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安哲羅普洛斯觀影小記(1)-《流浪藝人》

前一陣子的國民戲院系列《台灣v.s.南歐影展》,新竹場放映了這次影展所有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共七部,我也終於有機會得以在大銀幕上認識這位久聞其名的電影導演,於是這次的南歐影展對我根本就變成了安哲羅普洛斯的影展。之前這位導演我只看過兩部他的作品:《霧中風景》、《永遠的一天》,就讓我對他的印像非常深刻。從這兩部片來看,我認識的安哲羅普洛斯總是充滿著潮溼陰泠的氛圍和一股迷離的詩意,但內蘊的情感又非常的強烈。這次的影展看完後某一方面更加強了這樣的印象,而另一方面也某種程度地打破了我原本的想像,如同我重新認識其他大師導演的歷程一般。

諸多朦朧的感想,原本想好好地寫一些介紹,甚至還去圖畫館借到已經絕版的《發現安哲羅普洛斯》,這大概是台灣目前唯一找得到的中文資料吧,當然以前的影響雜誌或電影欣賞雜誌可能也會有,不過我沒有去找。然而種種因素,最後還是沒辦法真的開始寫些什麼了不起的介紹,我想還是一如以往就用隨性的個人感想,發洩式地亂吐一氣,這大概是我觀影的瓶頸或極限吧....

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對白稀少、大量的長鏡頭、充滿詩意的影像、優美的配樂、不甚清楚的故事線、陰鬱沈重的氣氛,大概不少觀眾震攝於電影的形式美感,卻往往覺得他的作品相當難懂。雖然很早開始我看這種藝術電影就不期望看懂也不認為看懂是必要的(不過若說到實驗電影我真的是沒辦法),但看他早期的兩部在台灣好像比較不知名的作品,才真的覺得完全被打敗;相較之下導演八零年代中後期直到現在的作品就顯得容易觀賞多了,尤其看到最新作《悲傷草原》真是讓人驚訝。接下來就按年代順序逐一談起吧。

流浪藝人》(O Thiassos)(1975)

這部長達四小時的鉅作,是我這次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但是也讓我領教了安哲羅普洛斯讓觀眾難以親近的一面。要進入這部電影,可能必需要對希臘近代動盪的歷史有所認識,若能熟知希臘古典戲劇的典故會更好,很可惜我完全都不熟悉。所以電影一開頭把觀眾丟到一九三九年(還是五二年?)的希臘時,根本是有如墜入五里霧中一般;而且一群劇團藝人的出場,電影根本沒有任何角色關係的介紹(當然對白也非常稀少),我只知道他們很疲累,而且被不同的政治立場所撕裂(是什麼政治立場呢?)。當開頭的一個高潮戲,女兒發現母親和劇團另一個男人偷情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這位是女兒那位是母親,還有那個男人是誰的丈夫還是情夫的?加上是中午的場次,我終於撐不住而小睡了一下,醒來後才慢慢地弄清楚在演些什麼。不過一邊看竟然覺得有點生氣,對那些看不出意思又不斷重覆的長鏡頭感到厭煩。(我發現一個公式是:鏡頭跟著一群人不斷地走著,許久後一個突然的聲響或景色進入畫面中造成戲劇性的轉折,然後進入下一個鏡頭)

也許一部份是因為這次的拷貝品質相當差,畫面完全老化偏紅色(如圖),雜點很多,翻譯的水準也讓人懷疑。另一個原因在於電影拍攝時,希臘正處在又一個極權專制、言論檢查的時代,因此這部富含政治意味的作品無法有清楚的劇本,必需用非常隱晦的手法來傳達。但我想其實重點是,導演是安哲羅普洛斯,我又能期待些什麼呢?

幸好我逐漸搞懂這群劇團演員們的關係,接著故事進入了第一個真正的高潮:男人向軍隊告密,使得團長(父親)被槍決,劇團權力重新分配,女兒也對這位取代她父親的男人和母親產生了無比的恨意,進而暗示了後半段復仇的情節。大時代的動亂和私人的愛恨情仇交雜在一起,觀眾隨著劇團經歷了暴政、二次大戰、內戰、直到新獨裁的成立,而這群人的命運也和時代緊緊相扣。逐漸地,我開始找到進入這部電影的角度,或者應該說我被電影吸進去。一部份在於影片慢慢地把觀點從這群流浪藝人轉移到整個歷史轉變上,而且是以安哲羅普洛斯非常特殊的風格。

安哲羅普洛斯的手法一直都是非常超現實的,《流浪藝人》雖然沒有如後期大家所熟知的那種夢幻式的場面調度,但其強調角色姿態和場景關係的長鏡頭美學還是有相似的邏輯。這群巡迴各地的演員們不斷地遭遇到各種不同代表歷史事件的衝突,甚至到後來敘事線跳離了主角們,直接呈現出關鍵的歷史場景。這些情景在安氏的鏡頭下都呈現出有如表演或儀式一般的風格,鏡頭似乎永遠在隱喻著更深沉的意義。導演把希臘數十年間的歷史轉化成電影特有的戲劇形式,像是一幕幕的舞台劇,把各時代串連在一起。而電影很神奇地在不同的時代中穿插著一九五二年的選舉宣傳口號,像是在宣告著這段歷史的最終宿命。尤其是故事開場和結尾看來幾乎相同的鏡頭,片頭說是一九五二年,片尾卻說是一九三九年。不難猜想這樣的時空輪迴,其實是暗地批判著七零年代的希臘似是仍然陷入同樣的宿命當中。

很難說清楚這部片看到後來給我的感觸。這部片帶著觀眾凝視著超現實形式的歷史洪流,把人們的情感聚焦在片中的角色上。隱晦充滿喻意的鏡頭像是在吸引著犯賤的影迷們沈迷其中。最令人感動,也是確定反轉我對這部片觀感的決定性鏡頭,是在結尾,劇團又再度上路,像是對苦難時代永不放棄希望的對抗,三九年時的小男孩在五二年已長大成人,他繼承了逝去長輩的角色再度登上舞台,那神秘又令人熟悉的聲響再度響起(尤其是之前我又重看了《霧中風景》,這之後再聊),接著鏡頭回到開頭的火車站,又回到一九三九年。這四小時長的電影,十三年間的滄海桑田,這動人的結尾讓歷史又不斷地延續下去,同時也意外地在今日的時空,把2005、1988、 1975,以及電影中的1952-1939年串連在一起。

而後來的《霧中風景》裏,這群流浪藝人又再度出現,有了截然不同的結局,這就再說了。

留言

  1. 謝謝Alfredo,甚至還能弄到絕版書。我現在也有些概念去看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