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電影部落格的心理治療《四月三週又兩天》

本文帶有負面批評和劇情洩露。

快兩個月前看的,其實我沒有那麼喜歡這部片,算是去年又一部感覺自已被觀影潮流拋在一旁的電影。

好像有人拿這部片和達丹兄弟的《美麗蘿賽塔》(Rosetta - 1999)或《孩子》(L' Enfant - 2005)來相比,我個人覺得一比之下差異點就出來了,當然也不是說誰好誰不好,就是看的角度和個人偏好問題。

拿《美麗蘿賽塔》來說,這部片就是那種似乎沒發生什麼事,但其實發生了很多事的電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片段交織出主角的生命情境,讓人感受到她人生不斷折磨她的種種,短短的一部電影卻可以讓時空繼續不斷地延長下去。《四月三週又兩天》(4 luni, 3 saptamani si 2 zile - 2007)則是故事發生了很重大的事情,但最後主角們決定當做什麼都沒發生。她們的遭遇是那段歷史與時空的小小標記,反應出作者對歷史的批判與人性的看法,當整部電影結束,導演的話就說完了,角色也就跟著一起消失。

除了一些企圖營造寫實性的跟拍手法之外,這兩部片其實沒什麼好再比較的,因為其他方面都很不同,從何比起?

《四月三週又兩天》當然是拍得很好,把主角們因為墮胎這件事所承受的折磨拍得很壓抑又很駭人,尤其是刻劃女人無助地在每一步都犯錯,最後被男人吃乾抹淨的慘況,真的是讓觀者的心都糾在一起了。我想我完全不能理解那位幫人墮胎的密醫,他是心理變態還是內心被什麼給扭曲了?總之被妖魔化的很成功,也可能是我對人性真的認識太少。

除了性別與社會的批判之外,後段女主角去參加男友的家庭聚會,又把整個觀點拉到世代之上,當年青人正為大人所營造出來的社會而受苦時,大人們卻高談闊論如何地一代不如一代。真是每一個世代都有各自的苦悶啊...

最後講一下我對片名的想法,"四月三週又兩天"這個名字明指了那位女孩懷孕的時間,故事雖然只發生在短短一天,但透過片名導演似乎想把這一天的事情再往前拉,讓整個懷孕的過程成為一個重要的象徵。這嘗試算成功嗎?我不知道,至少我個人看不出來有太大的意義。但在寫文的當下我有個有趣的想法,,"四月三週又兩天"也許就像是給某個案例貼上標籤,還有更多其他的女孩都被貼上了各自的時間,每一個不同的時間可能都有各自的故事可說。不過懷孕的並不是女主角,所以也是我的誤讀吧!

就這樣,其他部份我就看不出所以然了。


留言

  1. 今天拿到台版雙碟DVD
    發現畫面比例是1.77:1,而不是戲院放映的2.35:1
    雖然畫質不差 但減損了點價值。
    可惜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