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費里尼影展趕片記(10/18)

今天是趕片計劃的最後一天,也是重頭戲之所在,沒想到卻看得特別累,也特別地...失望,大概是昨天沒睡好的緣故。

《八又二分之一》( - 1963)這部費里尼最有名的一部片,大概在幾年前就看過了,不過那時觀賞時一時意識不清,而且也一直和不好的字幕翻譯在奮戰;這次重看算是完整地跟完了劇情,翻譯也沒什麼問題,只是已經有似曾相識的印像,少了點新鮮感。老實說,這部片放到影展最後來看有點不適合,其中的風格和元素在其他中後期作品都出現過了,再回過頭來看這部片,又是這麼密集的看片之下,有種疲累生厭的感覺。

幸好,這次影片的主題看得比較清楚了,有了更深的共鳴。就我看來,這是導演陷入中年危機的自白,失去了創作的動力、對愛情與婚姻的熱情,他想拍一部誠實、純粹的電影,卻怎麼也找不到靈感,他的謬思女神說:因為你不知道如何去愛。生命的意義逐漸失去,日復一日的生活只能建構出巨大而無用的幻境。主角任自已陷入任性的幼稚幻想,尋找簡單的感情慰藉,任自已陷入更大的泥淖之中。而出口何在?最後是一場馬戲表演結束了影片。

還是一場有神采有趣味,誠懇動人的夢境。

《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 - 1960)片長很長,有三小時之久,看得很疲累很辛苦,本以為又會是場三小時的夢境,結果不是。故事大致上都是在現實的這一邊,沒有什麼奇異的狂想,只是比起導演早期傳統的劇情片,這部片情節鬆散瑣碎沒有特定的方向,反之每段戲都充滿了角色細節和情境刻劃,串在一起拼貼出主角在浮華的上流社會裏逐漸沈淪的生命狀態。其實也是第一人稱帶有點自傳色彩的設定,有點算是之前劇情導向的作品和之後情感導向充滿幻境的手法之間的轉型之作。

其實是拍得滿好的,但我不該在觀賞之前去讀影展手冊的介紹,上面把重要劇情轉折都講光了,讓這本來的漫無目的變成了在等待什麼的發生,一些角色意外的揭露也不意外了。除此之外,主角的處境實在也太悶了,說是懷抱著理想卻一直隨波逐流,他對美好生活的嚮望最後也是空虛一場,他和父親之間的心結,他對堅貞愛情的不耐,在整個社會的狗仔狂潮和上流社會的墮落之中,所有的意義都喪失了,最後一大段轟趴的戲似是對這結果的冷血凝視。我想費里尼一定是經歷了什麼,才會在這幾年的作品中都透露出類似的瘋狂與困惑。

可惜相較於《八又二分之一》《鬼迷茱莉葉》,《生活的甜蜜》我比較抓不太到切入的點,主要是對當時代義大利的社會氣氛一無所悉,也對主角內心被逐漸腐蝕的情境感受不深。

《揚帆》(E la nave va - 1983)是趕片的最後一部,似乎是費里尼在風格上的又一次轉變,之前那種自嘲式的幻想手法是否結束在《女人城》?

整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一艘船上,一次大戰前一堆古典樂界的名流巨星和王公貴族搭上遊輪前往一座小島,為的是要舉辦送別式,將甫去世的一代傳奇女高音的骨灰灑入海中。電影開頭的出航段落,導演玩了一下從默片進入有聲片再到彩色片的把戲,然後是一位記者對著"鏡頭"帶領著觀眾來認識並觀察船上的各個人物。交待各自的關係與對去世歌劇巨星的不同感情,其中有很多政治和階級的諷刺幽默,後段上流貴族和難民的對比更是明顯的設計。

缺少過去固定角色觀點的敘事,以往眩目流暢的運鏡,在這裏也樸素(距離也拉遠)了很多,感覺更像是齣舞台劇而不是電影。在故事上和手法上都有相當的改變,很不像其他作品裏我看到的費里尼,當然也許還是有些創作脈絡可以抓,只是我一時沒力氣去多想。主要是一路看下來太累了,加上這部片缺乏明確的劇情,以及其中牽涉到的歐洲歷史典故,還有歌劇的運用都不是我的菜,看完只有腦袋空空。

手上還有《大路》的DVD,或許最近會看完吧!

留言

  1. 片長總計七小時又十八分鐘,還是連著看下來的,給你拍拍手。
    「生」的宴會戲極多,以前會覺得這種與劇情推演沒太大關係的戲沒啥意思;但在這陣子的密集強迫訓練之下,好像可以開始把這種不斷介紹眾多新角色、從互動間連接人際關係的場景當成觀影樂趣了。

    回覆刪除
  2. 星期一是四部片 7小時44分鐘 也是連著看的
    可是沒有看得很累,可能是片型的關係吧,也可能是那天前一晚睡得比較好。
    你所說的宴會戲,特別要精神狀況好的情況下才比較容易看
    不然稍一晃神就錯失很多對話和角色,或是抓不到節奏韻味

    回覆刪除
  3. 作為三部費里尼精華之一
    讓你看累了(與失望了)
    蠻可惜的
    遠在他鄉的我倒懷念起他來了
    可惜我只帶了『八又二分之一』來看

    回覆刪除
  4. 可惜嗎?也說不上,就是看過了,剩下就隨著時間沈澱再說了
    看來我還沒有能耐可以好好地欣賞費里尼...
    雖然我不覺得他的作品很艱澀。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