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吹動大麥的風》

《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2006)

這部片是去年看的,前一陣子也出了台版DVD,回想起來確實是值得一記的片子。

故事發生在1920年代,愛爾蘭處在英國高壓統治之下,電影記錄了主角戴米恩放棄了就讀醫學院的機會,和他的哥哥泰迪一起加入當時的「愛爾蘭共和國」軍隊,對鎮壓他們的英國軍隊展開血腥的反抗戰爭。隨著衝突情勢,戴米恩不但把槍口對準了英國人,甚至也必需要處決自己的同胞;到後來愛爾蘭代表和英國政府簽定條約,仍在大英國王名下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卻也造成昔日反抗軍同袍的分裂。最後泰迪成了自由邦政府的軍官,逮補並處決了堅絕繼續反抗的戴米恩。

看起來有點硬的劇情,劇本用了很平實的角度切入,電影一開頭是一場再平凡不過的木球聚會,隨後英軍出現對他們拷打審問,其中一人不願意以英文回答而被凌遲至死。其他人決定加入反抗部隊,戴米恩原本不願加入他們的行列,卻在臨上火車至倫敦就學時,再次目睹了英軍的暴行,於是下一幕就是他宣誓加入軍隊的畫面。這一大段戲就充份展現了整部電影的風格,雖然戴米恩是故事的主角,但電影並沒有聚焦在他的身上,他只是反應著銀幕上一連串的英軍施與在愛爾蘭人民的惡行。他經歷目睹,然後是猶疑掙扎,接著下定決心奮起抗敵,正代表了愛爾蘭反抗人士的心路歷程。戴米恩連同泰迪,甚至是電影裏所有其他的角色,都只是愛爾蘭反抗軍的眾生相。

因此本片可視為愛爾蘭獨立史中一小段小歷史的演繹:反抗軍和英軍的你來我往,心愛的人被敵方報復,因同胞告密而被押入大牢,之後他們必需清算自己的兄弟。在英愛簽定條約之後,游擊隊因政治理念不同開始分歧,最後角色異動兵戎相向,衝突又再一次輪迴。鏡頭捕捉著每一個階段每一次轉折中,這些角色所遭受的折磨,和他們心裏的憤恨、恐懼、疑惑、悲傷,卻沒有任何過火的煽情狗血,像是個旁觀者,平實交待著劇情的推展。

我想這是屬於導演肯洛區(Ken Loach)的感性,個人認為他是個不怎麼擅長操弄觀眾情緒的導演,在我有限的肯洛區觀影經驗,他近來大多的影片都平淡地很,靠的是電影關注的議題和角色處境來激起觀者的感觸。《吹動大麥的風》在故事上算是相當的激情,卻也在肯洛區那種減少煽情、淡化角色性格、重情境脈絡的處理下,顯得像是流水帳一般。但也是這種簡單直接毫不花俏的風格,讓這部片沒有落入過度浪漫化的濫情之中,反而逼出了些許複雜性和動人的力道。這整個流水帳,也堆積出了對愛爾蘭反抗歷史悲劇深深的同情,和深埋在其中普世人性血腥對抗的宿命。

不過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煽情煽的精準的電影,肯洛區畢竟是較屬於那種充滿誠意在呈現議題的導演,不容易讓人看得過癮。但這部片還是有讓我難忘的時刻,其一是戴米恩要處決一位告密的少年那段戲,沒有任何哭哭啼啼的激烈場面,卻簡單平實地令人難受。其後他親自去通知少年母親的情節被導演略過去了,這原本是可以大作文章的一場戲。另一場戲是協議簽定後,反抗軍的同袍聚在房裏辯論著是否該接受這樣的結果。這段戲展現導演對於人民政治覺醒的關注,有股很令人激動的力量,而且也沒有明確界定爭論兩方的對錯(因此最後的悲劇是兩方都相信自己的信念而造成的不得已,更顯出其宿命性)。這樣的電影,也只有肯洛區才拍得出來吧!

(一邊寫一邊回顧DVD片段,發現不少細節都記不得了....)

留言

  1. 個人很喜歡吹動大麥的風
    就是完全不煽情,看到後面卻覺得越來越掙扎
    尤其看到泰迪對戴米恩行刑的那幕,
    讓我激動的落淚,其實誰都沒有"錯"
    更沒有"對"
    只能怪歷史潮流常常愚弄百姓

    回覆刪除
  2. to allenJ
    謝謝你的留言
    剛才第一次連去你的新聞台,很精彩。
    對我來說《吹動大麥的幾》並沒有那麼激動
    肯洛區的手法實在是太溫太平實了。
    幾乎沒有什麼美學、調度上的感動。
    劇情的策略性也太強。(這點昨天忘記寫了)
    但整體來說,這些都形成了這部片的特色。

    回覆刪除
  3. 觀看此片時
    後半段的兩派激辯自治政權
    最令我感到不耐
    以激昂的言論來得到其它人的鼓掌附合
    再被另一派反對言論給抵制
    不知道導演是想讓我們見證辯論史演進
    還是去體會當時的對立情勢緊張
    那段花費時間太長了
    讓我完全感受不了那種對峙與民族歸屬感
    如版主所說
    輕描淡寫的處決反而深刻人心
    其它...大費周章反而讓人看過就忘

    回覆刪除
  4. 我個人是還滿喜歡那場戲的
    不是說辯論的內容如何精彩
    而是導演試圖呈現出劇中人的神態
    中間有一段法庭戲(也是重看DVD才想起來的)
    是游擊隊成員面對法治的不同態度而產生歧見
    這些段落都滿有導演性格的。
    喜不喜歡,見仁見智吧!

    回覆刪除
  5. 其實 完全同意台長對"吹動大麥的風"的看法
    的確他就是那樣的一部電影...
    我想也就是為了要達到的麼某種策略性
    他才選擇了這麼用這樣相對觀點事件表達吧~
    畢竟這部電影對他的目的而言應該是相對觀點的
    "正視歷史"
    我想,如果對台灣史有感覺的人,都應該很喜愛這部電影
    因為我就是之一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