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巴黎初體驗之無以名狀

四月底,本以為錯過貝托魯奇《The Dreamers》的金馬放映,大概就和這部片無緣了,但突如其來地本片竟然一刀未剪地在台上映,不知是否拜《天邊一朵雲》之賜?不過宣傳雖然在情色場面上大作文章,本片註定還是沒法像《天邊一朵雲》那般人氣沸騰。難道台灣市場就只能用這種方式來推銷貝托魯奇嗎?

之前早耳聞這部片的一致好評,但我擔心對貝托魯奇的作品不熟悉,對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陌生,對五月學運歷史的無知,會讓我在看這部片時難以領會本片的精妙。看完之後,雖然不敢說我多慮了,不過即使整部片充滿了某種對我而言難以名狀的氣氛,它仍然讓我感覺到像是劃破了二十一世紀台灣上空的鬱悶,吸入了另一股屬於遙遠年代的熾熱空氣。

在華麗的鏡頭之下,電影帶領觀眾進入六零年代末的法國巴黎,我們看到我們的主人翁,一位美國青年和一對法國雙胞胎兄妹,他們是瘋狂的影痴,整天泡在電影資料館裏吞食著銀幕上的影像(不過我不同意/不理解他們坐在第一排的偏好);而他們相識之後,整天窩在沒有大人在的公寓裏,談論著電影、音樂、政治,甚至模仿起電影中的人物與情節,玩起電影猜謎的遊戲。除了聽到《四百擊》的音樂讓我起了一陣雞皮疙瘩,看到《斷了氣》的畫面讓我內心直喊"這畫面我認得!",以及基頓和卓別林之外,對於片中所出現的經典電影片段我要不是感到朦朦朧朧,就是感到全然陌生。但經典的黑白畫面對我而言總有股難以言諭的魔力,隨著劇中人模疑著許多電影的橋段,也讓我感到是否電影中的光與熱只存在那遙遠的年代?是現今時代的電影太過枯燥,還是時空的距離難免會帶來莫名的美感?

接著,"人生像是衝出銀幕般地",三人的關係跨越了一般友誼的界線,在這個他們所建構出來的封閉世界中,他們試著探索著陌生的性與愛。外面的世界紛紛擾擾,但裏面的世界對他們來說即是一切,而這世界正逐漸上演一場小革命。外來的美國青年試著引導兩兄妹走向"正常"的世界,但其實又陷入兄妹之間迷離的私密關係;而這私密世界卻又如此脆弱,妹妹說,如果他們的關係讓父母知道了,就代表了末日,就意謂著死亡。電影的夢幻、革命的激情,縱然燃燒一時,一旦走到了盡頭,卻也只能面對天光。這部電影像是紀錄著少年的夢境,歷史的夢境,以及夢醒時那不得以的幻滅與悲傷。

或許這就像是電影,在影像中我們盡其一切地體驗世界,散場時就只能面對真實世界的茫然。

這部片的配樂選用的老搖滾歌曲都非常的正,原聲帶應當非常值得敗一張。

留言

  1. 老實說,這部片在開始的前半段那幾幕新浪潮時期電影以及猜謎遊戲,令我不知所以然的感動想哭..
    今天看完你的這段影評後,更是令我打算等等再來回味一翻
    這樣你的影評算是成功的吧..我猜
    儘管我看的電影沒有你多(一個禮拜平均五部),但我想我能夠體會光影後那真實世界的茫然....畢竟沒有電影我也不曉得人生要怎麼過了,或許你也是吧...

    回覆刪除
  2. 我沒看那麼多啦,現在差不多是平均一個星期2-3部。
    一個禮拜平均五部有點嚇人呢...

    回覆刪除
  3. 坐第一排的偏好應該是學四百擊導演本身的嗜好吧...

    回覆刪除
  4. 以台灣的戲院環境來說
    坐第一排只會讓觀眾搖頭晃腦,讓脖子酸痛罷了。
    可能連整個frame都看不清楚。

    回覆刪除
  5. 沒想到在2007年的7.12看到了去年留下的訊息(抱歉,我甚至忘了我曾經在這裡留了幾句話)。現在想想,坐第一排大抵不具影像欣賞的直接意義,而被換算成感知的體會了---免除影像力透過層層剝削(一排排的觀賞者)的消散,直接咀嚼第一手的影像或不忍放手的私藏慾。以後我會常常過來的^^

    回覆刪除
  6. 再次歡迎啊...:)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