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06金馬記(1)(肥皂+鷹與男孩+安那其戀人+餘音不再)


因為《黑眼圈》撒出金馬影展,所以提早出門先去光點看了《肥皂》(En Soap- 2006)。
也不是不能理解蔡導的怒氣,不過目前受害的就只有影展主辦單位,還有想看《黑眼圈》的觀眾。而且網路新聞好像都在傳蔡導退出金馬是因為入圍太少,雖然據我的理解應該不是這樣子的。反正透過媒體二手傳播就是這樣,有時候話說太多是沒用的,反而徒增讓人誤會與攻擊的機會。最後只希望不要搞得像楊德昌一樣根本放棄了台灣觀眾。

不過總之還算是因禍得福,《肥皂》很好看,這部片有著肥皂劇的一些形式和元素,手法上卻是十分寫實的,也翻轉了肥皂劇包裝的傳統保守性別意識,鋪陳出一段非傳統的戀愛故事。兩位主角演員的演出都非常精彩,其自然且複雜的角色情緒正好也是對肥皂劇平面角色的反叛,但最後的結局又有著肥皂劇的夢幻,看起來導演有花心思去思考過整個呈現的形式和主題的關聯。牛頭犬寫的影評很棒,有興趣可以參考。

趕影展的觀眾們,撥個空去看這部沒有在影展上映的片吧!

《鷹與男孩》(Kes - 1969)在影展大力炒作之下一票難求,對照卡薩維提的《面孔》(Faces - 1968)卻是十分泠清。不過前者排了三個場次,後者只排了一場,我猜可能是拷貝放映的限制,因此影展單位主打《鷹與男孩》也是無可厚非,《面孔》就留給識貨的影迷去買吧。
《鷹與男孩》算是名不虛傳,雖然風格很'肯洛區',就是那種故事和手法都很樸實,節奏有點散的感覺,但片子對少年主角的描寫和對其家庭和學校生活的批判,實在拍得太動人。本片的主角David Bardley的表現,也算是成就如《四百擊》的Jean-Pierre Léaud那般的影史經典演出。

第二天的《安那其戀人》(Amants réguliers, Les - 2005)是本次影展導演專題Philippe Garrel的新作,看來也是影展大力推銷的影片,因為目前放映四場,三場都售完了。但我猜有不少的觀眾會大失所望吧?因為我看的這一場中途就有人耐不住三小時的片長提早離場。我雖然是努力看完了,但一部份因為感冒在身,一部份是本片真的不太容易看,所以有不少時間是處在意識模糊的狀態。除了黑白攝影、緩慢的節奏之外,我想對法國'68學運歷史熟悉的觀眾,才會比較容易找到切入的角度。劇情不算是很難跟上,但背後沒說明白的意識型態和角色情感,都考驗著觀眾的欣賞能力,但我想應該也還是有不少觀眾看的津津有味才是,期待能有人發表深度的感想。

聽說選片講座裏這部片被大力推薦,但我很好奇的是什麼原因讓這部片這麼的熱門?看來Phillppe Garrel的其他影片都沒有這麼受歡迎。

最後看的另一部也是Garrel的片《餘音不再》(J'entends plus la guitare - 1991),聞天祥今年的十部推薦片單裏不是選《安那其戀人》而是選這部,果然本片就如聞天祥所說欣賞起來容易了許多。《餘音不再》是導演獻給他去世的舊情人Nico(VU的主唱)的電影,影片透過一對愛侶的分分合合,辯論了一番關於男女之間的愛情與背叛。Garrel用了滿特別的戲劇手法,在片段之間省略大量的劇情連接,讓劇中人的關係如幻燈片一般快速流轉,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跟不上。看完的感想:愛情真的很難,而 男人實在花心。

而這Garrel的兩部片還是沒法讓我想要多看他的其他作品,另外也耐不住這兩天身體的不適,手上的票賣不掉的《愛的誕生》,還沒買票的《迴吻》也只好放棄。

老實說本屆號稱"史上最強的金馬影展"的稱號不知是哪來的(是龍貓兄嗎?),當然這其實是各人角度不同。就我個人而言,從今年自己的選片來看,反而讓我覺得金馬影展對我來說似乎不再那麼重要了。我想個人的因素居多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