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竹影博館黃建業老師主講的編劇班剛開課,在第一堂課中提到一個觀念:商業電影體制其實是個販賣點子創意的行業,一部電影的故事若能有獨特的創意能讓觀眾容易了解並激起想看的慾望,那這個點子就是成功的。這在好萊塢貫徹的尤其徹底,比如說《明天過後》的故事就非常容易讓觀眾了解,預告片就能立即激起大眾想看的情緒。老師在課堂上提到吳念真的《太平天國》,貧窮的農民去偷美軍的兩只大箱子,以為會有什麼錢財寶藏,結果卻是兩只大棺材裝著兩具屍體。以這點子為出發其實會滿有趣,但結果老師認為電影拍出來有點太過嚴肅了。
其實我覺得點子是一回事,但是如果光有點子沒有血肉的話,結果可能會非常無聊。現在想想可能是長期看電影下來一種不自覺的判斷,對於創意性太過突出的電影,總是不會抱太大的期待。可能就因為如此,所以今年台北電影節放映金基德的兩部片《海岸線》和《春夏秋冬....春》,我下意識地選擇了前者。結果其實也不錯,因為後者上了院線,於是兩部片都看到了。
比較一下,《海岸線》基本的點子是,一位軍人誤殺了海岸上的男人,見到男友被殺的女人從此發瘋,軍人也陷入了心理的困境。看到這樣的故事,其實觀眾無法預期電影會如何發展下去,也因此不知從何期待這部電影,當然也無想料想到電影後半段根本變成了另外一回事。但看看《春夏秋冬...春》,現在上院線變成了《春去春又來》(真是俗氣萬歲),故事是以春夏秋冬四個章節,描寫在湖中寺廟一對老僧和小僧的故事,以小僧的成長到老完成一個輪迴,訴說著人生的智慧與禪理,還有優美的山水景色。DM上面的劇情大鋼迫不及待地與觀眾分享著這四個章節的故事內容,還有各個名家推薦文字。所以這部片上了院線,也在美國放映獲得非常好的評價。
我在看這部片時,覺得最有趣的也就是金基德用湖中寺廟和四周山水加上四季變換在電影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超現實空間。好笑的是,看到一半時我還在納悶寺廟只有一艘船,其中一人划走了,那另一個人該怎麼辦呢?尤其劇中常出現小僧偷划船出去,老僧竟然隨後趕到的奇妙情節。這種邏輯問題好像不重要,不過看到第三段劇情給了觀眾解答時,實在感到有點好笑。真不知道我在想什麼?
有趣歸有趣,但是我對劇中想傳達的人生智慧和禪理不是很懂,男主角的命運轉折老實說太過激烈了些,難道韓國片真的都那麼愛大喜大悲大愛大恨的狗血情節嗎?說真的到目前為止還沒看過哪部韓國片劇情不激烈的,喜劇片就低俗白爛到極點,異色片就一堆色情暴力,劇情片也是要死要活的,連這部充滿禪意的電影都免不了要告訴觀眾"女人是禍水啊!碰不得啊!要不你就會殺人放火,終生悔恨"。我這樣講好像太偏激了點,我想以電影中的幻境和精簡的情節來比喻個生命的輪迴與真理當然是沒問題,但這部片少了點讓我會去尋思迷惑的意境,一切都來的太分明了。或許我需要別人幫我開悟一下...
最後提一下少女巴蘭。去看《春去春又來》之前上網查了查同在真善美戲院上映的伊朗電影《天堂摰愛》(2001),發覺在美上映時評價不錯,導演Majid Majidi以前在台灣上映過的作品有《天堂捎來的喜訊》(1995)、《父親》(1996)、《天堂的小孩》(1997)、《天堂的顏色》(1999),算是在台灣曝光機會很多的導演,可見他是多麼的喜歡拍小孩,電影又拍得多麼溫馨感人。(而且我竟然全部都看過!)於是我就決定一起看了。
(有劇情)
若說在電影中創造幻境,用以比喻人生與世界,絕對是伊朗電影的拿手把戲。Majid Majid的電影雖然比起其他伊朗導演作品來說,顯得更為簡單小品、溫情與可親,但在這部《天堂摰愛》裏他似乎也學到了一招半式。故事前半段圍繞在一處建築工地裏,一位伊朗青年原本負責伙食茶水的工作,但一位阿富汗外勞代替他受傷的父親來工作,這位新進的少年沒力氣作勞動,老闆最後派他取代了男主角的工作,因而引起男主角的不悅。於是鏡頭就隨著主角一起跟隨窺視著這位阿富汗少年,主角不時惡意捉弄並找他麻煩。令人意外的是,有天主角突然發覺這位阿富汗少年竟然是女扮男裝代父工作,所有的歧視與惡意轉眼間化成同情與愛意,依然如舊的跟隨偷窺也有了不同的意義,男主角開始成為少女的守護者。在這裏導演展現了熟練的場面調度,把一處充滿泥灰與噪音的工地,變成電影中的一處微觀世界。
我覺得這部片好看的地方,除了簡單有趣的情節之外,活靈活現的人物刻劃也把勞工的生活描寫的滿生動的,而最了不起的是在於導演並不安於把故事放在小人物的愛情上面,電影後半段工地這群非法阿富汗外勞被查獲而必需被解雇,之後主角對少女朝思暮想,於是他前往阿富汗人居住的村落意圖尋找她的下落,這在裏他找到的不只是少女,而是看見了阿富汗男男女女在伊朗工作的辛酸困苦,導演運用了奇幻的手法把青年在阿富汗人村落的旅程轉成某種對於阿富汗民族苦難理解的啟蒙體驗。於是這部片從伊朗和阿富汗勞工的某種矛盾對立,轉成對苦難的阿富汗的理解與同情。片中所有的角色沒有一個被塑造成壞人,工頭是個照顧工人的好老闆,到處借錢的阿富汗外勞是在悲苦中仍然堅持著有借必還的尊嚴,原本閒混度日的伊朗青年也在愛情與同情心的感召下付出許多金錢與心力來幫助他們。導演在此展現了相當的誠意去思考著阿富汗人在伊朗工作的處境,愛情故事也變成了伊朗青年人生成長擴展關懷視野的一段註腳。
巴蘭(Baran)是那位少女的名字,也是這部電影的原名。
韓國片絕不是你所說的這般!
回覆刪除腦筋快速散閃過的好些韓影,就令人刮目,令國片大大汗顏,"醉畫仙","共同警戒區","總統要出嫁"...金基德電影...
"春夏秋冬.."故事架構方正易懂,形式饒富奇趣,但就在老和尚自焚時,眼淚噴出,痛啊!四時更替,典範在烈燄中幻化.
伊朗導演馬吉馬吉第,愛死他了,好人一個!
to 小於
回覆刪除韓國電影確實令人刮目相看,我寫這篇時沒看過多少韓片,可能有點偏激了。
而且我這些隨意的批評好像換成港片也大致符合。
不過我還是覺得韓片的"激烈"可能是來自於其文化特色,這在一部好片裏可能加強影片的力道,但在一部我不欣賞的片裏可能就會讓我看得滿痛苦。
雖然之後看了不少讓我對韓國電影改觀的影片,但我覺得這樣的特色還是有的,只是不必然是負面就是了。
不知你所謂"激烈"可有所指?除了韓語發音可能強烈些,君不見台灣劇的激烈,尤其令人瞠目!國片奄奄一息亦非一日之寒,不激烈!比較不知所云,一卡車喃喃自語.
回覆刪除to 小娛(是哪個ㄩˊ?)
回覆刪除要比劇情狗血激烈,各國電影或電視都多少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但我會特指韓國電影,是因為我個人這幾年來看了一連串的韓國片(其實也沒有很多),幾乎沒有一部不狗血,沒有一部不慘烈,頂多是程度上的差別,和手法上的高低。
我承認這只是我的偏見,而且我也解釋過這對我來說不一定是負面的。
我也沒有要和台灣電影戲劇比較的意思,這有點扯遠了。
總要有比較才知道"激烈"為何物.
回覆刪除是扯遠了.
但不扯遠能看出別人是如何激進,而我們還停留在文化特色的剖析;好歹人家還有特色可言,我們的特色呢?
看電影所為為何來?我覺得跟吃美食接近,你喜歡就好!
歹勢!言多了.
看電影確實各人口味不同。
回覆刪除歡迎以後有空再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