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頂尖對決》

突然想聊一下《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 2006)。

有些人覺得這部片的結局像是在作弊,最後的真相竟然扯到了科幻的情節,沒有推理後真相大白的快感。不過我倒不覺得這有太大的問題。

畢竟對我來說,這部片的魅力並不完全來自解謎推理,我比較傾向從描寫角色的劇情片來看待這部作品。這部片的故事放在二十世紀初期,一個在電影中被奇幻化的年代,當年沒有科技沒有電視沒有大量的資訊,但科學正在改變世界,生活也逐漸地現代化,人們在渴望著見識新奇的事物,發現未知的奇蹟,見證人類文明的力量可以到達怎麼樣的境地。當然這是電影的背景,並不完全是主題所在,只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兩位主角以魔術表演為舞台,獻上其生命為求展現令人嘆為觀止難以忘懷的幻術。

其實這故事在描寫的,是人性如何地執迷瘋狂,願意犧牲到怎樣的地步來達成超越上帝的野心。其中Christian Bale飾演的Borden他運用了上帝給他的條件,犧牲自已的家庭、人生以換取無法被模仿的魔術。Hugh Jackman飾演的Angier起初為了報喪妻之仇(她也是為了追求更極限的魔術而失敗身亡)和Borden互相競爭,但到了後來他也利用了他助手Olivia對他的愛情以求得Borden魔術的秘密。而更進一步地,當Tesla這位瘋狂科學家的登場,Angier的執迷也讓他踏進了禁斷的領域(或者開玩笑地說是作弊的領域)。

(以下有牽涉到劇情細節,未看過這部片又打算要看的,請不要再讀下去)

如果說Borden是以其意志來對抗上帝給他的極限,Angier就是以超越神的科學力量跨過了這極限,這不同的意義解讀,讓兩人在舞台上或舞台下的對抗都顯得更加有趣(不過到底有趣什麼,我也說不出來...XD)。有意思的是,兩人都犧牲都牽涉到了自我存在的問題;Borden必需要隱藏另一個分身,讓兩位分身以同一個身份存在於這個世界,因此也創造出所謂的"影子";Angier則是無中生有地創造出另一個分身,卻無法忍受同一個自我有多於一個的存在,這甚至比面對死亡還更難忍受?如果Angier真的參透了Borden的計倆,他大可就用本尊和分身重現Borden的魔術,不必痛苦地殺害另一個自已,所以Angier終究還是沒法完全地跨過那一步(自我獨一無二的存有)?還是這是劇情的破碇?(補記,後來我才想到,殺害自已也是為了陷害Borden成為殺人兇手,不過這計謀實在牽強...)

敘事上那多層穿插的倒敘,每條倒敘結束時真相的翻轉,讓這部電影也像是一場吊足觀眾胃口的魔術表演,比起情節的推理合理與否,我更欣賞這種形式和內容呼應的精巧處理。尤其真相其實在劇情中段就已經呼之欲出,卻在劇情推展下仍然可以愚弄觀眾,「觀眾其實只看到他們想看的」,魔術舞台下的觀眾如此,電影院裏的觀眾何嘗不是?

不管最後的揭密是否讓人覺得大呼上當,當Borden的分身魔術在結尾時又再次上演,影子的消失(死亡),換來另一個人的重現(新生),Borden所穿越的不再只是舞台的兩端,而像是穿越了生死的界線,憑著復仇的意志來到Angier面前,用他割捨的另一半生命完成了最後的魔術。這美妙的演出展現在敘事線的並置、畫面的剪接,導演以電影的形式向觀眾演出了屬於電影的魔法,在表相的畫面之中,帶出了更深刻的美感與寓意。

雖然我並不認為這是多麼了不得的傑作,但還是相當好看的一部作品。所以導演Christopher Nolan不要拍什麼《蝙蝠俠》了,回頭多找一些好劇本來拍吧!

留言

  1. 關於Chris Nolan,不知道版主之前有沒有看過Memento跟Insomnia。或許你對這兩部會比較有興趣。由於The Prestige我是先看過書才看電影,整部電影我比較注重的是敘事手法。書裡面分別以兩個角色的日記做為小說的結構。所以對於事情的真相是讀完兩人對整件事的敘述後才恍然大悟。電影則把時間主軸打亂,使觀眾一直要在電影最後一幕(休傑克曼在玻璃缸)才將一切瞬間拼湊出來。如果此片你在看一遍會發現其實從頭到尾導演都在給線索(電影第一幕即是一大堆散在地上的帽子)。就如Michael Caine於電影一開始所說的Now you're looking for the secret... but you won't find it, because of course you're not really looking. You don't really want to know. You want to be fooled.所以整部電影講故事的方式就像是一個魔術。這是整部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

    回覆刪除
  2. 關於Chris Nolan版的蝙蝠俠還有劇本,身為一個蝙蝠俠漫畫迷,我認為是蝙蝠俠系列電影拍的最傑出的一部。我甚至覺的是最近好萊塢掀起的漫畫英雄風裡最有深度的電影。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部,但他跟Tim Burton還有Joel Schumacher拍的兒童彩色蝙蝠俠系列差了個十萬八千里。他的蝙蝠俠十分黑暗,而且非常注重角色的心理發展。從他兒時的恐懼到長大後對伸張正義的掙扎著墨真的不淺(以一個漫畫商業片來說)。所謂的蝙蝠俠(上裝後)一直要到電影開始後的一小時後才露臉。而且關於蝙蝠俠的一切(武器,服裝,車)電影裡都一一解釋。以最現實的方式敘述一個再奇幻不過的角色。蝙蝠俠為何會成為蝙蝠俠?他動力何來(正常人怎麼會想穿緊身衣晚上到處亂跑,打擊犯罪)?電影都回答這些問題,讓這聽起來很荒謬的角色能夠合理化。
    卡司也是近年來最顯眼的。Michael Caine, Morgan Freeman, Liam Neeson, Gary Oldman都是老牌硬底子演員。Cillian Murphy跟Christian Bale都是在獨立製片界打滾的新生代實力派演員(都不算主流)。以上這些都是會慎選自己作品的演員。要有一部能令這些人齊聚一堂的商業片絕對不是拿來騙小孩的卡通。
    所以關於你對Chris Nolan拍蝙蝠俠的說法,我倒希望他能繼續掌鏡,因為他是第一個認真對待這個角色的導演。
    PS:續集也已經開拍了,確定是他在導

    回覆刪除
  3. to corleonedue:
    很抱歉...你的留言被系統擋下來了
    《Memento》(記憶拼圖)和《Insomnia》(針鋒相對)我之前都看過了,Christopher Nolan從《Memento》開始他每部我都有看。
    這幾部看下來大都滿喜歡,但我總覺得導演有點被過譽了。
    同意你對Prestige的看法。
    至於蝙蝠俠開戰時刻,我以前就寫過簡短感想了
    http://blogoncinema.dyndns.org/plog/post/1/210
    老實說我不太喜歡那部片,有興趣你可以去那篇繼續討論。
    簡言之我覺得把超級英雄角色賦與深度與合理性當然是不錯的方向
    但...我覺得故事就是沒寫好。
    另外,我覺得Tim Burton的第二集拍得還不差啦!雖然主戲好像不在主角身上。

    回覆刪除
  4. to corleonedue
    您說:使觀眾一直要在電影最後一幕(休傑克曼在玻璃缸)才將一切瞬間拼湊出來
    不過我說:沒有耶,不是觀眾拼湊出來的,而是導演再重現一遍來告訴我們的
    這也是覺得導演不夠聰明的一點,因為他的提醒,使我不會想看第二遍
    因為都被他講去啦(很沮喪)
    to alfredo
    如果新版面只有旁邊(右手邊)那欄被擠到下面
    那也罷
    我真的懶得改了
    因為改一遍就浪費我很多時間
    反正也想搬家了
    所以...放著給它爛吧,哈

    回覆刪除
  5. to 肥內
    沒哦,是左邊全亂成一團,右邊沒事。
    不過沒時間修就算了,反正很多網誌版面都有問題。
    關於頂尖對決的最後一個鏡頭,你說的沒錯
    那不算是揭露,也不算是提醒
    比較像是回馬槍,在情感上強調休傑克曼這條線的悲劇結局。
    老實說休傑克曼的那邊的真相在那堆帽子和貓出現時線索都給完了
    我還有點意外沒有其他轉折咧...

    回覆刪除
  6. 亂...就讓它亂啦....
    關於本片
    我指的不是最後一個鏡頭
    而是整個揭謎的段落
    最後那個鏡頭完全是低估觀眾智商所做的補充
    老實說
    雖然我頗欣賞諾蘭這股天/人交戰的宿命主題
    在我看來每一部都是在處理這個:
    『記憶』是追記憶,以人工(拍照、書寫)方式追
    『不眠症』(忘了台灣翻啥)則在地理上(永晝)與良心鬥爭
    『蝙』是克服體能與天生意志缺陷
    這裡則是複製對上(天生)雙胞胎
    至於他首作『追隨』不曉得,手邊有VHS但還沒看
    只是就是不知怎的
    作品總有不盡之處
    看來他也在商不商的兩極遊移著吧?
    最近我看那部『破綻』的轉折才讓我無力咧
    至於昨晚看狄帕瑪的『迷情記』(1976)
    雖猜得到結局
    但過程仍拍得極好
    那朦朧的攝影
    則是德萊葉『吸血鬼』以來僅見

    回覆刪除
  7. 嗯,不過揭謎是必需的吧
    只是看怎麼處理,好萊塢結局難免要把一切說清楚講明白
    像《魔幻至尊》的結局也處理的很爛。
    至於導演一貫的主題,我沒有特別去想過
    現在看來要把這些作品主題串連起來,就我而言是有點牽強。
    他太注意電影類型和形式了,劇情主題上大都挖不深,張力也不足。
    《記憶拚圖》形式很嚇人,但劇情天馬行空沒什麼邏輯。
    《針鋒相對》場面和攝影很不錯,可是劇情有點平,沒什麼動力。
    《蝙蝠俠開戰時刻》開場也是時序跳來跳去,但劇本亂七八糟。
    只有《頂尖對決》的劇情稍精彩。
    不過...這都只是個人的想法,可能又有人會暗罵"你懂個屁!"...:P

    回覆刪除
  8. 不曉得耶
    我覺得,雖揭謎是必要,但不需要都講得清清楚楚
    比如『靈異第六感』跟『神鬼第六感』好了
    都沒有在結尾處講太明白
    兩者都鼓勵重看來思索整部片的邏輯對不對
    雖然前者的破綻較多
    但卻是首次以「鬼魂觀點」敘事的電影
    豈不精彩乎
    而後者因而有了更充足的把握拍出更嚴謹的東西
    這樣看來才過癮
    諾蘭呢,則不懂節制
    玩得太過頭
    當然有時我也會想
    雖然不過短短一、兩個鐘頭的電影
    我以為很多事情不用重複交代應該觀眾都能理解
    不過事實上,幾次跟朋友看影片的結果發現
    每個人記憶的部分不同
    真的難以都看出導演所要強調的事情
    (如果導演沒有再強調一次的話)
    所以商業電影還是得考量觀眾理解力
    只是我想,有些類型的商業電影還是可以再留點空間給觀眾
    既然像『頂尖』這樣的片子拍出就應該知道其觀眾範圍與預期人數
    那麼可能可以考慮不那樣露骨

    回覆刪除
  9. 哈哈,太低估各位了。可能是因為我是先看書,所以電影一開始我根本就沒在解迷,而在注意線索是怎麼放的。但想想假如我沒看書先看電影的話說不定中途就想到了也說不一定。之所以會認為電影最後一幕是關鍵的原因是因為我認為導演是想將整部電影以一個魔術把戲模式呈現。而通常一個魔術的訣竅要讓觀眾瞭解只需要一幕即可解釋一切。跟書比起來,這樣的呈現手法高明不少。
    至於蝙蝠俠,Tim Burton是我最喜歡的導演(我知道他可能算不上是大師,但我就是很熱愛他獨特的奇幻視野),所以我並不是討厭他的版本。只不過以一個漫畫迷來說,Nolan版的可以說是目前電影中最忠實於原本漫畫蝙蝠俠精神的。當然不是說開戰時刻是舉世無雙的經典或什麼,只是決的是目前美國漫畫改編風下個人覺得還算內容跟娛樂兼具的作品。
    還有問一下,你的The Following VHS是哪裡找到的?

    回覆刪除
  10. 最後一個問題是問肥內,抱歉忘了打。

    回覆刪除
  11. VHS是朋友給的,說是要拜託我轉成DVD
    至於讀過書來看這部片嘛...
    我實在沒有時間拿書出來看
    但我細看您前面留的言
    如果書是那樣寫
    影片顯然在敘事上真是蠻好的改編
    只是,既然都已經處處佈局
    還真有點失望最後的露骨
    當然交錯敘事對諾蘭來說不是難事
    至少比起『針峰相對』中簡單地夾雜血水滲透的鏡頭要高明許多
    (畢竟挪威版的『不眠症』本身並沒有比較特出到哪裡)
    另外,他的『追隨』一片...也可以下載到啦

    回覆刪除
  12. 再回alfredo
    的確,靈幻至尊相當蹩腳(透了)
    沒什麼好說的,攝影能提名、網羅葛拉斯配樂
    都叫我驚訝
    (不過葛拉斯呢,也沒啥特別表現,或許,他也只是來賺錢的)
    至於『記憶』一片
    在眾多且將來持續還會有的關於記憶與意識的電影中來說
    仍是蠻特別的
    但卻非不可取代的特別
    對於喜歡這類題材的我來說
    這樣的電影當然是多多益善
    我也在累積題材寫相關的文章咧
    (雖然光我目前能想到的,已經可以寫一大篇了,但最近就是懶散呀)
    話說回來,我倒沒喜歡過『記憶』就是了

    回覆刪除
  13. To corleonedude:
    關於蝙蝠俠開戰時刻,或許從漫畫迷的角度來看會有其趣味
    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蜘蛛人系列 (不過第三集也有點鳥掉了)
    總之,如果新一集的蝙蝠俠上映後評價不差,我可能還是會去戲院看看吧。
    To 肥內:
    你覺得魔幻至尊有這麼差哦?
    我那時是瞄到國外某影評的好評才去戲院看的
    失望歸失望,也不算多難看,至少看一堆演員在那邊裝模作樣地演戲也滿有趣。
    另外,Memento我也沒真的喜歡過。

    回覆刪除
  14. 沒錯,真的很裝模作樣
    我跟同事每天中午休息看一點
    看不到半小時,我們都想放棄了,雖然最後還是花了四個中午撐完了
    不管蝙蝠還是蜘蛛或者異形
    我還真都沒有認真喜歡過
    且看過也都沒留下什麼印象了
    大概,自己怕蟲類或一些比較黑的東西吧
    是故,我也還在為八月是否去看『料理鼠王』煩惱著
    (因為是老鼠)
    但話說,雖然上述那些電影沒多深得我心
    但蝙蝠系列的美術與一些物件、道具等
    以及蜘蛛在拍攝技術上
    兩者都有不可抹滅的功勞
    只是,功勞歸功勞
    因而將商業拍攝逼往一個無底深淵
    也不算是好現象
    就像當初的T2到現在還是甩不掉他的影響
    (如最新的什麼四超人的)

    回覆刪除
  15. To 肥內:
    對於你這種午休接力的看片方式
    真不知該羨慕還是搖頭...
    我是絕對沒法這樣看片的
    你提到的動物,異形我以前是喜歡的很認真的
    不過很久沒重看了。
    另..《料理鼠王》有什麼特別值得煩惱的嗎?

    回覆刪除
  16. 不好意思,打擾您了!
    您好,故宮博物院的國際電影裝置展將於7月初開展,
    6月25日有一場試映會喔!歡迎您的光臨~
    以下訊息為展覽訊息~希望您會喜歡:)
    發現彼此
    故宮世界觀點影像展系列三
    國際電影裝置展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贊助單位:BENQ
    策展人:戈揚‧祝鴻Gertjan Zuilhof / 鹿特丹國際影展策展人
    策展執行單位:長龢藝術管理
    活動時間:2007年7月7日至8月19日 圖書文獻大樓
    2007年7月18日至8月19日 文會堂電影展
    活動地點: 圖書文獻大樓 影像裝置作品
    文會堂 電影及短片作品 同時展出
    (開放時間: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活動方式:免持票券、免費入場。
    文會堂電影播映活動,請於每場次映演前10分鐘內排隊入場,座位有限額滿為止。
    另為維護觀影品質,影片播放後20分鐘禁止入場。

    回覆刪除
  17. To alfredo
    異形一二集真的不錯。尤其是看兩位科幻大師Ridley Scott跟James Cameron對同一主題的處理真的很令人興奮。但個人較喜歡第二集,Cameron對於母性主題的處理的細心程度令我意外。說到Ridley Scott, Blade Runner最近要推出Final Cut,聽說是導演重新剪接,還有補回許多遺失鏡頭。美國甚至有可能重上院線,十分期待。
    To 肥內
    後來去找Following種子還真的找的到!網路實在是太發達了!至於靈幻至尊我單純是去看Edward Norton的。他最近好久沒推出值得一看的佳片。雖然從之前推出的Down In the Valley跟The Painted Veil都看得出他仍是好萊塢新生代演技一哥,而且還是認真選作品的演員。但這些真的都比不上他九零末期推出的鬥陣俱樂部,美國X檔案夠爆破性。

    回覆刪除
  18. “Angier終究還是沒法完全地跨過那一步(自我獨一無二的存有)?還是這是劇情的破碇”
    這怎麼會是劇情的破綻?看看Borden為了魔術付出的代價是與雙胞胎兄弟share一個人的人生,這導致他兩所愛的人最後都離他們而去,Angier只是選擇另一種犧牲,他無法和另一個自己共存,卻得付出重複殺死自己的代價。

    “不過我說:沒有耶,不是觀眾拼湊出來的,而是導演再重現一遍來告訴我們的”
    我覺得最後一幕只是導演用來satisfy觀眾視覺上的慾望吧...因為最後Michael Caine 的角色已經很明顯的give it all away啦。還有我覺得各位在評論電影的時候不應該一味的批評導演處理方式,應該去想,為什麼導演要這樣將劇情講透...美國人多地大,有很聰明的人,笨的人也不少...sometimes they need to make sure everybody gets it. 畢竟沒錢拍不了電影,拍電影就是為了賺錢。

    還有你們這篇回復的留言mention的電影除了 Insomnia 我都很喜歡。我很看好 Christopher Nolan。

    回覆刪除
  19. to cindy:
    對不起你的留言被擋下來了
    關於所謂"劇情的破綻",我寫的時候沒想清楚
    我那句話的意思是二選一,Angier是無法容許另一個自己,還是沒想到用兩個人就可以重現魔術?
    後來我也有補充,他殺死另一個自已一部份是為了陷害Borden
    所以,答案應該是前者,算不上是破綻。
    但,反過來說,如果Angier的目的只是為了重現移形換位的魔術,
    接受兩個自我的存在會是比較省事的做法。(不過兩種都是犧牲)
    另外,關於結尾
    肥內也說了他認為那是有商業的考量,這和你的看法是一致的
    並不是沒有去想為什麼導演要那樣處理
    只是每個人的期望和要求不同罷了
    關於電影商業與藝術的平衡,這已經是老掉牙的議題了。
    我可以理解導演的理由,但我想不滿意還是可以批評要求的。
    這是身為觀眾的樂趣啊...:)

    回覆刪除
  20. 嗯嗯是啊
    有什麼好或不好的意見應該都可以發表囉
    我們也沒有一味批評諾蘭的不是
    只是假設說導演為了「滿足觀眾視覺上的慾望」
    那我會說,我想要的慾望是....別把話說得太清楚了
    有時候觀眾還有更高的要求
    畢竟,諾蘭可不是個完全商業掛帥的導演
    所以才對他有所期待
    如果不看好他
    我也不會看了他這麼多部作品
    也不會想花力氣討論他
    把他當作像是『博物館驚魂夜』那樣的商業電影導演的話
    就根本不需要打任何一個字來討論啦
    再說,alfredo這邊討論電影的人
    應該不至於沒有敏感度吧

    回覆刪除
  21. "接受兩個自我的存在會是比較省事的做法"
    怎麼會省事? Borden 為了魔術,兩個人過一個人的生活,這很省事嗎?
    藝術是奢侈的。無論是對 Borden 還是 Angier 來說。延伸用在 Nolan 身上也是。
    至於最後那一幕,我必需說,我很愛那幕,每次從看整部電影到了最後我都會很期待那最後一幕,Angier 在水箱中的樣子。我不懂你們何謂"別把話說得太清楚"?這本來就是一部 drama/thriller,觀眾追求的是清楚合理有邏輯的解釋,而不是一部藝術片,something that's open for interpretation。

    回覆刪除
  22. 作為一部無法合邏輯的電影
    如何追求清楚合理的邏輯解釋
    如果觀眾不把心放寬,如何接受複製人的問題
    且在他表演了99場之後,留下的到底是複製人還是本尊
    那台複製機器的不穩定性又如何完成他沒什麼差錯的表演(除了得死99次)
    觀眾又真的追求著「解釋」嗎?
    影片真的解釋了嗎?解釋了觀眾所期待的解釋嗎?
    當然那水箱裡的屍體的視覺效果當然驚人
    但問題是如果照之前的說法,那每晚犧牲的(不管是複製人還是本尊)
    都已經被處理掉了
    為何有那麼多具遺留在現場
    (抱歉,我很有可能記錯一些細節,畢竟我去年在戲院看過一遍之後就沒有再重新看了)
    若然,片末這個鏡頭不過就是炫耀罷
    到底這是一部商業電影
    所以我從來也沒有怪罪諾蘭的處理
    我只是說他不大聰明
    就像我前面留言舉過的例子『靈異第六感』本身也是充滿疑問
    最終也自以為解了什麼謎
    但回頭看看影片的過程,很多無法跟它最後的解釋貼合
    矛盾四出,但問題是M,它可能引發我重看來檢視影片邏輯的慾望
    但『頂尖』沒有,失去了許多觀影樂趣
    而這種澆冷水卻是發生在最後這十幾分鐘內
    令人沮喪
    但也就是這樣而已
    我大可把諾蘭當作完全的商業導演而不再給他什麼機會
    不過那也只是我的損失
    再說,『靈異』的票房也要比『頂尖』好得多
    至少在當年引起的效應更大
    只是,以解釋清不清來區別商業或藝術電影
    似乎也有點任性
    問題是,誰要把自己的電影當作賣不了錢的藝術電影?
    高達拍完電影也希望很多人來看呀
    雖然他說當年放映『槍兵』戲院曾只有兩個觀眾....

    回覆刪除
  23. to cindy:
    嗯,我說錯了,一點都不省事....
    其實,對於結尾那個鏡頭我沒什麼意見
    我個人覺得導演的處理還滿OK的。
    但,每個人的喜好想法不同吧.....

    回覆刪除
  24. "只是,以解釋清不清來區別商業或藝術電影"
    我所謂 drama/thriller 不是商業電影,是"偵探劇情類"電影。抱歉我中文辭彙有限。
    我認為靈異第六感之所以票房會這麼好,是因為他是 first of a kind,並不是因為這部片子本身有多了不起。你看 M. Night Shyamalan 之後的幾部電影,都是玩同樣把戲,到了最觀眾都累了。
    godard 當年電影只有兩個觀眾。對阿,所以我說藝術是奢侈的。

    回覆刪除
  25. 我想問題不在於「第一部...電影」
    我也說過就我來說
    我對重看『靈』片興趣較大
    而基本上我這人沒什麼趕流行的觀念
    比較不會因為第一部怎樣怎樣的電影而特別感興趣
    雖然票房可能是反應在這上面沒錯
    雖然這導演也是這樣重複沒錯
    不過說實在的
    諾蘭要再繼續這樣搞下去
    我相信不買他帳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再說,我好像不大會把這部片擺在偵探劇情片....
    因為影片的題旨也不是那樣
    而我想好的影片往往形式是扣著內容的
    如果拍出內外不相襯的電影
    那也不耐看了
    話說高達也是在拍商業片啊!
    (他自己講的)

    回覆刪除
  26. Dear all,

    剛剛又看了一遍頂尖對決,有個觀念想跟大家討論,就是其實波登並沒有雙胞胎!!波登兩兄弟是複製人。波登很早就找過特斯拉了,並且複製成兩個人,所以劇情末波登才會暗指安吉爾「竊取別人的成果」。

    回覆刪除
  27. to Gordon:
    我不覺得耶,而且就算如你所說的那樣
    這對電影本身也沒有任何助益啊....
    因為電影劇情的出發點就是波登有兩個人,而且個性不同。
    用雙胞胎來解釋比較合理吧?

    回覆刪除
  28. 這點我就認同alfredo,應該說,可能波登找過特斯拉(大概想擁有更多的胞弟,這樣方便些)但,要知道,特斯拉的研究一直都沒有完全成功,是後來那個誰(我叫不出名字了)有來參與及贊助研究,才得以完成的呀(應該是這樣安排吧。我只在戲院看過一遍...記不清楚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