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十二怒漢:大審叛》觀後感

本文有劇情及結局洩露,慎入。

《十二怒漢:大審叛》(12 - 2007)是俄國導演Nikita Mikhalkov(烈日灼身)去年的新作,改編自Sidney Lumet 1957年的作品《十二怒漢》(12 Angry Men),劇情有著相同的結構:十二位陪審團員關在房間裏試圖決定一位拭父男孩是否有罪,從十一比一的有罪認定,經過不斷定衝突、討論、推理,到最後十二位一致通過無罪判決,彰顯了人性的道德良知如何在司法體制中完成社會正義。

其實我沒看過美國舊版的《十二怒漢》,所以沒法判定這兩個版本差別何在,這部俄國新版本在劇情推展上雖然有著好萊塢式的戲劇張力,但參與演出、佔據了海報唯一位置的導演本人,他所演出的角色幾乎整部電影一直到結尾之前都沒有多少重要戲份,他只在一旁冷靜地觀察,看著其他十一個人慷慨激昂地陳述他們各自的論點與故事,我本來以為他的角色應該是一開頭十一比一的那個"一"才是,但當那個"一"出現時讓我小吃了一驚。這設計我覺得是滿值得玩味,原本應該是有良知的孤獨英雄如何對抗、說服其他十一個人的偏見與無知,但現在觀眾認同的角度似乎因導演的位置而稍稍偏離了一點,而這"一點"讓電影切入的角度變成了更冷靜的觀察,也在電影的最後帶出了逆轉後的再度逆轉。

就在這一群以為投票很快就會結束的陪審團員發現到,投票結果竟然是十一比一時,他們開始顯得不悅,深感不可思議,而唯一投下無罪票的那位,他所持的理由則是:我們不應該不經討論、審視,就匆匆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在言語對立之中,他決定開始講一個"故事",關於他自已過去如何經由另一個人認真的關注眼光而獲得生命救贖的故事,這故事講得精彩、令人動容,讓人啞口無言。於是在第二次投票後,結果就變成了十比二,這討論勢必得持續下去。

接下來與其說是一連串的辯論、審視,不如說是這十二位陪審員開始講他們各自的故事,有些是他們自己的遭遇,有些是從親友的事蹟,有些影響了他們一輩子的生命,有些則是塑造他們價值觀的見聞,有些是關於案件證據的推論,甚至有些是假設性的表演,企圖煽動其他人的情緒。這些故事,反應了各個角色人性的一面,也反應出他們眼中的俄羅斯社會,更是透過拼湊出這位少年的生命故事,而讓所有的偏見、輕忽、無知的眼光,穿過了重重的迷霧找到了隱藏在背後共通的人性與真相。而這群演員,他們的演出真的精彩無比,所有的故事都是靠他們的舉手投足、表情、語氣而呈現出來,除了那位少年的故事之外,完全沒有任何回憶畫面。觀眾盯著他們,就像是看到社會百態,看到每個人各自的生命遭遇,以及如何以不同的價值觀和邏輯立足在這個社會上,也反映出導演意圖呈現出的社會氛圍:一個充滿偏見、自私、短視、缺少法治與社會公義的社會。而不斷穿插的少年在戰火中的遭遇片段,更是對國家軍事暴力的沉痛控訴。

而這些故事的威力如此強大,其實也變成了一把雙面刃,其中有一段就是團員中堅信少年有罪的死硬派,他和另一位有著美滿家庭的陪審員上演了一齣男人回到家卻發現全家都慘遭殺害的恐怖模擬劇,這表演實在太過逼人,竟然讓一起演出的那位陪審員嚇到引發神經性的嘔吐,當然這一切都是電影的把戲。

但其中最讓我動容,也最讓我玩味的是在電影滿前段,一位劇場喜劇演員,他痛訴著他的生命故事如何不斷地被嘲笑:他每次上台面對的,都是一群準備好要發笑的觀眾,即使他開始很認真地要講嚴肅的事情,台下的觀眾仍然還是不斷不斷地發笑,根本不理會他到底在表演什麼。而他唯一一次真的用表演博得了真誠的笑容,是在他童年時面對病危的奶奶,他不斷地表演想要安撫奶奶的痛苦,而她只是看著他,回報了一個微笑。祖母的故事或許很感人,但我想到的是那群準備好要發笑的觀眾,我不只一次地在戲院碰到那種不斷地想要發笑的觀眾,不管劇中人碰到了什麼樣的苦痛,一個奇怪的表情或動作就足以惹來滿堂笑聲。這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但一群準備好要發笑的觀眾,是不是正像是片中那群已經準備好要判一個無辜少年有罪的陪審團?他們尋求是只是一個簡單的答案,從不認真去想想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

但這真的滿後設的,一群準備好要發笑的觀眾是可議的,那一群準備好要感動的觀眾呢?一群準備好想在有罪無罪的是非題中找一個正確答案的陪審團員呢?

(注意!重要劇情洩露)

電影的最後,他們終於討論出了他們所相信的真相,就是少年是無罪的,他是龐大社會黑暗勢力下的犧牲者,而經由他們徹夜的辯論,終於完成了司法正義,還給少年自由。就在他們心滿意足準備要結果這漫長的一夜時,這時導演才說話了:其實他早就知道少年是無罪的,但他仍然要投他有罪。此時又回到十一比一,所有的陪審團員又再度露出了不解與不耐的神情。為什麼?

他說,如果判少年有罪,他還可待在監獄裏活下去,如判無罪,少年將回到街頭無處可去,再度面對構陷他的黑暗勢力,隨時可能死於非命。如果,真的要判少年無罪,這群陪審團員是否能夠為他們的決定負責呢?他們花了一個晚上痛訴社會的不公不義,尋找出真相,滿足了他們的良心,而他們是否可以繼續下去,保護少年,為少年請命,找出真正的兇手呢?一個是非題當場變成了一個申論題,甚至是一個實作。

可想而知,所有人都面有難色,沒辦法啊,每個人都有生活要顧不是嗎?結果,這最後真相的水落石出無罪判決,還真是一點也不大快人心。

所以,當所有的故事都講完,大家都深受感動,得到了省思,那之後呢?身為一個電影觀眾,看完一部慷慨激昂,痛訴社會不公不義,宣揚道德正義的精彩電影之後,又該怎麼辦呢?

不怎麼辦,上網寫一寫心得,繼續上班上課,吃喝玩樂,然後等待下一部電影的上映。

補記:

請參考686寫的俄羅斯還沒準備好,批判得很精彩。

留言

  1. 好久不見啦~~回台灣之後你的部落格我都固定有在看的。
    有點可惜,我居然忘記去參加週四的活動,還是breeze1985傳簡訊問我,我才想起我沒去...都順利吧(白問的,因為你的答案都在文章中)
    沒事,來留言只是要講一下,這部跟好萊塢舊版一點關係也沒有
    只有一點點相同點而已:十二個陪審團

    回覆刪除
  2. 所以我的部落格北京看不到哦?
    那天的活動算是順利,雖然覺得自己講得不太好,但想講的都講了,也夠了。
    至於十二怒漢,我也猜應該和好萊塢版有不小差距才是。

    回覆刪除
  3. 把自己在686那邊的留言貼過來:
    米亥柯夫那結尾也是有意為之的
    而且還鋪陳了整部電影的時間,結果被指為功虧一簣....
    (我也沒有不同意,就是覺得有點替導演感到辛酸與好笑)
    也對,整部片就是想像,對俄羅斯社會的想像
    之後少年的無罪也只是用一種無罪的想像來代替另一種有罪的想像
    正義是否不也是一種想像(最近看電視新聞有感)?
    其實我看的時候不覺得判決前導演那段告白有什麼問題
    我只是不太滿意判決後那一小段收尾,收得滿無趣的
    現在想來那段話也確實是太刻意了點,但導演急切地想說什麼也是可以
    理解的。

    回覆刪除
  4. 再把自己在686那邊的留言貼過來:
    至於12怒漢,大概是那群演員演得太好看了,所以還是覺得這部片滿好的。
    但是我看完時的想法是,這電影拍得再好看,也是和片中那許多被講述的
    故事一樣
    聽完就沒了,除了完成了對正義的想像之外,什麼屁用都沒有。
    我還在想也許導演也認為如此,因為那些說故事的方式與神態好像都在比
    喻這整部電影。
    只是導演自己的結論其實也是很虛無的。

    回覆刪除
  5. 我引用了喔謝謝:)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