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無米樂啊無米樂

之前其實在上個月金穗獎巡迴放映時就放過這部片了,不過不知為何新竹影博館只放了上集約一小時,結果是沒看完。當時看過覺得還不錯,但感觸並不深,裏面 的老農雖然逗趣可愛,農村景色也是美不勝收,但瑣碎的生活細節並沒有來得及累出什麼深刻的情緒,或是任何觀點。我想如果後半段也是差不多的話,大概這部片 也就這樣了。
但其實我錯了,如同特映會後導演顏蘭權所說的,這部片是需要從頭完整看完才能感受其完整的情緒;當我第二次終於看完這部片,所有的一切都清晰了起來,結尾的情緒也不斷地翻攪著我,在燈光亮起後才真切地感受到這部片的後勁。

不 過關於這部片怎樣的好看,藝術成就多高,怎樣的的有趣動人,那些老農有多麼可愛,以及關於土地自然的愛,關於農村的困境,或是在行銷上的議題,在台灣紀錄 片的位置等等等等,別人已經寫的很多也很棒了,可以去Google或是上官網看各方的推薦討論。我想記的,是這部片的結尾。我會特別提出來是因為,我不曾預期這部片到最後會給我這樣的感觸,一切來得看似意外,像是經過層層算計,卻也像是渾然天成。

***

那是在結尾,崑濱伯、崑濱姆在傍晚的暮色中燒著稻草,漫天的火光和濃湮,崑濱伯又再度唱起日本老歌,又再次說著無米樂的心情,而之前他們才開著"末 代滅農"的玩笑,才為著一千五佰塊而慌張不安。我突然想起開頭,同樣的歌聲同樣的無米樂,卻是一大片的碧綠的稻田,在陽光下隨風搖起一大片波浪。我這才發 現,原以為按照季節時序來剪接可能只是一個免於不知從何下刀的省事作法,沒想到卻意外地讓這部片成為充滿隱喻的旅程。

夏至初播種的清閑與看似充滿生機,稻苗生長後的一片脆綠,及原本期待豐收可能帶來的喜悅。電影卻逐漸告訴觀眾,這其實是充滿了艱辛困苦的歷程;不只 是一期稻作的過程,甚至包含了整個台灣近代農業的歷史。農人們辛苦了大半年,最後金黃色美麗的稻穀卻充滿了悲苦的氣味;甚至也可解讀成,這些種稻一輩子的 農夫,旅程最後換來的卻是"末代滅農"四個字。種植生命生產食物,本是欣欣向榮的意像,在電影的脈絡下卻有了衰亡沒落的意味。

這部片非常簡單卻異常有效的手法在於,片中隱去了明顯的批判或紀錄片常見用來詮釋意義的旁白,而是用這些老農們自述的辛勞回憶,和耕作時的身體畫 面,在觀眾心中逐漸累積整個時間和辛酸的厚度,以及對人物的情感,而最後在隔年收割時的因天候所帶來的不安開始逐一爆發。但這爆發並不是用多麼狗血的情緒 場面,而是用雨中奔忙的身影,深夜收割的不安,和曬稻穀時那心酸複雜的自嘲情緒來展現,當然還有最後的"末代滅農"。

而這看似悲情的尾段,卻仍然是充滿了老農們樂天的幽默,和那股承受一切的生命力。所有先前的樂觀率真可愛,此刻卻令人有了不同的複雜感受;美麗的稻 田景色,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其意義卻再也不一樣了。這就像是許多傑出的戲劇電影所做的一樣:在片頭給你看你以為的事物,然後不著痕跡地逐漸揭示它另一層意 義。

正當感傷困惑的情緒隱約充塞在心中時,那漫天火光濃煙的結尾意象則完全像是個超現實的隱喻,它似乎總結了崑濱夫婦的命運,總結了老農們的命運,總結 了台灣農業的命運,甚至還代表一個時代一種生活方式的消逝,甚至也總結了其他的無以名狀的事物。結尾那日本老歌像是歷史,最後崑濱伯口中的無米樂則是農人 們的精神;開頭與結尾相互呼應,最後又回到無米樂這三個字。("無" "米" "樂",正好完全是這部片的主題。)

***

這部片的外表初看卻是如此的平凡無奇,畫面大都只是閒聊、生活瑣事和勞動,意外地到後來卻會有如此電影感的戲劇力量。我覺得一方面在於所呈現出拍攝的對象是如此的豐富,太 多有趣的動人的片段,太多可感動的生命故事。另外也是因為導演對其拍攝對象的情感與關注;我甚至覺得這是一部感性先行的片子,雖然有議題,所有議題的呈現都像是為了突顯這些農人的性格面貌。


於是我帶著些許罪惡感地感到疑惑:我不知道導演在拍攝及剪接時,是否有,或是有多少戲劇性的考量?就紀錄片而言,這些人物的形像是否太過正面且美化,而缺少了較負面的角度?(有嗎?)還是一切在導演們的眼中都是如此自然?至少一個明顯地痕跡在於,影片跟拍了一年多,雖然按照時序剪接, 但導演刻意選擇兩期稻作的過程,於是我們只看到一次插秧和一次收割。(這當然也沒有什麼不對)

但也許是導演觀點下台灣農業的現實:農人們長久在政策下被犧牲,人口逐漸老化,米價不斷下跌,農事的辛酸 勞苦,整個社會時代的變化。於是按農事的季節時程的敘事方式,充滿情感的角度,加上那結尾,一切情感張力水到渠成,成就了這部片的渾然天成。

***

只是我所感動的到底是台灣稻農的困境和辛酸,還是這部紀錄片充滿電影感的戲劇力量?我是因為崑濱伯、煌明伯他們太可愛 而喜愛這部片,還是我真的開始關心台灣稻農的處境?電影的戲劇力量是否真正的表達了農村的真實?還是這兩者在這部片中原本就是分 不開的呢?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覺得如果這部片用非常理性客觀的角度來分析關於台灣農業的種種問題,隱去或淡化了這些老農們的性格與生活,可能就不會如此好看,也不 會引發這麼多人的感動推薦。事物的改革需要熱情和智識、思考,我不知道這部片所引發的熱情會導向怎樣的思考和影響,除了為弱勢者發聲的政治正確,和群眾集 體消費的感性溫馨之外(是否有到這樣的程度?),之後還能/會有怎樣的意義?

我只能說,我是個影迷,我喜愛電影所帶來的感動與虛幻,以及接之而來的疑惑。而《無米樂》一樣也不缺。

(中間用"***"分隔以利閱讀,沒特別意思)

留言

  1. 很誠實很不知所措
    不忍心這篇沒回應所以回了

    回覆刪除
  2. 呵呵 轉眼也過了三年,以前比較會被電影感動。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