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地獄的中心

帝國毀滅》(2004)

如果想知道這部片的歷史背景意義,上google查詢本片片名可以找到不少文章。我想對此我沒法提供什麼具知識性的見解,一如以往純粹只是個人感想。

本片描述希特勒在二戰德國戰敗,自殺身亡前最後十二天的歷程。故事大多發生在地下碉堡封閉狹小的空間裏,角色眾多也大多記不得他們的名字;電影大體上以希特勒秘書的眼光來看當時鬱悶灰暗的氣氛,在敗亡之際各軍官將士官員對未來命運各有不同的態度,有人堅決追隨元首信念,有人對希特勒對柏林士兵與民眾如此殘忍感到懷疑反對,還有更多的人只是為了求生存,只是因為恐懼。而身處權力中心的希特勒仍然嚴守著他的信仰,相信弱肉強食,優勝劣敗,他對無法撐過戰爭的德國人民以及他自已都不假詞色,對於帝國的罪行完全沒有一思悔恨。

或許本片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平實"地處理了希特勒和其周圍的人,對納粹的瘋狂信仰雖然有其邪惡的一面,但在電影中讓人感受最強烈的其實是這群人的脆弱與悲慘,不管是對納粹信念的執迷,或是對國家民族的效忠,對元首的信仰,種種原因讓這些人無法選擇在戰敗後的世界活下去。電影花了很多時間在處理自殺的行動,無論是堅決充滿儀式性的自決,或是匆促草率的一槍斃命,批判納粹的罪惡其實不是這部片的主題,看完你只會感到人類的無知殘忍脆弱,而其卻是以"堅定""勇敢"為名。

但是電影還有另外一面,那些以人民士兵福址為重的另一批軍官們,在不人道的命令下仍然盡自已的力量挽救人命,並質疑為何要為虛無的信仰和國族大義而 白白送命?這當然是另一種平衡的聲音,把二戰時的納粹從極度瘋狂邪惡的團體,還原成由各種不同信念和利益糾葛在一起,更具人性的政權。只不過我覺得這也是 電影的一種算計,讓觀眾找到可以認同的對像,也是編導們觀點的介入。不過這是否偏離了真正的"真實"?

如之前所說的,納 粹的罪行在片中幾乎沒有呈現,有的只是對戰爭的控訴,讓這些人看來都像是戰爭下的受害者。但有趣的是,對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批判早就在電影外持續進行了數 十多年了,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常識,因此電影聚焦在戰敗前十二天的柏林,其對比所突顯出的力量是靠觀者自行完成的。編導們所企圖達成的,我覺得不是理性的批 判,而是情感上的衝擊,看看這群納粹們其實和所有人一般有人性,其所激起的不是仇恨,而是感受到無知與瘋狂是多麼地與我們靠近。

這部片戰爭 場面上其實不多,也比不上好萊塢的技術。在戰爭磿難的意象上,也未到《戰地琴人》那般在平實中達到具詩意的化境。但其塑造出的柏林,和地下碉堡,仍然是充 滿了超現實的電影感所營造出逼人的氣氛,即使外表以"平實"為名。導演刻意壓抑傳統的批判觀點,還原人性的企圖,一方面我覺得確實達到了相當的力量,但我 也懷疑是否是編導無法在故事中加入更多的辯證和觀點(需要嗎?)。最後片尾一句"年輕不是無知的藉口"雖然有力,但並沒有在電影中有任何論證。

但 我想這部片只是一個載體,只是一段紀錄,記錄這麼多的生命不斷死去,見證人類歷史上悲慘的一段,沒有曲解或迴避什麼(也許有些簡化),只是以不同的角度。 之後上網查到,俄軍最後進攻柏林的十八天內,就有三十多萬的俄國士兵死亡,這不代表這部片描寫柏林淪陷的慘境是同情德國而忽略了其他面相,而是柏林正是地 獄的中心點。

(不過如果日本也來拍一部這樣的敗戰電影,問題或許又不一樣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