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唸 漫談

影評班下課後的不知所云

翻翻記錄,整個八月我也只看了兩部電影,不知道是不是我個人近年單月觀影次數的新低。似乎看電影不再是那麼愉快的事,太通俗商業的片子看不太下去,充滿內涵與議題的好片也讓我感到沈重。過去或許認為看電影是種逃避,但現在覺得要逃避不如去看影集或日劇,不用再費心去追求觀影的純粹性,也不用太認真思考什麼主題手法意義之類的。

在這種狀態下繼續上影評班其實滿糟的,因為實在沒辦法真的靜下心來好好寫一篇所謂的"影評",我過去寫的電影文字大部份都還稱不上影評的程度,雖然何謂影評是有討論空間的,但就我的認知來說,要真正好好地寫一篇"影評",就算沒法如專業影評人那般一部片至少看兩次,還要邊看邊作筆記,至少好好地整理自己觀後的感想,花些時間查詢資料還是必要的。像我現在這樣把觀影後的情緒往網路上亂倒一通,真是稱不上什麼影評的。

今天下午聽了李達義老師的講座,再次讓我思考對電影的熱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真的喜愛電影嗎?課堂上提到了movie、film、cinema三個不同的單字有何不同的意義和層次,還有一句我不知道從何而來的銘言:" film is the meeting place of the cinema and many other elements that are not specifically cinematic"。在此我沒法好好解釋這些字句的意義,我想的是,我喜歡的是movie、film還是cinema?我是想從電影來面對世界,還是透過世界來面對電影?還是兩者都不想?

關於電影真實與虛幻的暖昧性,關於觀影當下無法重現的體驗,關於影像的消逝與死亡,或是身為影迷對於電影繼續發生在觀影結束之後的體認,我自己過去也曾經 想過這些關於電影的本質論的東西,只是越來越覺得我似乎沒有辦法像李達義老師一樣在這些思考裏面得到足夠的快樂。(那麼到底為什麼看電影要搞的那麼累 呢?)或是單純一點,透過電影來體驗這個世界,但若是如此,又何苦真要看那麼多電影?

那是為什麼?美感?詩意?藝術?感官刺激?娛樂?還是因為看的太多,不得已只好繼續下去?到底這裏我的腦筋其實已經有點打結了,果然我還是不太適合人文的思考,果真是理工背景出身的極限,所以電影看了十幾年還是看不出什麼名堂出來。

然後我又想到,李達義老師也提到電影是為了溝通,不論是電影作者透過創作和觀眾溝通,社會透過導演藉由電影和觀眾溝通,或是影迷之間的相互溝通。也許因為 我感覺到看電影這件事情已經失去了溝通的效果(大部分是我自己的問題吧),所以連帶地也失去了對電影的熱情。也許我從來就沒有足夠的熱情吧

不知所云,我知道。算是調整心情用的勞騷一篇。

留言

  1. 振作呀!
    低落的時候要不要把新天堂樂園拿出來來溫習一下,搞不好會有用!
    加油加油!

    回覆刪除
  2. 我想我可以稍稍體會這種心情
    有時候電影看太多
    反而有種「見山不是山」的感覺
    其實我一直很想問問聞天祥藍祖蔚這些專業的影評
    尤其是當他們把自己的興趣當做「工作」
    一年或許看近千部電影
    是不是也會彈性疲乏
    懷疑「看電影」這件事的意義
    還是他們已經「見山又是山」
    找到看電影的新姿態
    以前我也發了瘋似的看電影
    偶爾寫些電影文字
    但當有一天這一切戛然而止
    我發現自己也沒有很後悔
    當然現在我還是很愛看電影
    如果有時間和預算
    總希望能看遍所有在上檔有興趣的電影
    但做不到
    也不會覺得太遺憾
    也許有時候學習放下
    也不是件壞事

    回覆刪除
  3. 我覺得一年看到五、六百部的話就很可怕了,近千部有點嚇人。
    平均每天看2.7部片,哪還有時間寫影評咧?
    其實也不是放不下,如果生活找到新的熱情,要放下也隨時可以。
    畢竟看電影實在是一件太寂寞無聊的事。
    anyway 謝謝關心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