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費里尼影展趕片記(10/15)

今天的行程沒有在原本的趕片計劃裏,是後來再多加的一天,為了要補《羅馬》的場次。現在看來最早的選片還是有其道理,除了《羅馬》之外,其他三部片算是比較不精彩,雖然依然還是有相當可看之處。

《白酋長》(Lo Sceicco bianco - 1952)是費里尼真正的第一部執導長片作品,前一部《賣藝春秋》則是他和另一位導演合導的。故事非常地簡單,我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大師深意,但單純做為一部喜劇片來說是滿成功的,尤其是成功的選角、演員生動的搞笑演出,實在非常有趣又有感染力。最動人的一幕或許就是妓女卡比莉亞短暫登場的那一幕,黑夜中醉漢的噴火表演加上卡比莉亞小丑似的舞動,是費里尼的馬戲團印記。兩位主角的傷心落魄,到最後重逢交雜著愧疚與氣憤的複雜情緒,隱含的是社會道德規範和個人慾望的衝突下的矛盾。對貞操的焦慮在結尾最後一刻化解時,那最後一句台詞的藏起來的笑點有點令人意外的效果。


《女人城》(La Città delle donne - 1980)光從片名和劇情簡介就不是特別想看,好像是Star Trek裏的某一集,星艦號成員來到一個由女人統治的星球,發生一些可想而知的情節,最後再來一點可想而知的道德教訓。當然費里尼絕對不可能會拍成這樣子的,只是故事由一位風流男子如愛麗絲夢遊一般地被一位美女引誘到一處幻境之中開始,從男人的眼光偷窺那一場盛大喧鬧的女性主義研討會,到被眾女性追趕攻擊,這種設計有點太過淺白了點,不過場面還是有趣、驚人。到後半段主角進入了所謂男人的國度,費里尼發揮他拍攝的性幻想與性啟蒙幻境的功力,才有了多一點的神采,不過老實說我看不懂這部片導演想說什麼。另外,最後故事的結局也很老套地可想而知(不過這不是缺點)。

放映過程中有一段焦距不準,電影後半段中文字幕老是比說話慢半拍,加上翻譯有點不甚通順的影響,看得滿不舒服。

《費里尼的剪貼簿》(Intervista - 1987)和《小丑》風格類似,也是一部後設意味濃厚的(偽)記錄片,以親身演出的導演和工作人員、馬斯楚安尼、Anita Ekberg來談導演對片廠過去的回憶,電影拍攝了一大段導演還是位年輕記者的時,第一次進入Cinecitta片廠的往事,以及圍繞在拍攝這段戲時的狀況,輔以拍片前置試鏡的過程,和費里尼與過去演員的私人聚會....等等等,虛虛實實。可惜我還沒看到《生活的甜蜜》,不然那段跨越二十多年的今昔對照應當會更有威力才是。對這部片一時感覺不太深,好像導演在營造電影幻境的力道比之前看的幾部片都來得輕了些,不知道和4:3的畫比例有無關係?不過結尾收得漂亮。

(查了一下,imdb標示為1.66:1,Amazon的DVD資訊又標為1.85:1,到底真正比例是什麼呢?)

《羅馬》(Roma - 1972)這部片,非常非常地讚啊!費里尼以羅馬今昔為題,從他的回憶出發拍了一堆令人目眩神迷場面,包括出租宿舍裏的喧鬧,路邊餐廳的熱絡,劇場的演出、妓院的風華....帶領觀眾進入氣味噗鼻而來歷史情境。他拍今日(七零年代)的羅馬,高速公路上的塞車,地下鐵路的施工挖掘....也是虛實交織的偽記錄手法,也拍出了美妙無比的電影幻境。雖然沒有什麼故事線,但一幕幕下來依然讓人摒氣凝神目不轉睛,幾乎每一場戲都很棒很好看(後頭那段教會時裝秀實在是嘆為觀止),果然是大師啊!說真的,我認為非得要在大銀幕上才能感受其完整力量,這次影展若不看這部真是可惜了。

美中不足的是這場字幕有點被擋到,看的滿辛苦,也許下次影展單位可以考慮把字幕投在側邊?

留言

  1. 《費里尼的剪貼簿》印象中是1.85:1
    可不知道是因為大陸版不小心把英文字幕動了手腳還怎樣的
    這張DVD的翻譯很差
    從英文到中文都是
    (中文由於應該是參考英文的,所以沒翻好,漏句很多
    所以這部片我後來沒看完
    太辛苦了)

    回覆刪除
  2. 戲院看來是4:3的
    DVD的比例和戲院版有時會不一樣

    回覆刪除
  3. 今天看了費里尼的"羅馬", 這部片子真的從頭到尾都很棒.
    我看的是義大利原音版, 手頭上還有一片港版VCD則是英語配音版,
    英語配音版的旁白比義大利原音版說明得還要詳細.
    我發現李幼新在"坎城/威尼斯影展"一書中的"羅馬"影片介紹,
    就是根據英語配音版的內容來寫的,
    那些內容在義大利原音版中看不到, 只有英語配音版的旁白中才提到.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