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浮光掠影--<忠仔> <黑暗之光>
國中的時候,常期待每周末在學校禮堂放映的電影。
奇怪的是,不知道是哪位老師選的電影,也不知是從哪兒拿來的片子。
我竟然在當時就看過大銀幕的<真善美><姚窕淑女><屋頂上的提琴手>
當然更不會忘記高一時看到大銀幕的<新天堂樂園>
那時候看電影其實是很單純的,沒有特別注意什麼院線片或是什麼影展
大明星或是票房也只是一點點印像罷了,更別說什麼大導演之類的
商業片或藝術片的分野其實是不存在的(也不應該存在不是嗎?)
甚至連"我好像滿喜歡看電影"這件事也是在慢慢才開始有意識到
不會去區分好電影或爛電影,沒什麼非看不可的片子,只是享受那種感覺
什麼感覺呢?在那個時候我也問過我自己:為什麼喜歡看電影?
我記得那時候我給自己的答案是:
電影就像一扇窗,讓我看到不同的世界,就像到不同的國家去旅行一樣
能在愉快的兩個小時中忘掉生活中的煩惱(國中生一定有煩惱不是嗎?)
十年後,其實我看電影理由到現在基本上還是沒多少變化
回想當初看到<新天堂樂園>的感動
我在電影中看到了
一個遙遠年代異國的小村落, 一群人在電影院中成就了一個時代的美好回憶
雖然是很貧窮很困苦的時代 但那種在黑暗中將心靈投注在大銀幕上的氛圍
小男孩多多在放映室和電影院的種種人生回憶,是充滿感情與溫暖的
是我喜愛的世界,是我希望我自己的人生也能充滿的回憶
於是電影中戲院的淍零,人們的老去,不可避免地帶給我莫大的悲傷
我就在這樣的電影中,經歷了一段人生幻境。
自此以後,無論是怎樣類型的電影,
想想其實我都是在消費各種虛幻的電影人生
如果一部電影能讓我投入到其中的世界,
無論是快樂或悲傷,寫實或奇幻,深刻或單純,我想都是值得的
反之如果一部電影讓我感到疏離無法投入,對我來說大概就算是一部爛片吧!
但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我沒有辦法理解,沒辦法去"懂"這部電影的世界
之後才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對自己人生的逃避
生活很無聊,才想看刺激的電影;生活很難過,才想看快樂的電影;
不滿自己的人生,才想投入電影中的人生,煩惱太多,才想暫時忘記煩惱
許多人總想逃離自己的生活扮演另一種角色,電影只是一種方式罷了
有這樣的體認,是我覺得也許該試著認真去面對自己的時候
可也是因為如此,後來才逐漸發現,雖然電影它帶領我到另一個世界
但很多的時候,電影其實也像一面鏡子,讓我看到我所存在的世界的樣子
也因為有了想去面對自己所處世界的念頭,才讓我發現了看電影的不同角度
在電影中逃離到天涯海角,發現看到的還是自己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電影的夢幻與真實本是難分難解,也許不同的角度到頭來看到的是同樣的東西
在每次奇妙的電影經驗中總會發現這件事是越來越讓我搞不清楚了
所以暫且在這裏打住吧!
如果能看的透徹,電影對於我來說也不會這樣迷人了。
<忠仔>1996 <黑暗之光>1999
前兩個星期在新竹影博館重新觀賞了張作驥導演的<忠仔>和<黑暗之光>
這兩部片當初上映時我都去看了首輪,當時的感受並不特別深刻
但這次重新在大銀幕上觀看,卻突然湧出了許多的感覺
忠仔(1996) (Ah Chung)
導演編劇:張作驥
攝影:張展
音樂:張藝
演員:劉勝忠 邱秀敏 盧嬰 何煌基 蔡皆得 張巧明
<忠仔>講的是一位叫阿忠的少年,父母分居,有一個智商不足的弟弟
和一個被父親強暴的姐姐 離家和混黑道的男友同居
阿忠和母親、弟弟、外公住在鄉下的老舊的房子
他高中畢業 不想讀大學 母親為了向神祈求平安 送阿忠去學八家將
但八家將的圈子更是充斥了黑道勢力 一堆扯不完的暴力爭鬥
於是阿忠面對他的世界的態度是充滿憤怒的 什麼都看不慣 但又不能做什麼
對人講話總是大小聲 不爽就滿口粗話
這樣的生活當然對我來說是很遙遠的 但這卻不是什麼陌生的異國
當我看到阿忠和他母親在爭吵要不要上大學
阿忠說:大學生的腦袋都是裝屎(台語)
不禁莞爾 就在幾個月前我也聽過阿兵哥對我說唸書唸到研究所沒什麼了不起
我不想研究唸書唸到碩士到底是不是了不起 大學生腦袋是不是裝屎
但是我知道如果我是阿忠 說不定哪天我也可能說出一樣的話
因為似乎我可以理解阿忠對環境的憤怒
911事件後網路上有人討論"美國人搶著當兵,那如果是台灣人呢?"
這種似乎是理所當然地對台灣文化、社會、政治的自卑、不滿與不信任感
其實是大家都不陌生的,<忠仔>某種程度描寫了這樣的氣氛
包括了不斷暴力滋事的黑道 枉顧人命的警察 造成市鄉建設不平衡的政府
以及傷害阿忠母親、姐姐的父權意識
但對所有人來說 這就是生命
阿忠的母親只能辛辛苦苦地工作 撫養子女長大
只能向分居的丈夫討生活費 只能祈求神明保佑 安慰女兒把以前痛苦的事忘掉
她不能理解阿忠的憤怒 只希望他乖乖的不要惹事
當阿忠背著姐姐男友的屍體從山上跑下來後
滿腔的怨恨氣憤 卻要面對父親不斷地責罵 和母親叫他罰跪在靈堂前面
令人心疼地 在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 在父母和子女之間 一種永恆的相互不理解
但這種不理解 也是生命的一部份 阿忠對父親憤怒的咆哮 對母親的忍讓
無論如何 他也只能活在這切不斷的血脈關連中
在將近結尾時 阿忠看著母親為了工作 還是強顏歡笑在野台上表演低級笑話
混雜了心酸和體諒的感情
阿忠只有和他外公和他弟弟相處時 才能暫時從各種權力壓力關係中解放
電影中也只有年老的阿公和智商不足的小孩自在地活著
忘不了那一幕阿公吹響喇叭 阿忠和弟弟在一旁拍手叫好
對警察做出無言的嘲弄與抗議
似乎所有的憤怒都被輕巧地安撫與化解了
只是阿公的眼睛不再看未來 他在人生的盡頭來臨前回到了故鄉
望著遙遠的海洋 回憶著年輕的美好往事而死去
蔚藍的天空 美麗的海洋
我在第二次看的時候 才發現電影鏡頭下的景色是如此美麗
不知不覺中所有的情緒都化解在大自然的溫柔懷抱中
阿忠看著阿公在海邊回憶著他的一生 走過人生一遭 也許只剩下美好的記憶
也許在阿忠心裏無論什麼事 都能夠有些許的平復了吧
一切塵埃落定,阿忠離開了八家將,憤怒似乎不再高漲,生活還是要過下去
阿忠說 :做神不成 替神抬抬轎 也是不錯的啊
到頭來這還是一部充滿感情的電影
只是不知道我這個腦袋裝大便的大學生
到底是在<忠仔>看到了台灣真實的一面 還是又躲進了另一場人生夢境
因為所有的問題 在電影結束之後 存在的還是存在 發生過的還是會再發生啊...
黑暗之光(1999) (Darkness And Light)
導演編劇:張作驥
攝影:張展
音樂:張藝
演員:李康宜 范植偉 蔡明修 何煌基
<黑暗之光>的故事發生在基隆漁港,關於一位少女康宜的暑假
她也是住在老舊的房子 和一大家子在一起
她也同樣有個智障的弟弟(當然是同個演員)
而她的困境是 她的父母都是失明人士 一群盲人聚在一起開盲人按摩院
她遇到了一位從士校退學跑來基隆投靠黑道的年輕人阿平
他們談了一場小小的戀愛
但隨著暑假結束 阿平在暴力紛爭裏被刺死了 康宜的父親也病逝
雖然還是有憤怒,我看到康宜如何用強硬的言語和態度
對待死纏他不放的前男友
我看到被父親遺棄 被士校長官退學 被黑道兄弟排擠的阿平
他用看不起一切 不屌一切的態度來對待其他人 最後引發衝突 倒在血泊之中
但這不是一部帶批判意識的電影 我覺得更多的 是關於生活本身
關於人是如何地去活著
從片名開始,到劇中盲人的設定,
很容易讓人聯想這是意圖關懷殘障人士的片子
可我覺得不是,至少這些意圖只出現在設定裏面
我覺得導演在這些眼睛看不見的盲人身上
是想要用另一種方式突顯出生活的味道
像一群盲人聚在一起吃飯 或是手拉手一起去吃麵
或是康宜帶父親去台北重遊故地
這些戲更深刻地表現出在日常生活中實實在在活下去的力量
但其實也突顯出少女康宜和其家人在生活上建立緊密的關係,
就在一些小小的細節上
康宜的生活其實並不特別,就像是平常愛作夢的少女一般
她和家人的關係 尤其是她和她弟弟阿基的關係
在一場場玩鬧 收衣服 倒垃圾 擺碗筷中 真的可以感受到姐弟之間的情感
尤其記得那午後的雷雨 康宜追著阿基在走廊上笑鬧著 那幅畫面 真是動人
還有她和她父母阿姨阿公之間的日常相處
雖然她整部電影幾乎都在說國語 和其他家人講的台語有些格格不入
但是那個味道 就是能說服人的 父女 姐弟之間的關係 在電影中是成立的
(也多虧了阿基這位雙聲道演員...:P)
想想這哪裏是盲人家庭獨有的生活和情感 這哪裏是充滿壓力悲慘的生活?
所謂的黑暗在哪 光明又在哪?這不就是一般人年少的青春故事嗎?
故事另外一線是阿平,不知天高地厚 不知過去未來的少年
母親早已過世 父親年老返鄉回大陸去了 這位外省少年被丟到本省黑道中
其實是突顯了他和環境的格格不入 其實更是突顯了他在異地的孤獨
這部片真的有想探討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衝突嗎? 我看未必吧
他站在海邊岩岸上 對著洶湧的浪濤
對著天空 一次次地揮動著木棒 將石頭打入海中
臉上不知是海水還是淚水 我想他只是在發洩 發洩著他的孤獨
但海浪沒有給他答案 星空也沒有給他回應
(天上的星星也代表了他和母親的回憶)
只是最後當他倒在港口 看到的是被夕陽染紅的天空 漁船朝著平靜的海洋駛去
他像是投入母親懷抱般地沈入黑暗之中
康宜和阿平的戀愛,是一段甜蜜的短暫回憶,來不及有什麼誓言或承諾
也沒有什麼對人生美好未來的期待 結束時也只有淡淡的哀愁和悲傷
康宜帶父親回台北的故地
父親不斷地回憶著在他失明之前 和康宜母親相遇的時光
(之後父親就過世了 這設計和<忠仔>中的阿公類似)
年少愛情的美好回憶 是康宜父親的黑暗世界中的光亮?
代表了康宜和阿平的小小戀愛 也是他們人生中小小的光明?
無論如何,<黑暗之光>鏡頭下的基隆真是美極了,比起<忠仔>猶有過之
黃昏時色彩繽紛的天空 夜晚漁港和城市的燈火 平靜蔚藍的海洋
而更動人的,卻是康宜和阿基嬉鬧在下雨午後的走廊,
阿平不斷揮舞吶喊的海邊
以及康宜房間可以眺望漁港的窗戶 和康宜家中那段黑暗的長廊
不能不提到這部片那讓人起雞皮疙瘩的開頭與結尾 非常漂亮的對比
康宜像夢遊般地穿越家中的長廊 從一個光亮到達另一個光亮
似乎象徵著穿梭在夢幻與真實之中
或者是說 帶領著觀眾穿梭在電影與真實之中
像一場儀式 揭示了電影的開展與結束
尤其在結尾 經歷了人生的無常 親人和愛人的離去
康宜卻在此時聽到了窗外的煙火聲
她穿過黑暗的長廊 回到她的房間 望著黑漆漆的窗外 夜空中閃爍著燦爛的煙火
她開心的笑了 雖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小驚喜
但其實更是彰顯導演安排在電影中撫慰人心的夢幻
就像阿平死去時 向遠方航去的漁船一般 是那麼的動人
只是電影能做到的不只如此
藉著康宜的白日夢 在煙火之後她又穿越了黑暗的長廊
張作驥導演在此打破了電影中的真實和虛幻的分野
等待在黑暗另一端的 是死去的父親和阿平 他們都回來了
一家人又像以往一樣聚在一起吃飯 是真實?還是做夢呢?
不管如何解釋,我只知道這就是電影,
電影不就是在黑暗中投射在銀幕的光線嗎?
在這光線之中 觀眾陪伴著康宜渡過了她的暑假 她人生中難以忘懷的一段回憶
看到了生活 看到了童年 看到了成長的迷惑 看到了親人之間的感情
<黑暗之光>也罷 <忠仔>也罷 都看到了人 生活在天地之間的浮光掠影
是真是幻?也許人生有如黃粱一夢,有如看一場電影。
後記
這兩部電影當初看首輪時 我去的並不是很好的戲院吧
後來在第四台播放時 更不可能去期待有多好的畫質
只能說這兩部電影是需要看大銀幕的 才能真正感受到畫面的美
(能期待VCD或DVD嗎?我不知道....)
從<忠仔>到<黑暗之光>,明顯地感受到電影技巧上的成熟
因此明年張作驥的新作<美麗時光>更是讓人期待了
國中的時候,常期待每周末在學校禮堂放映的電影。
奇怪的是,不知道是哪位老師選的電影,也不知是從哪兒拿來的片子。
我竟然在當時就看過大銀幕的<真善美><姚窕淑女><屋頂上的提琴手>
當然更不會忘記高一時看到大銀幕的<新天堂樂園>
那時候看電影其實是很單純的,沒有特別注意什麼院線片或是什麼影展
大明星或是票房也只是一點點印像罷了,更別說什麼大導演之類的
商業片或藝術片的分野其實是不存在的(也不應該存在不是嗎?)
甚至連"我好像滿喜歡看電影"這件事也是在慢慢才開始有意識到
不會去區分好電影或爛電影,沒什麼非看不可的片子,只是享受那種感覺
什麼感覺呢?在那個時候我也問過我自己:為什麼喜歡看電影?
我記得那時候我給自己的答案是:
電影就像一扇窗,讓我看到不同的世界,就像到不同的國家去旅行一樣
能在愉快的兩個小時中忘掉生活中的煩惱(國中生一定有煩惱不是嗎?)
十年後,其實我看電影理由到現在基本上還是沒多少變化
回想當初看到<新天堂樂園>的感動
我在電影中看到了
一個遙遠年代異國的小村落, 一群人在電影院中成就了一個時代的美好回憶
雖然是很貧窮很困苦的時代 但那種在黑暗中將心靈投注在大銀幕上的氛圍
小男孩多多在放映室和電影院的種種人生回憶,是充滿感情與溫暖的
是我喜愛的世界,是我希望我自己的人生也能充滿的回憶
於是電影中戲院的淍零,人們的老去,不可避免地帶給我莫大的悲傷
我就在這樣的電影中,經歷了一段人生幻境。
自此以後,無論是怎樣類型的電影,
想想其實我都是在消費各種虛幻的電影人生
如果一部電影能讓我投入到其中的世界,
無論是快樂或悲傷,寫實或奇幻,深刻或單純,我想都是值得的
反之如果一部電影讓我感到疏離無法投入,對我來說大概就算是一部爛片吧!
但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我沒有辦法理解,沒辦法去"懂"這部電影的世界
之後才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對自己人生的逃避
生活很無聊,才想看刺激的電影;生活很難過,才想看快樂的電影;
不滿自己的人生,才想投入電影中的人生,煩惱太多,才想暫時忘記煩惱
許多人總想逃離自己的生活扮演另一種角色,電影只是一種方式罷了
有這樣的體認,是我覺得也許該試著認真去面對自己的時候
可也是因為如此,後來才逐漸發現,雖然電影它帶領我到另一個世界
但很多的時候,電影其實也像一面鏡子,讓我看到我所存在的世界的樣子
也因為有了想去面對自己所處世界的念頭,才讓我發現了看電影的不同角度
在電影中逃離到天涯海角,發現看到的還是自己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電影的夢幻與真實本是難分難解,也許不同的角度到頭來看到的是同樣的東西
在每次奇妙的電影經驗中總會發現這件事是越來越讓我搞不清楚了
所以暫且在這裏打住吧!
如果能看的透徹,電影對於我來說也不會這樣迷人了。
<忠仔>1996 <黑暗之光>1999
前兩個星期在新竹影博館重新觀賞了張作驥導演的<忠仔>和<黑暗之光>
這兩部片當初上映時我都去看了首輪,當時的感受並不特別深刻
但這次重新在大銀幕上觀看,卻突然湧出了許多的感覺
忠仔(1996) (Ah Chung)
導演編劇:張作驥
攝影:張展
音樂:張藝
演員:劉勝忠 邱秀敏 盧嬰 何煌基 蔡皆得 張巧明
<忠仔>講的是一位叫阿忠的少年,父母分居,有一個智商不足的弟弟
和一個被父親強暴的姐姐 離家和混黑道的男友同居
阿忠和母親、弟弟、外公住在鄉下的老舊的房子
他高中畢業 不想讀大學 母親為了向神祈求平安 送阿忠去學八家將
但八家將的圈子更是充斥了黑道勢力 一堆扯不完的暴力爭鬥
於是阿忠面對他的世界的態度是充滿憤怒的 什麼都看不慣 但又不能做什麼
對人講話總是大小聲 不爽就滿口粗話
這樣的生活當然對我來說是很遙遠的 但這卻不是什麼陌生的異國
當我看到阿忠和他母親在爭吵要不要上大學
阿忠說:大學生的腦袋都是裝屎(台語)
不禁莞爾 就在幾個月前我也聽過阿兵哥對我說唸書唸到研究所沒什麼了不起
我不想研究唸書唸到碩士到底是不是了不起 大學生腦袋是不是裝屎
但是我知道如果我是阿忠 說不定哪天我也可能說出一樣的話
因為似乎我可以理解阿忠對環境的憤怒
911事件後網路上有人討論"美國人搶著當兵,那如果是台灣人呢?"
這種似乎是理所當然地對台灣文化、社會、政治的自卑、不滿與不信任感
其實是大家都不陌生的,<忠仔>某種程度描寫了這樣的氣氛
包括了不斷暴力滋事的黑道 枉顧人命的警察 造成市鄉建設不平衡的政府
以及傷害阿忠母親、姐姐的父權意識
但對所有人來說 這就是生命
阿忠的母親只能辛辛苦苦地工作 撫養子女長大
只能向分居的丈夫討生活費 只能祈求神明保佑 安慰女兒把以前痛苦的事忘掉
她不能理解阿忠的憤怒 只希望他乖乖的不要惹事
當阿忠背著姐姐男友的屍體從山上跑下來後
滿腔的怨恨氣憤 卻要面對父親不斷地責罵 和母親叫他罰跪在靈堂前面
令人心疼地 在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 在父母和子女之間 一種永恆的相互不理解
但這種不理解 也是生命的一部份 阿忠對父親憤怒的咆哮 對母親的忍讓
無論如何 他也只能活在這切不斷的血脈關連中
在將近結尾時 阿忠看著母親為了工作 還是強顏歡笑在野台上表演低級笑話
混雜了心酸和體諒的感情
阿忠只有和他外公和他弟弟相處時 才能暫時從各種權力壓力關係中解放
電影中也只有年老的阿公和智商不足的小孩自在地活著
忘不了那一幕阿公吹響喇叭 阿忠和弟弟在一旁拍手叫好
對警察做出無言的嘲弄與抗議
似乎所有的憤怒都被輕巧地安撫與化解了
只是阿公的眼睛不再看未來 他在人生的盡頭來臨前回到了故鄉
望著遙遠的海洋 回憶著年輕的美好往事而死去
蔚藍的天空 美麗的海洋
我在第二次看的時候 才發現電影鏡頭下的景色是如此美麗
不知不覺中所有的情緒都化解在大自然的溫柔懷抱中
阿忠看著阿公在海邊回憶著他的一生 走過人生一遭 也許只剩下美好的記憶
也許在阿忠心裏無論什麼事 都能夠有些許的平復了吧
一切塵埃落定,阿忠離開了八家將,憤怒似乎不再高漲,生活還是要過下去
阿忠說 :做神不成 替神抬抬轎 也是不錯的啊
到頭來這還是一部充滿感情的電影
只是不知道我這個腦袋裝大便的大學生
到底是在<忠仔>看到了台灣真實的一面 還是又躲進了另一場人生夢境
因為所有的問題 在電影結束之後 存在的還是存在 發生過的還是會再發生啊...
黑暗之光(1999) (Darkness And Light)
導演編劇:張作驥
攝影:張展
音樂:張藝
演員:李康宜 范植偉 蔡明修 何煌基
<黑暗之光>的故事發生在基隆漁港,關於一位少女康宜的暑假
她也是住在老舊的房子 和一大家子在一起
她也同樣有個智障的弟弟(當然是同個演員)
而她的困境是 她的父母都是失明人士 一群盲人聚在一起開盲人按摩院
她遇到了一位從士校退學跑來基隆投靠黑道的年輕人阿平
他們談了一場小小的戀愛
但隨著暑假結束 阿平在暴力紛爭裏被刺死了 康宜的父親也病逝
雖然還是有憤怒,我看到康宜如何用強硬的言語和態度
對待死纏他不放的前男友
我看到被父親遺棄 被士校長官退學 被黑道兄弟排擠的阿平
他用看不起一切 不屌一切的態度來對待其他人 最後引發衝突 倒在血泊之中
但這不是一部帶批判意識的電影 我覺得更多的 是關於生活本身
關於人是如何地去活著
從片名開始,到劇中盲人的設定,
很容易讓人聯想這是意圖關懷殘障人士的片子
可我覺得不是,至少這些意圖只出現在設定裏面
我覺得導演在這些眼睛看不見的盲人身上
是想要用另一種方式突顯出生活的味道
像一群盲人聚在一起吃飯 或是手拉手一起去吃麵
或是康宜帶父親去台北重遊故地
這些戲更深刻地表現出在日常生活中實實在在活下去的力量
但其實也突顯出少女康宜和其家人在生活上建立緊密的關係,
就在一些小小的細節上
康宜的生活其實並不特別,就像是平常愛作夢的少女一般
她和家人的關係 尤其是她和她弟弟阿基的關係
在一場場玩鬧 收衣服 倒垃圾 擺碗筷中 真的可以感受到姐弟之間的情感
尤其記得那午後的雷雨 康宜追著阿基在走廊上笑鬧著 那幅畫面 真是動人
還有她和她父母阿姨阿公之間的日常相處
雖然她整部電影幾乎都在說國語 和其他家人講的台語有些格格不入
但是那個味道 就是能說服人的 父女 姐弟之間的關係 在電影中是成立的
(也多虧了阿基這位雙聲道演員...:P)
想想這哪裏是盲人家庭獨有的生活和情感 這哪裏是充滿壓力悲慘的生活?
所謂的黑暗在哪 光明又在哪?這不就是一般人年少的青春故事嗎?
故事另外一線是阿平,不知天高地厚 不知過去未來的少年
母親早已過世 父親年老返鄉回大陸去了 這位外省少年被丟到本省黑道中
其實是突顯了他和環境的格格不入 其實更是突顯了他在異地的孤獨
這部片真的有想探討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衝突嗎? 我看未必吧
他站在海邊岩岸上 對著洶湧的浪濤
對著天空 一次次地揮動著木棒 將石頭打入海中
臉上不知是海水還是淚水 我想他只是在發洩 發洩著他的孤獨
但海浪沒有給他答案 星空也沒有給他回應
(天上的星星也代表了他和母親的回憶)
只是最後當他倒在港口 看到的是被夕陽染紅的天空 漁船朝著平靜的海洋駛去
他像是投入母親懷抱般地沈入黑暗之中
康宜和阿平的戀愛,是一段甜蜜的短暫回憶,來不及有什麼誓言或承諾
也沒有什麼對人生美好未來的期待 結束時也只有淡淡的哀愁和悲傷
康宜帶父親回台北的故地
父親不斷地回憶著在他失明之前 和康宜母親相遇的時光
(之後父親就過世了 這設計和<忠仔>中的阿公類似)
年少愛情的美好回憶 是康宜父親的黑暗世界中的光亮?
代表了康宜和阿平的小小戀愛 也是他們人生中小小的光明?
無論如何,<黑暗之光>鏡頭下的基隆真是美極了,比起<忠仔>猶有過之
黃昏時色彩繽紛的天空 夜晚漁港和城市的燈火 平靜蔚藍的海洋
而更動人的,卻是康宜和阿基嬉鬧在下雨午後的走廊,
阿平不斷揮舞吶喊的海邊
以及康宜房間可以眺望漁港的窗戶 和康宜家中那段黑暗的長廊
不能不提到這部片那讓人起雞皮疙瘩的開頭與結尾 非常漂亮的對比
康宜像夢遊般地穿越家中的長廊 從一個光亮到達另一個光亮
似乎象徵著穿梭在夢幻與真實之中
或者是說 帶領著觀眾穿梭在電影與真實之中
像一場儀式 揭示了電影的開展與結束
尤其在結尾 經歷了人生的無常 親人和愛人的離去
康宜卻在此時聽到了窗外的煙火聲
她穿過黑暗的長廊 回到她的房間 望著黑漆漆的窗外 夜空中閃爍著燦爛的煙火
她開心的笑了 雖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小驚喜
但其實更是彰顯導演安排在電影中撫慰人心的夢幻
就像阿平死去時 向遠方航去的漁船一般 是那麼的動人
只是電影能做到的不只如此
藉著康宜的白日夢 在煙火之後她又穿越了黑暗的長廊
張作驥導演在此打破了電影中的真實和虛幻的分野
等待在黑暗另一端的 是死去的父親和阿平 他們都回來了
一家人又像以往一樣聚在一起吃飯 是真實?還是做夢呢?
不管如何解釋,我只知道這就是電影,
電影不就是在黑暗中投射在銀幕的光線嗎?
在這光線之中 觀眾陪伴著康宜渡過了她的暑假 她人生中難以忘懷的一段回憶
看到了生活 看到了童年 看到了成長的迷惑 看到了親人之間的感情
<黑暗之光>也罷 <忠仔>也罷 都看到了人 生活在天地之間的浮光掠影
是真是幻?也許人生有如黃粱一夢,有如看一場電影。
後記
這兩部電影當初看首輪時 我去的並不是很好的戲院吧
後來在第四台播放時 更不可能去期待有多好的畫質
只能說這兩部電影是需要看大銀幕的 才能真正感受到畫面的美
(能期待VCD或DVD嗎?我不知道....)
從<忠仔>到<黑暗之光>,明顯地感受到電影技巧上的成熟
因此明年張作驥的新作<美麗時光>更是讓人期待了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