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影展新竹場對我來說有了不太好的開始,《巴黎我愛你》因片商臨時撤片,換成放映《未片尚未分級》。而且目前看了三部片,都不太喜歡。
《記得奇士勞斯基》(Still Alive: a Film About Kieslowski - 2006)這部連imdb都查不到的紀錄片實在是個災難,影片本身用了大量的訪談和影片資料,按照時間順序來聊奇士勞斯基和其作品,但這部片擺明了不照顧對奇士勞斯基人和作品不那麼熟悉的觀眾,對導演生平說實在也介紹的不清不楚,就是一堆片段一堆名人訪談擠成一團,說了一堆話看了一堆字幕,可是都抓不住到底這部片的重點在哪裏,對導演的性格和作品風格主題似乎完全沒觀點。感覺這不是一部介紹記錄奇士勞斯基的紀錄片,比較像是一堆人對導演的集體懷念最後加以剪輯而成。最慘的是中文字幕不通順又錯誤百出,看得很痛苦,如果我是在台北花了兩百元看這部片的話,一定會嘔死。
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感想,對熟悉奇士勞斯基又看得懂英文字幕的影迷觀眾來說,這部片說不定還是能看出不少樂趣。
《本片尚未分級》(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 2006)從美國分級制度著手,拿美國電影協會(MPAA)大開刀,批判重點有三點,第一是分級標準偏頗保守前後不一,第二是運作不公開,第三是有圖利特定團體的嫌疑。影片裏放了一堆電影裏的鹹溼畫面來討論什麼樣的畫面讓電影被分到NC17級,之後導演顧用私家偵探去追查這些身份秘密的分級人員到底是誰,然後在影片裏大公開,甚至還把這部紀錄片送到MPAA去審查,實在是搞笑至極又看得很爽。只不過看完後有覺得有一點空洞,這部片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去關心到底影片是否該分級,該怎樣的分級才適當,比較像是純粹對MPAA的攻擊批判。
不過裏面有提到,MPAA對暴力比對性愛來得縱容多了,電影裏面可以有大量殺人不見血的暴力,但卻容不下美好性愛裏那露出的一點毛。這背後到底是怎樣道德邏輯?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相較於《本片尚未分級》裏對電影中性的寛容與對暴力的批判,《公主追殺令》(Princess - 2006)則是一部對性十足痛恨,又大灑血腥暴力的丹麥動畫電影,這實在是奇妙的巧合。這部看來受到一些日式動畫風格影響的作品,內容批判丹麥色情片工業消費女體,踐踏人性尊嚴,甚至對兒童身心產生可怕的影響。主角原本是一位傳教士,在其A片明星姊姊吸毒過量至死後,他無法忍受姊姊在死後還繼續被A片工業壓榨其剩餘商業價值,之後又發現姊姊遺留下來的小女兒甚至有被"染指"的痕跡,憤怒的他決定對這些可惡的色情片業者進行血腥的復仇。
我並不清楚丹麥著名的色情片產業到底對社會產生了怎麼樣的負面影響,以及這些色情片業者是否真如影片裏那般踐踏逝者的尊嚴,甚至把魔手伸到小女孩身上?說真的,有一個A片明星的姊姊真的會是這麼慘絕人寰的事情嗎?換個不同的導演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觀點下來拍,說不定還可以拍成一部性解放的喜劇片咧。是怎樣的邪惡,導致影片後半段的暴力復仇?這其中的道德邏輯感覺有點一廂情願。最怪異的是,裏面竟然還有讓小女孩拿尖器連續重擊男人私處的暴力段落,連小女孩最愛的玩偶都被主角拿來當成恐怖攻擊的工具,導致最後的悲劇結局。網路上這部片的介紹,提到了《追殺比爾》和《終極追殺令》,比起社會批判與人性探討,我感覺這部片在賣弄電影暴力悲劇美學上花了更多的力氣。
說真的,與其用暴力來發洩仇恨,落得這麼不值的下場,為何不想想要怎麼樣好好的活下去呢?
題外話,片中以動畫畫面代表現在的時空,以真人錄影帶的畫面代表過去的回憶,雖然我知道可以看成是一種超現實的手法,但片中所有的回憶都變成一卷卷錄影帶,不禁想來有點好笑,難道男主角的攝影機真的像綁在頭上一樣什麼都拍嗎?
您好:謝謝去我哪留言!
回覆刪除一商情願的批判還蠻多的,雖然導演自己都那麼說,不過看完,總覺得怪怪的,感覺那不像批判.
至於是不是在我的另一篇裡的網友留言所說:是對批判的批判,我也有點保留.
希望我可以想清楚!
我覺得嚴格來說不是批判啊,當然也更稱不上對批判的批判
回覆刪除很多都只是觀眾的詮釋
要批判,至少也要呈現出色情工業的結構、正反論證
或是對社會現況與角色更細緻的呈現
這部片對我來說就是披著保守道德觀的外衣,內裏在追求暴力美學罷了。
而且角色平板,導演手法也不怎麼成熟
我是沒有仔細的想過,也許你可以想出更深刻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