://lh3.ggpht.com/_yZpXXcTz_xQ/TN9YgTVm7TI/AAAAAAAAA8o/r4_XwpzFL3E/s240/Safety%20Last.jpghttp://lh4.ggpht.com/_yZpXXcTz_xQ/TN9Yg5z1RGI/AAAAAAAAA8s/OaZR1SqsyQE/s240/Tristana.jpg

《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 – 2010)形式上可說是《愛在黎明破曉時》的哲學版本,有著阿巴斯和許多伊朗電影常有的混淆真實與虛構的後設元素,以及導演在構圖與鏡頭的美學,職業演員的精彩表演更增加了戲劇密度。雖然不免覺得有點碎碎唸,但主題探討藝術與複製的價值,卻能夠延申到愛情、電影與人生真實與虛構的大哉問。

《最後安全》(Saftey Last! - 1923)看這部片就是要看那影史驚人的高樓調度,在大銀幕上看真是非同凡響。可是中文片名翻譯怪怪的,要直譯的話為何不翻成《安全至下》呢?

《特莉斯坦娜》(Tristana – 1970)這是我看布紐爾的第一部作品,凱薩琳丹妮佛從清純少女演到中年,故事圍繞在她和她養父之間的不倫關係與複雜感情,性與愛之間的青春與衰老,自由與禁錮,權力關係的翻轉,充滿戲劇張力和對人性慾望的透視。

http://lh5.ggpht.com/_yZpXXcTz_xQ/TN9YiNnxJyI/AAAAAAAAA80/uPE5mIUnCqU/s400/Route-Irish.jpg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eBp3tcDZAykKG55UcwxTsNspSWluqkoWQaMdv0MT9c4E_1nv-vIzoCAHP3-xc0fA-WhUZUssquBhW7e8JDPrNfexCt9GHyz0bgJ0ItpE63pvMR7W4kQoA0oeWu30cwK-cYDv5pBzpGIA/s240/large_511690.jpg

《愛爾蘭大道》(Route Irish – 2010)雖然這部片有軍事陰謀、追殺復仇等元素,劇情結構也頗似商業類型片,但還是一部很肯洛區的作品。除了一貫的英國觀點之外,描寫現實悲劇結構下人的渺小無力,充滿人道精神與人情刻劃。戲劇和類型處理從來不是導演的強項,而是他呈現批判寫實題材的工具。

《吶喊的男人》(Un homme qui crie – 2010)依然是一部影展取向的反戰電影,但是電影在建構主人公的角色背景滿出色的,把查德一部份的社會政經現實呈現在觀眾眼前,也完整刻劃主角人性被擠壓的心路歷程。寛銀幕鏡頭或者是所謂第三世界的眼光都有可看之處,不過總的來看還是一部小品的電影。

http://lh4.ggpht.com/_yZpXXcTz_xQ/TOky8s1MrXI/AAAAAAAAA9E/4nxvHag7vHo/s240/l%27amour%2Bl%27apres%2Bmidi.jpghttp://lh4.ggpht.com/_yZpXXcTz_xQ/TOky8zXna2I/AAAAAAAAA9I/8E5XBL0puoo/s240/Les%20Nuits%20de%20la%20pleine%20lune.jpg

2010/11/21補記:

《午後之戀》(L'amour l'après-midi – 1972)侯麥的電影似乎常常讓主人公在兩個情人之間遊移著,男主角不斷背著妻子和情人進行午後的約會,卻一直處在某種曖昧非肉體的關係中,不知該不該跨過去。算是某種男人對婚姻與感情慾望如何平衡的掙扎,侯麥拍來當然是相當有味。裏面大量出現辦公室的場景不知怎麼地讓我想到小津安二郎。

《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 1984)依然是侯麥對感情的辯證,這次換成女主角在兩個房間和兩種不同感情生活的掙扎,同樣是透過空間加強了主角的心理狀態,甚至多了點主角對城市的感情,到底世界的中心所在為何?是處在人群之中,還是和心愛的人一起。一段感情的中心又是放在誰身上?最後結尾則是在意料之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