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漫談

讀《聲色盒子:音效大師杜篤之的電影路》

之前收到大塊文化的邀請,有機會試讀這本去年底出的新書,不過因為一連串的意外讓電腦停擺了一個多月,身體也出了一點小狀況,所以雖然寫了一些草稿,但一直沒法把讀後感寫完。

《聲色盒子:音效大師杜篤之的電影路》

本書作者是張靘蓓女士,她之前的著作有李安那本《十年一覺電影夢》,而這本新書的主題人物-杜篤之,對一般觀眾而言可能並不熟悉,但他是台灣新電影以降最重要的電影音效工作者,他和無數的電影大師合作過,其技術水準和藝術成就更讓他在國內外獲得不少的獎項肯定,這些都在書裏有詳細記載,不再贅述。

本書先簡短介紹杜老師的出身背景,在中影當錄音助理的時期,之後就轉到他和許多導演合作的過程,三個章節冠上三位大導的大名來談,分別是楊德昌、王家衛和侯孝賢。不但可以看到台灣電影如何從早年粗糙的配音逐漸進步到擬真的配音效果,再到後期的同步錄音的演進,也可一窺每位導演的創作風格心態和幕後工作的性格脾氣,還有許多影片拍攝背後的故事,光這些內容我覺得就非常值得一讀。

後半段則是和一些較年輕導演的合作,《賽德克巴萊》先導片的創作細節就佔了很多篇幅。最後則是杜老師在國際上得到的肯定,聲色盒子工作室的成立和一些電影生涯的回憶。

我個人對杜篤之比較多的認識是在多年前新竹影博館的影評班,有堂課請到了杜老師來談電影音效,讓我對電影音效工作有了粗淺的認識,也知道了一些台片幕後的拍片甘苦和花絮。那堂課許多內容後來都出現在這本書裏,包括和楊德昌導演的合作:《獨立時代》《麻獎》的一些困難的錄音片段,王家衛《愛神-手》在錄音品質與演員表演的取捨,魏德聖在做《賽德克巴萊》先導預告片時的音效創作細節等等,當然看書是沒法聽到杜老師現場播放電影片段直接講解的精彩。

不過在讀這本書時其實覺得有點尷尬,因為音效這個環節對一般觀眾來說是透明的。許多觀眾對電影音效的要求不外乎爆炸聲要棚爆,配樂要優美等等,但對於困難的錄音細節,比如要如何在複雜的場景和走位中清楚地錄到演員的聲音,如何讓事後加入的音效或配音能有如現場音一般的自然不著痕跡這些技術問題,通常是不太關心的。當然這些問題中包含了創作者對美學和藝術的考量取捨,但這本書畢竟不是一本關於電影美學的書,所以某些部份讀來有些瑣碎不好進入。

但換個角度來看,雖然電影是藝術創作,但也是非常需要專業和注重細節的,加上個人的理工背景,看到書中某段杜篤之細數著各種不同的錄音機型、軟體,竟然有種很宅很技客的共鳴感。這幾年偶爾聽聞一些音樂或電影製作的幕後細節,深覺技術上的講究要求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技術靠需要不斷的勤勞工作和思考學習累積而成,絕不只是什麼隨性的靈感,這也正是電影藝術得以幻化成真的基礎所在。

讀到《青梅竹馬》到國外參展那段,楊德昌還特別寄明信片回來告訴杜篤之:"都聽到啦"。原來當時台灣戲院聲音效果普遍不好,電影的錄音細節得到了國外放映才能原本重現創作者的心血。確實令人感概,電影是一個非常講究影音細節的媒體,但國內許多戲院放映效果不佳,不少觀眾也根本不在意他們看到聽到了多少。雖然有些事情本就如此,但總還是希望能有多一點的觀眾能理解在電影院看電影的價值,不只是在看到了什麼3D電腦特效或是多棚爆的爆炸聲,很多時候是在細節的呈現,而這些細節才是電影魔力所在。

但我個人感受最深的,還是這一批新電影出身的電影工作者,如何地將他們的熱情與生命投注在電影上,除了創造出世界揚名的台灣電影奇蹟之外,那種熱烈擁抱生命的態度,讀著不禁覺得敬佩,也覺得感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