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更隨性一點的寫法,來記錄這次觀賞費里尼影展的個人感想。
今天看的是較早期的三部《卡比莉亞之夜》《賣藝春秋》《小牛》,看完之後感覺並沒有說很好,有點同意肥內之前的說法。其實這三部片都不錯,尤其是《卡比莉亞之夜》和《小牛》。看《卡比莉亞之夜》女主角那充滿熱情活靈活現的神態滿驚人,《小牛》那種多角色故事線鋪陳小鎮裏眾人的鬱悶之情,和人性有如肥皂劇般的宿命,在結尾發散出關於離鄉的複雜情緒,更是讓我喜愛。可是看下來總感覺只是拍得很精緻動人的劇情片,也許有些導演特有的元素,留待在接下來其他的片子中發掘,但卻缺少了看布列松時看到《鄉村牧師日記》《死囚逃生記》《扒手》那種嗅出大師神采的感覺,或許要等到《八又二分之一》和《生活的甜蜜》吧!
**
《卡比莉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 - 1957)女主角的形像確實非常突出,也許再沈澱一陣子後勁會越來越強也說不定,但就我目前的感覺,這個角色的本質就是對純真愛情的渴望,可能是費里尼心目中某種女性的原型,她在銀幕上的魅力是種印象式的,訴諸直接感官的,不是說肉慾,而是她那小丑式的表演,包括表情、肢體動作、嘰喳的聲音。然後故事也比預期的單純,尤其到最後那昭然若揭的悲劇陷阱,導演透過角色和劇情,傳達的是他某種對生命的看法,單純、帶點悲劇浪漫的、直覺式的。或許是我沒法共鳴,我期待的是種更複雜難以言說的情感,這樣講也不是說這部片講得簡單,可能是義大利式那種外放熱情的性格,加上大喜大悲的情緒,並不是那麼對我的味吧?
想起以前看過的《夫婦善哉》,裏面也是私奔夫妻吵吵鬧鬧兩小時,可是看到後來經過了他們人生種種的折騰,到最後妻子拉著老公伴著初冬的雪去廟裏求個平安,簡單平靜的情節卻在那一刻讓我有了起雞皮疙瘩的感動。相對的費里尼就要安排著一堆年輕男女繞著卡比莉亞唱歌跳舞,讓她笑中帶淚的神情化成了永恆的臉譜,也很棒,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只是沒感動到我就是了。
**
《小牛》(I Vitelloni - 1953)從劇情到結尾的處理,應當是我會滿喜歡的類型,不過或許是片中屬於那個時代電影的扮相和表演,與其故事有點不合,和我已習慣現代較具寫實感的風格有所衝突,可能我看老電影的經驗還不夠多吧?而且總感覺最後各個不同角色的故事線並沒有很好的凝聚出什麼力量,份量不均造成好像電影只關注在某一個主題,讓最後想把視野拉出來時有點勉強。
意外的收獲是,發現《小牛》其中某一段曾出現在《新天堂樂園》某場電影放映裏,然後我想到《新天堂樂園》裏toto最後也面對了是否該離開家鄉的難解情緒,而兩部片都有坐火車離去的類似鏡頭,不過這鏡頭不甚特別也不太能說是否有致敬的設計。總之兩者的連結讓我觀賞時多了些額外的感動,回想以前曾立下志願要把《新天堂樂園》裏出現的老片給看完,但過了這麼多年這才看了第一部,唉。
**
《賣藝春秋》(Luci del varietà - 1950)就比較沒什麼好談的了,但還是有聯想,比如說小津的《浮草》,比如說安哲羅普洛斯的《流浪藝人》,都是題材上不同程度的類似,但後兩片比前者精彩多了。但,風格有點差別,相比好像也沒意思。
**
碎碎唸了這麼多,可能是我真的看電影到了一個瓶頸了,很難看出一部片的精彩與感動。又或者是觀影情緒越來越低落,沒法像以前那樣對電影裏泡製的夢幻有著無比的信仰。若這次費里尼影展沒法重燃些什麼,那可能真要好好想想了。
剛好趁機也看了小牛
回覆刪除開頭覺得這影片起得頭真不錯
尤其手冊簡介寫來三十歲一群無目標的男人故事感覺很有趣
但影片後來只聚焦很無聊的花心男身上
其它朋友的線也都沒有什麼重點
看到後來有種究竟為何要花力氣塑造周圍那些其實可有可無的角色呢 ...
然後不知道離開家鄉是不是這種朋友群戲每部都非來不可的某種創作者心態作祟問題
@_@
其實《小牛》我不覺得有什麼可有可無的角色
回覆刪除只是這些角色沒有發展得很平衡罷了
那位花心男的故事也不無聊,但花了太多時間是真的
而離開家鄉...不就是這部電影故事的原點嗎?
或許《小牛》也是這種類型的原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